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总裁
1132000000032

第32章 总裁立不败之地(3)

管理者向员工讲解管理理论,一定会觉得并没有什么人爱听,也很少有人相信。管理者有本领把大家动员起来,使大家自动发挥潜力,而且主动合作,大家自然会肯定管理的效果,对管理者产生很大的信心。这是中国人“先看到水流,再去找源头”的作风,和我们的心态相吻合。

蒋先生指出:中国学者的座右铭就是“学以致用”。这里所说的“用”,必须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国计民生。中国人依据这两个实用的原则,随时留意管理是不是对人有益,当然,免不了进一步关心对自己是不是有利?

总裁的管理理论是不是高深?相信员工并不在乎!然而,总裁能不能以实际的关怀,来唤起员工的斗志,大家动员起来,把工作做好,这才是员工所共同欢迎的。

不能以牺牲人来完成工作

总裁舍弃工作导向,改采关怀导向,便是让员工觉得管理对他具有实际的利益。管理不是牺牲“人”来完成“工作”,却是关心人、照顾人的一种活动,大家自然乐于接受,不致心存怀疑而排斥或抗拒。

有些人表面上关怀导向,实际上念念不忘工作,使得管理的效果,始终不如理想。中国人相当聪明,一眼看穿管理者的糖衣政策,把工作的苦药包裹在关怀的蜜糖里面。心里一阵反感,工作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真诚关怀,必须抱着“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彼此的利害息息相关”的心情,相信“只要我凭良心,你也会凭良心”,因此,“但求自己尽力,不间对方是否回报”,反而容易引起合理的反应。

再说,中国人不轻易相信别人,动不动就互相提醒“防人之心不可无”。同仁对总裁的关怀,起初未必尽信,至少也采取相当保留的态度,不会贸然给予太大的回顾,以免上当。这时总裁立即自行揭开关怀的假面具,流露出工作导向的神情,使员工觉得原来对我关怀,乃是迫我就范,那就更加无效了。

中国人深知“人情不讨永远存在,对方一辈子也还不清;人情一讨,便全部讨回来,对方就不再欠人情”。总裁在这一柔一刚、一松一紧之际,已经把关怀的人情完全勾销,自然产生不出合理的回应。

关怀的动机必须纯正,“既然你是我的同事,我便应该关心你,有办法就要照顾你”,对方才会毫无抵制地接纳,因而在自己的心中埋下回应的种子。若是居于“我关心你,你立刻要有良好的表现”,或者“我照顾你,你应该凭良心把工作做好”,对方观察这种压力,自然不领情,甚至以不感谢的心情来承受,产生反效果。

中国人关怀的原则,一向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人喜欢批评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必须改变为“己所欲,施于人”的方式,才算积极。蒋梦麟先生指出:“中国人基于实际的考虑,还是宁愿采取消极的作法。我也许觉得大蒜味道好,别人却未必有同样的感觉;他们也许像太太小姐怕老鼠一样怕大蒜。如果你不爱好臭味冲天的大蒜,难道你会高兴别人硬塞给你吃吗?不,当然不。那么,你又何必硬塞给别人呢?这是消极的,可是很聪明。因为坚持积极的办法很可能惹出麻烦,消极的作风则可避免许多麻烦。”

关怀并不是讨好,讨好上级叫做“奉承”,讨好下属则是“溺爱”,都不是正当的行为。关怀是了解他、适应他,并进而改变他,使他走上正道,好好做人而又好好做事。不错,最后还是希望他把工作做好,但那是一种自然的结果,不是惟一的目标。总裁具有这样的心态,最容易增强感应的力量,在“重视人”的精神下提升生产力。

吴森先生分析美国社会个人主义流行,人与人之间简直没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间,不重视所谓天伦之乐。朋友之间,谈不上同舟共济、患难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来增进一己的利益。西方文化的大问题,是人与人间的孤立。他们的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都知道人与人间的疏离(Alienation)问题,但没有一个思想家能提出切实的答案。他们的超越性宗教已经于事无补,物质的追求徒然增加这问题的严重性。吴先生认为西方最可靠的解决方案,便是同我们中国文化学习,重视伦理的关系和珍惜人情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即在人与人能够彼此关怀。

总裁明白人际疏离的可怕,当然不会倡导个人主义。为了增进同仁之间的情谊,必须重视伦理,并且珍惜人情,在关怀导向的指引下,使同仁产生有如一家人的感觉,而同舟共济。

总裁要善尽文化责任

总裁如果认为台湾地区的心态已经愈来愈接近美国社会,那么,是不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让自己和他人一样地盲目追赶潮流,忍心地眼巴巴看着自己和同仁,亦步亦趋地美国化呢?这样一来总裁还有什么理念可言?完全随波逐流罢了。一切的理想,所有的社会责任,不过是嘴巴上一些动听的口号而已。

总裁的社会责任,在理智地导引员工走向正确的人生大道。让每一阶层的主管人员, 由自己的小单位发出无比的光芒,影响整个公司。再由公司发出无比的光芒,影响整个社会。总裁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把自己的理想和公司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同时得以完成。不应该为了达成公司目标而暂时忘却自己的理想,用自己所不愿意或者并不喜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同仁,而美其名为/顷应时势的变迁。

有些总裁把利润的一部分,甚至于大部分捐献出来,以回馈社会。他们平日压榨员工,不把员工当做人看,却又把压榨得来的金钱,用来充当慈善事业的基金。好比教徒在星期一到星期六尽量做坏事,星期日才全心全意忏悔,想来神也不会原谅他的。总裁关怀员工,等于把企业经营和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同时完成,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知道企业伦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不振,更需要正确的伦理观念来重建“善”的标准。企业伦理应该由管理来带动,不是在管理之外另外建立企业伦理。总裁首先认清自己的爱究竟是探究的、好奇的?或者是关心的、照顾的?强调一切求新求变,便是不关心人的表示,新比人更重要,根本就是错误的观念。不论新旧,对人有益的才要紧;要不要变,依人的需求来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善。

总裁的关怀导向,乃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的积极精神。既不可一开始就认定员工都是没有良心的,惟利是图。也不可对员工抱很大的希望,个个都会凭

良心办事。总裁认为应该关怀员工,便热心去做,只问耕耘,不必问收获,把成败得失置之度外,最能产生良好的感应。

总裁的社会责任,应该由物质的回馈,逐渐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因为物质层面,通常只能算是经济责任。要善尽社会责任,必须对当地的文化,有一些贡献。

要对文化做出一些贡献,必须先对文化有一些了解。特别是当代中国人,可能是过份崇洋,而且误以为科技足以代表一切。所以想起文化,就想起西方文化。好像中国人一定要全盘西化,才算是有文化。

用西方的标准,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当然不了解我们的文化特质,也就无从做出贡献了。

两难之中必须兼顾

一切莫非两难

孟子说:“鱼,是我所爱好的;熊掌,也是我所爱好的。如果两样不能兼得,只有舍弃鱼而取熊掌。”他所列举的“鱼”与“熊掌”,当然比较容易取舍,实际

上我们所碰见的,并没有鱼与熊掌这么明显的差距而易于抉择。

管理所遭遇的问题,多半不是鱼与熊掌,却往往类似生命和义礼的选择。虽然孟子说得十分容易:“生命,是我所爱好的;义礼,也是我所爱好的。如果两样不能兼全,只有舍去生命而取义礼。”他的理由是“生命,固然是我所爱的,但我所爱好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肯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不肯苟且避患。”不过,好像叫别人如此去做比较简单,要自己实实在在如此去做,的确相当困难。

如果人真的从生死关头看破富贵利达的私欲,能够发扬其羞恶的本心,那么,管理还有什么办不到的难题?此所以中国管理一直重视修己的道理。如果再不讲求修己,“万钟的俸禄,就不辨别是否合于义礼而接受了”,正应了孟子所说的“丧失掉原有良心”的事实。

人,难免有私欲;人,不免有成见。管理的措施,说起来有如“舍去生命而取义礼”那么方便,实施起来,却很难避免“舍去也不是,不舍去也不是”的两难之苦。

总裁最好心里有数,任何措施,事实上都是两难。

1。 中国话差不多都有两句

如果认为两难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当中某些不正常主管的问题”,未免太不切实际。由于中国人的性格具有相当明显的变动性,所以中国人的道理几乎都随着时空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形成十分有趣的相对性。事实上中国人几乎都可能遭遇到类似的两难。

中国话差不多都有两句,有“礼让为先”,便有“当仁不让”,前者要让,后者则“不让”,究竟要不要让?构成一种两难的局面。

我们一方面主张“人定胜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可以襄助天地来创造、革新,使宇宙更为美好。一方面却承认“天定胜人”,指称人本来就是天地的产物,当然应该/顷天而不可逆天,所以听天命是没有错的。

究竟是“人定胜天”,或是“天定胜人”,聪明的中国人根本用不着花费时间去探究,一想便知“两者都对”,我们不否定“时势造英雄”,也不致否认“英雄造时势”,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相对性。

2。“请示”的两难

下属不请示,主管很不高兴,认为下属心目中没有上司,居然自作主张,长久下去,总有一天闹成越权的危险。下属请示,主管也可能很不高兴,心里暗自怀疑:“这种事情也要请示,是不是怕负责任?一请示就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可真巧诈。”这样的主管,根本就已经失责。

下属请示也不是,不请示也不是,这就叫做两难。有时候请示的结果,换来一顿冷嘲热讽。有时候不请示的结果,也惹来一阵莫须有的责骂,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3。“听话”的两难

下属完全依照上司的指示,百分之百听话,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时候主管很不高兴,指责下属为什么不知变通?理直气壮地说:“我告诉你的,不过是原则。原则应该坚持,但是实际情况也不可以忽视,当然应该配合着实际情况而有所应变,怎么可以这样死脑筋?你看,事情都被你弄糟了,怎么去收拾这个残局?”

下属擅自改变上司的指示,显得不听话。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上司都可能很不高兴,结果很好,主管会泠笑地说:“好是好,可惜你并没有完全按照我的话去做。如果你不擅自改变的话,我告诉你,结果一定比现在更好。我希望你以后还是虚心些,不要自以为此别人聪明。”结果很不好,主管就会说:“你看,好好一桩事情,到了你的手中,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把握嘛,听话一些岂不更好?人家的经验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得之不易,现在免费送给你做参考,你居然还不要!”

听话也惨,不听话也惨,也是一种两难,可见中国人不见得“一切听话,就好”,也拿不准“不听话,便没有问题”。

4。“主动”的两难

部门有一件新的工作要做,身为下属的该怎么办?主动表示意见,万一主管不高兴,责怪为什么不专心做事,管这种“闲事”做什么,岂非自讨没趣?不主动表示意见,也可能引起主管的不满,不是说:“只知道埋头做份内的事,深怕多关心一下其他的事情,这种各人只扫门前雪的态度,实在是不能进步的根源。”便是说:“这种人能力很差,分内事已经够他忙了,那里有本领再来出主意?所以,以后也不要找我谈什么晋升,加薪了!”

主动不好,不主动也不好,两难!

5。“接受”的两难

主管交办一件新的工作,下属到底要怎样来反应?接受,还是不接受?不接受便叫做“推”,一推主管就不高兴,认为“推”是不好的习惯,也是不良的态度。做就做,怎么可以推?他会说:“不用推,这是我再三考虑的决定。我各方面都衡量过了,由你来做最合适!”好意的解释,是“你的才能高强,才足以担任这件新工作。”坏意的暗示,则是“你的工作负荷太轻,如果再不接受新工作,以后你自己看着办吧!”接受,后果也很难测。第一、主管心想,我分派新工作给你,你推都不推一下,可见还有时间和余力,是不是原有的工作太轻松了?以后要多分派一些才行。其次,接受了新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主管和其他的同事都会笑:自不量力!没有那种能力,居然敢接受?第三、接受新工作,势必有一些新问题要找同事帮忙或协商,大家不热心,认为你有本事接受,就不要来找我,锋头归你,功劳归你,却要我出力,免谈!

接受不好,不接受也不好,同样是两难。

6。有“两难” 的念头,失败的机率比较低

依据实际情况,凡是具有“两难”念头的人,知道“这样不好,那样也不见得好”、“这样会挨骂,那样也会挨骂”,因而抱持“不可以大意”、“不能够轻率地决定这样或那样”的心态,做起事情来,失败的机率比较低。我们最害怕的,是那一种“一看事情,就说没问题”,“不经大脑,马上就决定”的人。我们最担心的,则是那些“这样做,一定对”、“不必犹豫,一定是这样”的人。

一个人了解“两难”的事实,才会用心去突破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一个人如果没有“两难”的顾虑,很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中国人常常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便是我们相当明白“任何措施都是两难”的道理。孔子说:“无可无不可”。天下没有“非如此不可”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不可不防。

两难必须兼顾

孟子舍弃鱼而取熊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如果两样不能兼得”。换句话说,假若两样可以兼得,不妨同时尝一尝这两样不同的美味。

1。喝咖啡?还是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差别

我们请问一位美国人:“喝咖啡?还是喝茶?”他多半会二选一,而且很快就下定决心:“咖啡”,或者:“茶”。西方人长久以来,一直争论着“唯心”与“唯物”,使得他们倾向于“对立”,而很不容易“兼顾”。同样请问中国人:“茶,还是咖啡?”他通常会回答:“随便”。意思是:“我怎么知道这里的茶比咖啡好喝,还是咖啡比茶好喝?你如果知道,就请你把比较好喝的那一种端给我。”中国人深明“兼顾”的大义,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对于“唯心”、“唯物”,老实说不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心中暗自好笑:“说来说去,还不是心物都重要!”

西方人喜欢说:“工作时认真工作,游戏时认真游戏。”因为太认真工作,所以很累;由于太认真游戏,所以也很累。紧张忙碌的生活,于焉形成。工作之余,必定要度假:度假很认真,安排得很紧凑,回来后更累。

中国人向来懂得兼顾,寓游戏于工作,也寓工作于游戏,看起来都不认真,因此都不会累倦。中国人绝对不是不认真,我们只是心情放轻松一些,而且我们从小就养成一心多用,很容易做到兼顾的地步。

西方人大多主张“一心一用”,一个人只能面对一个人,叫做“One by One”。一看到人多,就大叫:“Line,Line!”不排队他们就应付不过来,因而创造了“排队文化”,一切人平等,依序排队,管不到是否有人已经紧急得无法排队,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平等。日本人也是一心一用,非专心不可,不专心就会弄错。他们无法同时应付许多人,常常说:“请等一等”。除了面前的这一位以外,管不了那么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