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力大如虎,做人又痴,当然被大家称为虎痴。马超问候时,客气地称虎侯。曹操趁此高抬,大家也改称他为虎侯。吕布、马超、许褚武功都十分了得,结果却皆不相同。要不是曹操用离间计,使马超与韩遂翻脸,许褚和马超,不知道胜负如何?
4曹操杀伏皇后:倡导无所不用其极的歪风
大气中的气体,种类虽然很多,却能够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而且随时净化,以保持无色、无臭、无毒的纯性。气球中的气体,由于人为的关系,因为某些特殊的需要,反而不一定纯净。隐秩序犹如大气的纯净,象征人性本善。显秩序随着时代的特性而变迁,各有不同的风气。有时如此,有时则如彼。当然,人的品德是关键。诚实正直、品德良好的人愈多,风气愈良好。否则政治污秽、社会乱纪,风气当然败坏。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的局势混乱腐败,由他来收拾,不无道理,堪称为乱世的奸雄。但是,要他来开创新局,改变社会风气,却因为有才无德,不能成为治世的能臣。他有心改变汉室这个大气球的内涵,也由于过分轻视做人的品德,反而形成一种敢作敢为,甚至于无所不用其极的歪风。这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颓废玄虚,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于曹操或许是无心之过,后代子孙则是受害无穷。矫枉过正,有时恶莫大焉。
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而杀掉伏皇后,这应该不是他的本意。因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方法,譬如要皇帝废掉伏皇后,再立他的女儿,甚至于由伏皇后自己提出各种理由,要求改立。以曹操当时的势力和聪明,总可以找到比较遮人耳目的途径。他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为了显示他的无所顾忌,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不然大家又能怎样?这才做出如此残暴的行为,更令当时的正直人士,痛心至极,非要反抗到底不可。
5曹操平定汉中:得陇望蜀的话外音
曹操的见识高明,志在统一天下。刘备、孙权的逐渐强大,使他寝食难安。南下受阻,当然要打汉中。企图以得胜之兵,先取蜀,再攻打孙吴。他这次兴师西征,由夏侯渊、张郃担任先锋。张鲁以马超旧部庞德,前来抵挡。曹操深知庞德原属马超,善战骁勇。现在虽然依附张鲁,并未交心,乃设法收买庞德谋士杨松,向张鲁密告,说庞德接受曹操贿赂。张鲁怒骂庞德,庞德怀恨在心。曹操次日设下陷阱,活捉庞德。曹操亲自松缚,庞德拜降。张鲁听从杨松劝告,也降曹操。于是平定汉中,封张鲁为镇南将军,杀杨松以警惕小人。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建议趁胜攻取益州,以瓦解刘备势力。曹操感叹说:“人心不足,既得陇,又望蜀!”暂时按兵不动,再做打算。刘备方面,料想曹操必来,一日数惊。孔明使人照会关羽,向孙吴交割三郡,并且言明,待取了东川,即将荆州全部归还。
曹操不动,孙、刘之间就很少互动。曹操一动,孙、刘联盟的形势,便设法加强,也就增加互动。曹操势大,当然不能不动。然而每次出动,都会引起很多的变化。司马懿的话,说得很有道理,而且也暗合曹操的心意。曹操为什么听不进去?若是建议的人换成当年的郭嘉,曹操会不会立即欣然接受呢?曹操对于思路敏捷的干部,有的十分放心,有的却相当怀疑,这是为什么?得陇望蜀,意思是贪心不足。这一句话应在司马懿身上,难道完全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曹操已经有一些领悟,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6献帝立曹操为魏王:时间与野心的竞争
献帝9岁时,在董卓的阴影下登基。后来走投无路,被曹操迎入许昌。同样生存在曹操的阴影下,根本没有自主权。现在文武百官,为了讨好曹操,提议立曹操为魏王。尚书崔琰力谏不可,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献帝哪里有说话的余地?只好册立。曹操还假意推辞,连续三次之多。献帝当然不许,于是曹操欣然拜受,并且依照惯例,立长子曹丕为世子。耿纪、韦晃、金袆、吉邈、吉穆五位大臣,眼见曹操奸恶日甚,出入用天子车服,将来必然篡位。于是整顿军马器械,发誓必杀国贼。
夏侯惇奉曹操命,巡警许昌,遥见城内四下火起,有人大声呼喊“杀尽曹贼,以扶汉室”!便领大军围住许都,派一支军队入城灭火,捉拿五家老小,全部斩首。在朝大小官员,斩死三百余人。曹操定爵封官,又换上一班人物。不但不惭愧,反而认为这些人不忠。
有人把曹操和王莽相比,说他至少没有篡位。然而带剑入宫,喝令左右乱棒打死伏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立为正宫,如此作威作福,和篡位实在相差不远。
铜雀台落成时,曹操曾说死后能在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于愿足矣。不久便要称为魏公,荀彧还因为反对而致死。如今登上魏王的位置,再活得久一些,会不会篡位呢?人要活得久些,才知道自己的野心有多大。人应该活得长久一些,才能够证明自己不会变成坏人。古人常说盖棺才能定论,用意即在未死之前,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待时间的考验。
7左慈掷杯戏曹操:最后的警讯
孙权为了讨好曹操,令人挑选大柑四十余担,星夜送来祝贺魏王。中途挑夫疲困,暂歇山脚下。来了一个瞎了一只眼,又跛着一只脚的男人,说要减轻大家的负担,每担各挑走五粒。果然担子轻了很多,大家都很惊疑。那人临别时,说是曹操的同乡,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要大家代表他,向曹操致上敬意。
曹操看到大柑,亲自拿来剥开。只有空壳,里面并没有果肉。他十分吃惊,问是什么缘故?忽报左慈求见。曹操一见面就叱责他,用什么妖术,挖掉大柑的果肉?左慈笑着说:岂有此事?拿大柑来剥,都有果肉,而且味道十分甜美。但是曹操亲自剥开的,俱皆空壳。曹操更为惊恐。赐座后,左慈索酒肉,饮酒五斗不醉,肉食全羊不饱。曹操问他有什么法术,他说已经学道三十年,问曹操到了封王的地步,为什么还舍不得跟他到峨嵋山修行?曹操回答说也曾想过急流勇退,奈何找不到接替。左慈笑着说刘备是帝室宗亲,为什么不让位给他?曹操一听,原来是刘备派来的奸细,喝令左右拿下。左慈大笑不止,狱卒痛打他的时候,竟然能够熟睡。监禁七日,面皮反而红润。不给他饮食,他也不要。还说数十年不食,也无妨;一天吃一千只羊,也行。
有一天,曹操大宴群臣。左慈忽然出现,曹操要什么,就给什么。他拿出一本“孟德新书”,曹操看了,居然一字也不差;把桌上的玉杯,掷向空中,最后化生一只白鸠,绕殿飞行。然而他却不知所往,原来出宫门去了。曹操命许褚引三百铁甲追拿,始终擒捉不到。
左慈有这样的本领,鬼扯,不可能,我偏不信。的确有很多人,抱着这样的观点。说起来有一些偏激,也不够理性。我们既没有办法相信他,也没有能力加以否定。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毕竟还不足以判断这样的事情。用现代话来说,左慈是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位高明的魔术师,或者一位资深的催眠大师。那又怎么说呢?是不是也要全盘加以否定呢?世界上神奇古怪的事情,并不是现代科学所能够完全解释的。不妨冷静一些,想想它的用意,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或许是水镜集团,发现天下的局势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如果有人点醒曹操,让他悬崖勒马,说不定还有转机。于是商请左慈,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对曹操提出最后的警讯。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来一个大转变。
就算这是曹操的一个梦境,并不是真的,用意也是一样的--不忍心见他到死都不知悔改,再给他一个机会。可惜曹操对刘备成见太深,甚至于十分痛恨。所以不论是真是假,对他都没有作用。自作自受,谁也帮不上忙。左慈言人所不敢言,他已经尽了言责,完成了使命。
曹操很幸运,有机会听到左慈的良言;曹操也十分不幸,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我们记取这个宝贵的教训,最好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遇见不是神经病的人,说出类似神经病的话,便要特别小心。好好听一听,仔细想一想,说不定想出一些非常有益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好处。何必一下子就加以排斥,使上天无从保佑呢?
8曹操临终杀华佗:树敌太多后的恐惧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本姓夏侯氏,其父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他的才智出众,在汉灵帝末年极力反对何进、袁绍等人要召董卓杀宦官时,便已经显露出来。董卓作乱时,他首倡义师。后来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方面以伊尹、周公自居,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方面又仿效王莽,以汉献帝为傀儡,完全控制朝政。最后则师法周文王,自己不篡位,却由其子曹丕来实现。
可能是幼年的家教,使他重才不重德。他用这种原则来招揽人才,所以当时的奸雄之人,大多归魏。少数正人君子,如荀彧、荀攸和崔琰等,无不为其所害。他又用这种原则,来表现自己。因此“宁可我负人,不教人负我”,凡怀恨的对象,必设法加害。并公然宣称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的才能,也要加以重用,由此把社会风气搞坏,还影响到后代子孙。自曹操以后,篡弑的行为层出不穷。他的许多做法,太欺负弱者,很不忠厚,绝对不是正直的人所做得出来的。曹操晚年,由魏公而魏王,无非为曹丕篡汉打好基础。只是他万万料想不到,司马氏完全步他的后尘,走他的老路,很快就把曹家的政权吃掉了。如果早知如此,想来他应该会有一些改变。
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他的问题是两项都要,既为善也为恶。由于为善,所以能够奠定中原。由于为恶,以致不能一统天下。自作自受,因果分明。
孙权杀关羽,把他的首级装在盒子里,派专人送到洛阳,想嫁祸于曹操。这种伎俩,当然瞒不过曹操。他以诸侯礼厚葬关羽,却每夜合眼便看见关羽的身影。如此日有恐惧,夜有所梦,使他的头痛老毛病更为加剧,闻神医华佗现居金城,即差人星夜请华佗来诊。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医术高明,世所罕见。他向曹操说明病情:“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建议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能够除根。曹操大怒,认为华佗要杀他。华佗以关羽为例,曹操说臂痛可刮,脑袋怎么可以砍开?怀疑华佗与关羽交情深厚,要趁机报仇。于是呼左右拿下狱中,急令追拷。十多天之后,华佗死于狱中。曹操自华佗死后,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夜间又多噩梦,自知不久人世。召集曹洪、陈群、贾翊、司马懿等人,同在卧榻前,嘱以后事。那时的一番话,完全没有英雄气概,充满了儿女情长。交代设立七十二个疑冢,不要让人家知道他的葬处。可以想见他的心虚和不安。遗嘱完毕,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不久气绝而亡,享寿66岁。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曹操为了让他的女儿当上皇后,竟然把十几年前伏皇后写给她父亲伏完的一封信,拿来当做借口。不但杀了伏皇后,而且把她的两个儿子,连带宗族一百多人,都加以杀害。东汉时代,十分重视忠孝节义。曹操这种穷凶极恶的行为,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甚至于痛恨。所以他的敌人,非常之多,简直防不胜防。这使他临终都不得安心,怀着很大的恐惧而亡。
9曹操临终诉遗嘱:反思一生后深切的悔意
按理说,曹操已经登上魏王的宝座。他一方面想学伊尹和周公,一方面又具有王莽的倾向,在这种矛盾的人生中,可以说心满意足。临终时应该发表一些冠冕堂皇的好听话,来完结一生的豪气壮志。然而,他并不是这样,而是命令近侍拿出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诸妾,嘱咐她们今后要勤习女工,多造丝履,拿出去卖钱,以便供应自己的生活。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他还要大家不能学他那些小愤怒、大过失,好好做人。完全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模样。这是不是表示他深切的悔意?希望大家用心体会。
他也许以为,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生活。而他的一生,不是杀人,便是害怕被杀。每天都在说那些无聊的话,办无聊的事。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虚伪得太久了,不方便明白说出内心真实的话。这才借着分香卖履的琐碎小事,来畅发自己的悔恨之意。
现代人比曹操还要不幸,从小时候开始,不是读书,便是学习各种技艺。把生活的乐趣,全都剥夺了。长大以后,不是工作,便是娱乐,反而谈不上什么生活。工作和娱乐当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算是重要的部分。然而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品德的陶冶,以及生活习惯的端正,同样应该加以重视。曹操年幼时,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不能在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上面,受到良好的教导,以致放荡不羁,控制不了自己的任性。我们有了这样的警戒,难道不应该适当改变现代的生活方式吗?
10曹操一生的选择: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用现代的话来说,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说他胸怀宽广、气度恢宏;不喜欢他的人,骂他装模作样,暗中记恨。喜欢他的人,称赞他原则坚定、策略高明;不喜欢他的人,则嘲笑为喜怒无常、自以为是。喜欢他的人,说他用人唯才、不拘微贱;不喜欢他的人,指责他重才轻德、败坏风气。果然是见仁见智,各有一番道理。我们的看法,其实十分简明:喜欢曹操的人愈多,这个时期必定愈乱。换句话说:曹操的信徒愈多,人心愈阴险,社会愈动乱,而生活也愈辛苦。
曹操有机会杀掉刘备,却为了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话,而不肯下手。阮瑀为他书写“与孙权书”,完全站在对等的立场,以百姓的幸福为前提,终于说动了孙权的心,使孙权作出了称臣的表示。偏偏在曹、吴联手,足以轻易收拾蜀国的最佳时刻,曹操突然死去。在此之前,倘若袁绍好好领导、诸葛亮投入曹操阵容、庞统的连环计被识破,曹操一生的命运,便不可能“纵横天下三十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而含恨以终。
老天爷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杀吕伯奢全家,还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令老天爷非常失望。这一句话,使得陈宫不寒而栗,赶快设法离开了这种不义之人。陈宫是不是传扬开去,令诸葛孔明宁可在家过闲日子,也不肯投奔曹营,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关羽不为所动,张飞一听到曹操的名字就生气。赵云等人,俱不愿意与曹操共事,则是事实。一念之差,使曹操一生,增加了许多苦恼。
(二)公元210年,曹操旗帜鲜明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公布了意义深远的“求贤令”。他唯恐世人不明白真正的含义,特别举例说像陈平那样被指为盗嫂受金的人才,也应该加以重用。他这种能力本位的观念,和“德本才末”的原则,恰恰相反。难怪曹营大将如云、谋士众多,却拿一个诸葛孔明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