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130000000039

第39章 三国归一统(9)

(1)敬老尊贤,才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帮助。盲目自大,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不用多久,便骄横自败。

孙策指定的辅佐大臣张昭,虽然尽心尽力,却喜欢倚老卖老。有时厉声指责孙权,有时假装生病,不再上朝。孙权不敢怠慢,自称年轻考虑不周,请张昭多多指导。对于周瑜,更是处处尊重。这种敬老尊贤的良好态度,是孙权能够固守基业,力求扩展的有利因素。

(2)目标远大,事业才可能做大。否则容易看近不看远,反而局限了自己扩展的空间,结果害了自己。

刘备的目标远大,在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孙权的目标狭窄,只想扩展领域,做大自己,以致蜀、吴联盟,在刘备是坚强的信念,在孙权不过是权宜的措施。刘备盛怒之下,大举攻吴,逼得孙权向曹魏投降。蜀、吴联盟破裂之后,孙权等于失去屏障,稍有风吹草动,便要疲于奔命。但是他出尔反尔,已经没有诚信可言,想真诚和别人合作,也没有人敢相信了,还不是害惨了自己?

(3)领导人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全体员工。特别是继承的接班人,往往变本加厉,做出更加可怕的事情。

曹操奸雄,曹丕有样学样。孙权昏暴,继任的孙亮,由于处境十分困难,不久便被废掉。孙休之后,立孙和之子孙皓,此人凶暴残恶,以剥人面皮和凿人眼睛为乐。显秩序称为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隐秩序则认为因果报应,非如此不可。培育人才,找到理想的接班人,原是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其基石,则在于自觉、自律,以修正自己、治理家务为优先,然后才谈到其他。

(4)在历任领导人当中,孙权才能最差,却在职最久。此种情况要特别警觉,恐怕不是上天的选择,必须及时调整。

孙氏父子三人,孙权能力最差,而寿命最长。显示东吴不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主角。孙权若是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坚持蜀、吴联盟。协助蜀汉早日一统天下,减少百姓的灾难。天意难明,必须用心考察,以求合理应变。

(5)区域性人才,要有全局性眼光,促使自己所在地,为天下的利益,做出良好的贡献,才能提升价值。

东吴领域广大,人才很多。孙坚的英勇事迹,为江东子弟留下树立了榜样。却由于孙权才能不足,不能由江南进窥中原。众多人才,只能为区域性服务,未能为平天下作出贡献,便是领导人缺乏全局性的眼光。当年北伐,东路比西路要是方便得多,却只见孔明六出祁山,未见孙吴积极伐魏。

8假糊涂真圆滑:阿斗症候群的扩散

很多人为蜀国的灭亡,觉得惋惜!为阿斗的“乐不思蜀”,感到痛心。其实,开局固然不易,收场也十分困难。阿斗不选择悲壮的方式,却能够安排喜剧式的结局。从某一种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种参考方案。

阿斗亲率太子、诸王及群臣,恭恭敬敬地投降。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可见建国与亡国,对他而言,都是小事一桩,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好死不如赖活,使阿斗用苦笑来回应背城一战、以身殉国的忠谏。他心里想:这样不切实际的“高调”,谁不知道?然而降能保命,战必牺牲,他自有选择。

一百多天之后,司马昭下令,要阿斗带着妻子儿女前来洛阳。他还是高高兴兴,打算到上国观光,发觉大家都不愿意跟随,只有郤正、张通两人,只身护驾。

他来到洛阳,被封为安国公,当然满心欢喜。司马昭为了试探阿斗的内心世界,请他吃饭。在余兴节目当中,刻意安排蜀国风情。随从无不感慨万千,唯独阿斗嬉笑自若。司马昭非常感慨地说:“人而无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郤正连忙警告阿斗,也没有效果。

司马昭干脆直接询问阿斗:“想念蜀国家乡吗?”阿斗也直率地回答:“乐不思蜀!”郤正在旁,建议他应该答以“祖先坟墓都在那里,心中每一想到,都十分难过”。司马昭再问一遍,阿斗便按照郤正的话,一字不改地照着回答。司马昭说:“这不是郤正的口气吗?”阿斗坦诚地说:“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

想不到阿斗这一招的功效,奇特至极,竟然把司马昭活活笑死。司马昭费多大心思,才打败阿斗。却经不起阿斗的亡国残俘姿态,落得笑死自己。

我们推崇阿斗的弟弟刘谌,当刘禅决定投降时,他怒不可遏地痛责兄长:“君臣合力,做背水一战,为国而死,才有面目见祖先于地下。”劝告无效时,赶到先主刘备的牌位前,痛苦禀告,然后回家砍杀家人,再行自杀,表现不愿意当亡国奴的骨气和勇气。

然而,我们也欣赏阿斗这样“宁愿自己受辱,也不要老百姓再做无谓牺牲”的做法。

天才与白痴,原本都不是平常人。天才看白痴,却和白痴看天才一样的不可思议。我们常人,看天才和白痴,不妨也颠倒过来。从两头看,可能更加明白。

若是设身处地,站在阿斗的立场,从小看到刘备对诸葛孔明的礼遇。接位以后,凡事由相父安排,自己不斗蟋蟀,又能做什么?我们嘲笑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实在也应该看看历史上的统计,伟大人物的第二代,大多数都没有多大的出息。十七年后,吴国的孙皓,受封为归命侯,照样向晋武帝投降,难道他和阿斗一样,也是扶不起的少主?我们顶多说这是阿斗症候群的扩散。

刘谌有骨气,表现出一门忠烈。阿斗、孙皓看得开,明知对国家无补,对人民也没有好处,却颇有自知之明。反正各人自作自受,只要求得自己所要的,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又何必痛加斥责,弄得自己也恼怒不已呢?

9三国终结之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的结局,是勉强由司马炎统一,建立晋国。

提起司马懿父子,和曹操相比,大家可能更看不起。由这样的家族来完成统一的大业,相信大家每想到这样的结局,都耿耿于怀。我们宁可把它推给天意,但仍然坚持人世间的事情,必须光明磊落,不能如此卑鄙恶劣!

隐秩序的主要任务,在提醒人们,注意显秩序的不合时宜,并且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善意是无限的,广大无迹。但是,它的功能却是有限的,只能够通过合适的人,或者自然界的现象,来提出警戒,不能自己发挥力量,来完成任务。人世间的事务,总该由人来完成。这是隐秩序必须遵守的原则,从来未曾改变。

换句话说,隐秩序通过合适的人,来修改显秩序。这种人事的变迁历程,把它记载下来,便是我们的历史。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显秩序,都来自隐秩序,接受隐秩序的影响,毕竟每一代人,都应该由当代人来建立和修整当代的显秩序。好比当代的气球,由当代人修护和保管,才能够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三国时代的背景,相当特殊。原来十分单纯的忠义,竟然变得非常复杂。很多人忠诚一辈子,到死还不知道服务对象搞错了。很多人自以为问心无愧,死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打了几十年,居然还打不醒当时的人。隐秩序一而再、再而三做出各种启示。显秩序却各有主张,呈现多元却缺乏主流的混杂状态。实在不忍心再这样下去,最终才放手让司马家族来暂时终止动乱。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祖孙,都看不出司马懿的真面目。这不是天意,难道是司马懿真的有通天的本领?

司马炎如果不是曹丕篡献帝的恶性示范,怎么可能刚登上晋王的位置,便直截了当向曹髦提出禅让的要求?献帝有那么多忠臣,居然反过来穷凶极恶逼他退位。曹髦有那么多干部,好像全都变成司马炎的帮凶。这样的显秩序,隐秩序再不以为然,恐怕也一时无能为力,改变不了。唯一的办法,便是以毒攻毒,让司马炎来承担这个重责大任,看他如何持续走下去?司马炎能不能综合百年来的严厉教训,彻底反省,走出一条新的光明大道,正是上天对他的严格考验。好坏完全由他自己承担,问题是他对自己登上皇帝大位,究竟有什么看法?

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如果曹操看到这种结局,他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会不会刺杀董卓不成,幸得陈宫救援,返回家乡号召忠义之士,组成义勇军,然后一路以正直、公义、诚信为原则,成为治世的能臣呢?他若是地下有知,看到曹丕以死相逼,要曹植七步作诗;看到曹叡以刘备对待孔明的方式来托孤,司马懿却丝毫没有用孔明的方式来回报;看到曹髦争气,却被成济刺死;曹奂无奈,依献帝模式,禅让给司马炎:相信第一个浮现的印象,便是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语,到底谁负谁,最后才知道。第二个让他痛心疾首的,应该是唯才是用的用人原则。招来一批有才无德的人,挥之不去,终于造成大恨。还有,早知道刘备、孙权有这样的结局,跟这两个人争得半死做什么?于是,他想起了左慈,早知道他是好意,跟他到峨嵋山修行,把天下的重担交给刘备,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