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不顺遂的时候,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要怎样做出合理的反应。每一个集团,随时都可能发生想象不到的意外。唯一能够掌握的,是未雨绸缪,人人提高警觉,预防各种变数带来的灾祸。
刘备兵败新野,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孙权为了抗拒曹操而收容刘备,让他暂时驻在荆州。后来刘备拥有西蜀,荆州只借不还。孙权觉得很不对劲,趁着刘备忙于四川的业务,只留关羽在南郡镇守,而关羽的部队又正与曹军交锋的时机,通知曹操,接受袭击关羽的请求,由吕蒙和陆逊两人设法夺取了荆州。
关羽自知大意,而且关系重大,却不能做出合理的回应。刘备那时候已经是汉中王,听到关羽父子遇害的消息,哭倒在地上。他也犯同样的错误,只想到桃园三结义的誓同生死,却没有理智区分公私。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实际上只能用在私事。公事的处理,并不能这样。
孔明劝他保养身体,再想办法报仇,他却怎么也听不进去。加上张飞日夜哭泣,下令三军挂孝伐吴,部将赶不及制办白旗白甲,恐为张飞所杀,于是趁着张飞夜寝帐中将他杀害。刘备哀痛,决心亲征东吴。蜀、吴联盟一破,魏国乘机南下,三国再也不能鼎立,而即将统一了。
桃园三结义一直是刘备集团最大的助力,如今却成为刘备心中最痛苦的负担。不复仇,有违誓言,平日的仁德表现,好像都变成假的。一般人这样想,是理所当然。刘备自负重任,刚好又碰上曹丕自立为帝,献帝遇害。刘备为了继承汉统,即皇帝位,更应该接受赵云的劝告: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以天下为重,不应该在这种特殊的紧急状态下,坚持为弟报仇。可见政策错误,比什么都可怕。刘备下这个决心,把孔明的整个计划推翻了。正如水镜先生所说:孔明虽遇明主,惜不得其时!
如果关羽不失去荆州,或者刘备公而忘私,不鲁莽攻吴,结果如何?三国僵在那里,谁也统一不了天下。从统一这个角度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若因此而便宜了曹丕,哪里还有什么天理?所以司马氏逐渐接手,也是曹家自作自受的必然结果。曹操以王莽为戒,不敢篡位。他的儿子曹丕篡了,引起刘备、孙权称帝的连锁反应。这也给司马氏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很多事情,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坏的也是好的,大意失荆州便是如此。
借荆州,关羽出了大力;失荆州,关羽难辞其咎。但关羽的声誉,却没有受到减损,反倒是吕蒙斩了关羽,来不及受到封赏便病死了,曹操看到关羽首级,也被吓得头疼病复发,很快就去世了。关羽的忠义气节,在这里彰显得十分突出。
曹操去世,刘备除去心中大患。如果接受孔明缓图报仇的建议,实在也大有可为。但是三结义的誓言,把他捆得牢牢地。可见成也三结义,败也三结义。任何一件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孔老夫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想来是高度智慧深入体悟的心得,谁能例外呢?
我们一再说明,隐秩序永远是公平的,反而显秩序很僵化,不容易随机应变,或者应变而难以合理,常常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隐秩序的不二法则,便是人人自作自受,必须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负起全部的责任,而且功过不得互抵,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谁也不能例外。
上天给关羽丰厚的资本,也给他很多难得的机会。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骄傲,否则便要付出相当痛苦的代价,关羽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大意失荆州,关羽必须以死相抵,虽然他很不情愿,但也有人害得了他。
孔明下山之后,世界的重心从关羽转到孔明。然而荆州的重要性,却由于孔明的隆中对策而更为增强。
现在失掉荆州,世界的重心又从孔明转移到刘备。因为刘备的反应,正是上天对他的最大考验。同时,孔明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也将成为此后发展的关键。
从显秩序看,曹丕已经毁掉那个虚有其表的汉室大气球。但是,从隐秩序看,刘备仍然有机会,可以继承正统,把汉室的香火延续下来。魏国这个大气球,由于体制不健全,有很多漏洞,也随时可能爆破。蜀汉这个气球,由于人才大量报废,来不及补充,也出现很多问题。至于孙权要怎样回应,还要看后续的演变而定。
刘备的态度,似乎愈来愈喜欢自作主张。孔明的修养,又使他愈来愈谨慎,不愿意过分表示自己的意见。赵云说话过于直率,刘备好像不很满意。这种种变数,都是隐秩序密切注意的重点。关羽的重大挫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用心体会。
曹操原本以为,孙、刘在战前尚有可能联合,战后必然各有盘算而分裂,使自己有机会重振军威,伺机再来。后来,他知道鲁肃居中策应的能耐,对鲁肃也十分敬重。一个人如果不能顾全大局,终究是一偏之见。曹操的梦想,始终不能实现。除了孔明之外,鲁肃是贡献最大的人物。他夹在蜀吴中间,采取老实人的角色扮演,真是恰到好处。
1刘琦病故鲁肃讨荆州:居中策应贡献大
东吴听说刘琦病亡,想起“公子不在,即还荆州”的承诺,请鲁肃以致祭为由,前来催讨。孔明这一次毫不含糊,指出刘备是当今皇上的叔父,又是荆州太守刘表的弟弟。弟承兄业,有什么不对?孙氏兄弟素无功德,凭空占领六郡八十一州,居然贪心不足,还要侵吞汉朝土地?这一次赤壁战役,如果不是借到东南风,周瑜还不是一筹莫展?江南一破,什么都没有了,还来讨什么荆州?说得鲁肃半天说不出话来,勉强和孔明套旧交情,要孔明体谅他夹在中间的难处,替他想想办法。
这一套果然有效,孔明答应请刘备以文书为证,暂借荆州,将来获得其他城池,再交还东吴。鲁肃追问什么城池?孔明说若得西川,那时便还。鲁肃把文书带回江东,周瑜说文书有什么用?鲁肃知道上当,心甚不安。鲁肃当然不是糊涂,他心里明白,孔明根本就是拖延时间,以待日后的进展。但是,他顾于孙、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大原则,情愿忍气吞声,为顾全大局而独自承担责任。那一边孔明连篇大道理,这一边周瑜大骂刘备枭雄、诸葛亮奸诈,他都若无其事,分别冷处理。
曹操原本以为,孙、刘在战前尚有可能联合,战后必然各有盘算而分裂,使自己有机会重振军威,伺机再来。后来,他知道鲁肃居中策应的能耐,对鲁肃也十分敬重。一个人如果不能顾全大局,终究是一隅之见。曹操的梦想,始终不能实现。除了孔明之外,鲁肃是贡献最大的人物。他夹在蜀吴中间,采取老实人的角色扮演,真是恰到好处。
2孙权嫁妹:弄假成真的政治联姻
孙权受周瑜的影响,非要把孔明制伏不可。现在听说刘备没了甘夫人,两人商议,假意将孙权妹妹许配给刘备,把他骗过江东来,看孔明如何回应。他们的目标是让孔明以荆州换回刘备。孔明见东吴特使吕范到来,便已识破来意。建议刘备将计就计,既要得孙权令妹,又要保住荆州。刘备觉得太过冒险,犹疑不决。孔明叫孙乾与吕范同往江东,传达两府合婚的意愿。并且预先定下三条计策,要赵云陪同刘备,一起过江完成婚事。
刘备与赵云、孙乾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依计而行。首先拜访乔国老,使国太出面,逼使孙权弄假成真,把妹妹嫁给刘备,完成了一桩政治婚姻。
新娘自幼习武,婚后常与刘备舞剑为乐。刘备毕竟是男人,有名有利有势之后,最难过的便是美人关。与孙权妹妹婚后,竟然把荆州大事,忘得一干二净。孙权接受周瑜意见,拨款修整东府,广栽花木,请刘备与妹居住。又增女侍数十人,并赠送金玉锦绮好玩的东西。刘备果然被声色所迷,完全不想回荆州。幸好赵云遵照孔明锦囊妙计,虚报荆州危急。刘备才和夫人返回荆州。
孙权和周瑜听说刘备夫妇逃回荆州,气急败坏。屡次加派追兵,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抓回来。赵云依第三计,恳请孙夫人亲自抵挡追兵。刘备吃尽苦头,才返回荆州。周瑜不死心,亲自赶到江边。孔明前来接应,喝令军士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大叫一声,倒在船上,不省人事。
政治人物,常常喜欢借着结成亲家,以增强实力,或交换利益。这一桩婚事,原本是一场骗局。孙权事先连母亲都没有禀报,认为把刘备骗过江东,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他们性命,便一切船过水也不留痕迹,当然不需要让国太知道。孔明算准了这一招,第一计就是上岸后,随行五百军士全部披红挂彩,到处传播刘备入赘东吴,使城中人纷纷口耳相传。并且拜访乔国老,赠送名贵礼品。乔国老是孙策和周瑜的岳丈,和孙府交情甚厚。心想如此大事,居然完全不知,还是从刘备口中,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实在没有面子。于是专程求见孙权母亲吴国太,一方面贺喜,一方面也抱怨不通知他老人家,想不到国太竟然也不知道。孔明这一招,完全是抓住人性的弱点。乔国老没有面子,必然找国太。自己的女儿要出嫁,做母亲的居然不知道,国太恼羞成怒,立即把孙权喊来,大骂孙权为何瞒她?一连串的演变,俱在孔明的掌握之中。对孙权和周瑜,却是样样都产生意外的变化,弄得手慌脚乱,完全乱了阵法。结果如何?自然是孔明妙计比周瑜高明。果真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也是活该。把领导者的妹妹当做工具,大施美人计,也亏周瑜想得出来,而孙权身为兄长,也配合行使,难怪国太气愤至极,反而促成这一桩原本虚假的婚事。
如果真的结成亲家,对孙、刘联盟有助益,那也不错。偏偏周瑜不甘受辱,一再设法破坏双方的合作,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才会暗助孔明,使周瑜节节败退。
3刘备剁石发誓破曹兴汉:壮志曾被声色迷
孙权埋伏刀斧手要杀刘备,被赵云发现。刘备施展看家本领,跪于国太席前,哭泣禀告。大丈夫能屈能伸,此时不跪,很可能保不住性命。果然国太大怒,救了刘备一命。刘备惊慌而出,见庭下有一石块。他拔起随从的佩剑,仰天祈祷说:“如果能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毕手起剑落,石裂为两段。可见刘备一直有此决心,要破曹兴汉。然而,他还是经不起华堂广厦、女子金帛的引诱。赵云见刘备贪恋女色,依计谎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要报赤壁的仇恨,荆州十分危急。刘备信以为真,才和夫人商量,推称江边祭祖,瞒着国太,打算不告而别。
刘备从小就很贫苦,受过很多磨折。年近半百,又逢丧妻之痛。在这种情况下,被声色所迷,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的警觉性,很容易为食、色享受所淹没。孔明依常人的习性,推知刘备在顺利完婚之后,很可能乐不思荆州,所以第二个锦囊妙计,即为此而产生。
当时刘备的儿子阿斗年纪还小,不了解刘备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们相信当阿斗稍为长大时,有人会把他父亲这一段意乱情迷的事情告诉他,用意可能是提醒阿斗,以后千万不要如此。想不到数十年后,阿斗乐不思蜀,居然和乃父一模一样。刘备以身作则,果然很有成效。他应该以身为戒,抓住机会向阿斗说明,自己一时糊涂,闹出这样的笑话,希望阿斗以后,无论如何,不能重蹈覆辙才对。
4孙权欲杀妹夫:公私冲突,矛盾相生
政治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残酷无情的手段。孙权嫁妹,原意是要以妹妹为工具,将刘备骗来江东,然后把他谋杀,以杜绝后患。想不到弄假成真,使孙权十分恼火。妹妹又和妹夫情投意合,好像完全没有国家意识。这种妹妹,必要时也要杀。刘备这种妹夫,更应该杀。
人有时为了某种特殊强烈的意识,会不顾一切,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一个目标上面。平时情绪冷静的时候,知道人生的目标是多元的,不应该是单一的。现在情绪起伏不定,既不安又恼怒,人生的目标变成单一的。为了江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全都是假的。隐瞒母亲、欺骗妹妹、计诱刘备,都在开拓疆域这一个大目标之下,成为正义的行动。何况孙策临终时,以外事多问周瑜为指导纲要。周瑜和刘备、孔明,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要杀刘备、孔明,完全是出于公的需要。孙权全力支持,处处配合,同样为公而不是为私。
同样一件事,站在公的立场和站在私的立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站在公的立场,孙权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站在私的立场,真是太卑鄙了,几乎毫无人性。公和私的距离,有时候竟然差这么远!
当公与私相矛盾、相冲突时,如何寻找合理点?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智慧。孙权这种决定,显然不合情理,也就是政治智慧不高。以妹妹为饵来钓刘备,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能做。相信孙坚、孙策地下有灵,都不会赞成孙权的做法。和父兄相比,孙权除了寿长,其他都显然不如他们。
5刘、孙联姻:层次不同,心机各异
孙权把亲妹妹嫁给刘备,实际上是他自己的主张,目的在加强孙、刘联盟。周瑜只是趁刘备迎亲时,建议囚禁刘备,使之与关羽、张飞分离,以便分别加以击破。
刘备这一门亲事,完全出于自愿,并不是孔明力劝,才勉强答应。目的和孙权相同,为了加强关系。
按照常理,周瑜不敢以孙权的妹妹为赌注,孔明也不应该要刘备冒这么大的危险。但是,孙权和刘备的战略高度,毕竟不如周瑜和孔明。孙权只知道联盟,周瑜指出困住刘备的大好时机,他也做不到。刘备不了解彼此的矛盾,身入险地而不自知。幸亏孔明及时挽救,才得以脱离险境。周瑜的建议,孙权欣然接受,却由于事先家人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好,而功亏一篑。孔明原先谏阻刘备答应这一门亲事,刘备不听,孔明不得已才提出三个锦囊之计,要赵云依计行事。当时刘备对孔明的意见,已经有一些不尊重。君臣之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投缘。五分钟热度,看来到处都是这样。
权力使人腐化,对孙权和刘备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周瑜和孔明表现得愈好,孙权和刘备的内心,不见得愈愉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充满了矛盾。以周瑜和孔明这样的智慧和才能,好不容易才遇上孙权和刘备这样的好领导,结果还是有一些解不开的心结。上司和部属之间,大概除了忠诚和关爱之外,更需要一些技巧,才有办法长期相处而彼此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非科学,而是高度的艺术!
6瑜、亮合作之要:合则有利,分即有害
孔明为了联吴抗曹,抬高刘备集团的声势,必须和周瑜打交道。因为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东吴的军事,周瑜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孔明知道他年轻气盛,采取请将不如激将的策略,果然激得周瑜勃然大怒,被孙权封为大都督,并亲授佩剑,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有一些话,按照交浅不言深的道理,孔明原本不应该说的。现在因为共同的利害,加上时间十分紧急,不得不说出来,以致引起周瑜的疑虑。心想孔明这么厉害,为刘备所用,将来必为江东大患,几次都动脑筋,要杀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