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赶考
11330500000005

第5章

关于毛泽东一行莅临晋察冀边区首府的过程,有一段确切记载。

4月11日,聂荣臻、刘澜涛等边区党政领导人吃完午饭就开始在村边的大路口等候,一直等到日头西垂,夕阳谢幕,也不见人影儿。

焦急的聂荣臻便让人点起火把,骑上马,向前迎过去。一直走到菩萨岭的北面,终于看到黑黢黢的一群人,正在向这里蠕动。

毛泽东走下吉普车,与聂握手,脸上挂着惯有的笑容:“聂司令员,我和恩来、弼时来打扰你啊。”

“这一路不好走吧,听说西边下了雪。”聂握着毛泽东的手,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朴实的问候。

“下了雪,好风景!五台山上一片洁白,整个世界一片洁白,多惬意啊!这春天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的,我心里蛮舒服喽。”毛泽东兴致极高,边说边打着手势。

走进城南庄,毛泽东看到了一个奇怪却又震撼的场面:街道两旁的房顶上人头攒动,却又无声无息。黑乎乎的夜色中,只见一双双充满喜悦与好奇的大眼睛,像一簇簇灯火,闪亮着,静静地注视着行走在街心的这群人。

毛泽东心底一热:“到了晋察冀,就像当年在(江西)兴国一样。”

……

一个多月后的5月27日,这一队人马,又悄悄地潜入了西柏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转战,随着战局的好转,一种全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只是,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土高坡,转移到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太行山脉。

太行山连绵千里,纵贯北国,号称“中华之脊”。

浩瀚的大山褶皱里,是馒头状的高高低低的山岭和蜂窝状的深深浅浅的山坳,宛若一只只温厚的佛掌,抚佑着祖祖辈辈的山民,连同他们的苦难和梦想。

坐卧太行,东望中原,北望京都。

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市。

历史,已经悄悄地却是坚定地跨出了一大步。

中国的红色革命,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青衿学子,一路走过南昌、瑞金、遵义、延安,终于临近京畿,隐隐地望见了都城的影子……

“中央大院”其实是围绕老鼠岭修建的。

主要工程是在腹内开掘一条300多米的防空洞,在空地上新盖几间普通办公房和一个机关食堂。对于租用的13户民房,则是简单修缮。由于没有大兴土木,以至于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

毛泽东搬来之前,考虑到他在延安时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杨尚昆等人专门请来绥德的工匠,仿造了两间窑洞。毛泽东参观后,感觉有些“奢华”,执意让给和刘少奇挤住在一个院内的年龄最大的朱德。而他自己,则另选了一套与刘少奇比邻的普通民宅,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村民阎受朝家。

阎家老宅在日军扫荡时被烧毁了,他们只恢复了北房2间,西房1间半。其余的房屋,只好原址修盖。毛泽东住在原有的北房里,土坯木顶,面积狭小,但为了稳固和安全,工作人员还是在屋中央支起一根立柱,顶住房梁。

院子里有猪圈、磨盘和鸡窝等,卫士认为不太雅观,请示拆除。毛泽东说:“我们在这里不会太久,老乡还要用呢!”于是,只是填平猪圈,其他设施都原物保留。

一张木床、一条白布床单,一床灰布棉被,一幅巨大的军事地图,一个土黄色的水牛皮沙发和一个铸铁浴缸,这就是毛泽东的卧室。

院内有一棵梨树,是房东栽种的。转眼已经是五月了,梨子在悄悄地长大着,前天像豌豆,昨天像酸枣,今天已是鹌鹑蛋大小了。

北屋门前还有一棵楸树,树阴下是一面旧磨盘,磨盘上面放着一只热气袅袅的白瓷水杯,水杯旁边是一张帆布躺椅。

夏天的夜晚,毛泽东时常与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围坐在磨盘周围,谈论战局和时局。一盏煤油灯,几只小飞蛾围绕在周围,细细地谛听……

山风爽爽的,吹拂着小院里昏黄的灯火。火焰熊熊燃烧着,虽然摇摇晃晃,却也脚根稳定,把一座简陋的土舍映照得流光溢彩,满壁辉煌!

刘少奇与毛泽东比邻而居。

西柏坡的刘少奇,是最幸福的刘少奇。

在延安时,刘少奇就认识了年轻、美丽、聪慧的王光美。

王光美是天津人,1921年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因为向往共产党,王光美放弃了到美国留学的机会,先是到北平军调处中共代表团任翻译,后又报名去延安,在中央外事局工作。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刘少奇。

1948年“三八节”前后,两人意外地在西柏坡的一次舞会上重逢了。

原来王光美离开延安后一直在晋绥解放区参加土改,前些天刚刚随外事局搬到距离西柏坡4华里的柏里村。

这一次,刘少奇没有浪费机会,主动提出了约请。

几天后,两人在刘少奇办公室见面了。

刘少奇正在埋头写东西,看见王光美,马上站起来,惊喜地说:“你真来了!”

两人谈论了很多话题。最后,刘少奇嗫嗫嚅嚅地表示了自己的意愿,并再三强调说,自己年纪较大,身染胃病,婚姻不顺,又有孩子,要对方好好考虑。

已经28岁的王光美虽然学养深厚,性格稳重,却也不乏浪漫情怀,最主要的是她对于中共领袖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敬。面前这个清瘦、儒雅的人,真是有些让她动心了。追求恋爱的男人,大都愿意展示自己的优点,而他却只是强调自己的缺陷。

她嗫嗫嚅嚅地说:“年纪什么的我倒没有特别考虑,只是在政治水平上我们差得太远,和你在一起的话,我不知道应该注意什么,而且我也不了解你过去的个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