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草原王国吐谷浑(七)
11341700000001

第1章 科技荟萃

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2期

栏目:东方文化

吐谷浑在科技方面,如冶金、造桥(河历,如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的大母桥)、筑城(吐谷浑四大戌城、青海都兰香日德白兰古城、海南共和优俟城等)、育马(青海骢、舞马)等方面很有成就,风姿绰约,一睹真容,仪态万千,灵气十足,遗世独立,昔今仍然。

据朱世奎先生《册府元龟》《五代会要》《隋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水经注》等汉文典籍,和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资料,以及笔者在白兰等地及黄河谷地田野调查所得,仅就吐谷浑人在立国350多年中,对科技方面的贡献,粗线条的评介,引起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

造桥。黄河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第二天堑,奔腾澎湃,浊浪滔天,非舟楫难以飞渡。聪明的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狭窄的峡谷地方,建造了名为河历的桥梁,因为桥的两岸伸出的悬臂两两相握,民间形象地称之为握桥。这在中国和世界桥梁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最早记载河历桥的是《水经注·沙洲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阶,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具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其特点是:

第一、在黄河峡谷的狭窄处,选用两岸原始森林中高数十米的松、柏、杉树,层层搭建成悬臂式河中无桥墩的跨黄河的大木桥,并不妨碍河道的畅通。

第二、选用两岸天然岩石作桥基,大桥的重量始终落于天然岩石的桥基上,稳固可靠。

第三、符合刚体力学的杠杆原理,支点在中间,重臂始终大于力臂,这是河历桥的科技亮点。

笔者从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田野考察中,发现从黄河的龙羊峡上游至孟达峡下游有多处可以造这种河历桥的地方,如:虎跳峡枯水季仅5.7米,公伯峡仅13米,野狐峡中的尕马羊曲也只有30多米。笔者猜想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不止造一座河历桥。

2010年夏,《中国土族》记者辛元戎君,在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一条小河上,拍摄到了一张这种微型的河历桥的照片,颇为珍贵。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西宁小峡中也还保留有一座横跨在湟水河上的名叫小峡握桥的河历桥,可惜被洪水冲垮了。1952年笔者在兰州上学时,曾看到过在兰州西关小西湖地区的阿干河(从兰州南面阿干镇方向流来,阿干为吐谷浑语,哥哥之意)由南到北流入黄河的地方,有一座横跨东西造型极其优美的悬臂式木桥,人们称它为兰州握桥。2008年笔者又在兰州水车公园内看到了一座仿制的小型兰州握桥,虽不如老桥那样美轮美奂,但能保留历史的记忆,也算是差强人意,聊胜于无了。

育马。吐谷浑人善于育马是非常有名的,他们把从波斯(今伊朗)或从粟特人(今咸海一带)手中引进来的优良种公马,和当地的土种牝马杂交,培育成了有名的吐谷浑“龙种”马,又名青海骢。为了迷惑中原王朝的君主并神话其马,吐谷浑人炮制了一个神话:冬天冰合时把当地的草马(牝马),踏冰渡海到龙驹岛(青海湖中的海心山)。让其与天龙交配,所产的马就是“龙种”了。诗人吴栻《青海骏马行》诗中有句单咏青海骢说:“极目西平大海东/传来冀北马群空/当年炀帝求龙种/果能逐电又追风”“自慈花虬繁衍入青海/奔驰电掣摧残垒/未知龙种果龙驹/岛屿深处耀光彩”,把青海骢的风姿,艺术性地再现出来。史书记载,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吐谷浑时,把神话当实话,果然放了一些牝马在青海湖岸,想得到一些龙种马,结果无功而还。让吃了败仗的吐谷浑人美美戏弄了一番,也算小小的报了一箭之仇。今天来看,聪明的吐谷浑人很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他们神话青海骢的来历,使之威震中原,名闻天下;把龙种请下来,作为其技术机密的保护伞,最后连皇帝都哄信了。

舞马。吐谷浑人把年幼聪明又有“音乐细胞”的青海骢挑选出来,让它们听音乐、学舞蹈,以及各种礼仪动作,如舞马衔杯敬酒等。据史书记载:宋世祖大明五年(461年),吐谷浑王拾寅遣使到金陵(今南京)献善舞马、四角羊。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河南国(吐谷浑国)献舞马。西魏大统初年(535年-551年)吐谷浑王夸吕再遣使能舞马及牛羊。这种贡献到中原王朝的舞马,到了玄宗时代将训练有素的舞马表演,发展成在盛大宴会举行时最为壮观的表演节目。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由佩戴彩带和金铃的30匹舞马组成的方阵,在驯马人的指引下踏着《倾杯乐曲》伴奏的舞步,翩翩起舞,当气氛达到最高潮时,领街马用嘴衔起装满美酒的酒杯,递到唐玄宗手里,唐玄宗的宰相张说曾在勤政楼前写诗盛赞此稀罕的场面:彩旄八侑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这种舞马敬酒的有趣情景,有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到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银壶为证。

筑城。吐谷浑人善于筑城,据史书记载,在青海境内曾筑城十余座,例如筑于拾寅时代的香日德白兰王城,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僧人惠生与宋云奉魏太后之命从洛阳去西域取经,曾路过此城,此事记载于《洛阳伽蓝记》一书。可惜此城被毁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2007年6月,朱世奎与吐谷浑史学者程起骏先生一行5人,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8月,又与文史专家崔永红先生,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朝先生,在村民的指引下,察看到了一段幸存下来的白兰古城的南城墙墙基。危呼高哉。我们叮嘱随行的香日德镇的负责人武钢君,请他妥为保护好这一古迹。据当地老人回忆,白兰古城呈准正方形,东西约320米,南北约300米。四角有马面四座。城内北城墙中部有小内城的王城一座,内外城均东开一门,以迎旭日东升。城西香日德河由南向北流过,城外北南东三面有八米多宽的护城河环绕。城外四周的高地建有斥候台四座,现只有南斥候台遗址尚能清晰可见。

第一、在夯筑的土层中每隔一定距离放置直径约为10厘米的杉木椽子一根,仿佛现代建筑中的水泥钢筋一样,起加固和抗压、抗冲击的作用。

第二、砌墙的胡墼(土呸)不用模子,而是将稀胶引到方池中沉淀,在半凝固状态时,用方头铣切成准正方形的胡墼,干燥后用来砌墙,省工省时,已历千余年而不败。

第三、在南斥候台的瞭望室,发现有30厘米见方稍微小窗,据考古学家李永良先生介绍,这是转射窗,安置着一个木制的能够转动的、类似现代的百叶窗装置,斥候台转动一定的角度,转射窗开启,既可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隐蔽观察敌情,又能在必要时放箭射杀来犯之敌。

冶炼。都兰境内的布尔汗布达山,古城白兰山,当地牧民叫巴隆南山,此山以盛产金属矿藏著名。除了金银铜铁等有色金属外,今年还发现了一些稀土元素的矿藏,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山。吐谷浑人很早就掌握了金属矿藏的开发冶炼技术,制造出许多军用和生活用品,有的工艺精湛,堪称珍品。从二十世纪60年代在香日德吐谷浑白兰古城北面墓地中曾经出土的遗物中发现,金属遗物有蟠龙金碗、花饰银碗、铜有机盘、铜釜、铠甲等。可惜这些遗物出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2011年8月,笔者和文史专家崔永红先生、李朝教授在香日德一农民家中,看到他在香日德古城北斥候台下耕地时,发现的七小件青铜饰扣,饰文清晰,铸工精细,我们猜想是马额或腰带的饰物。出土的铠甲,据吐谷浑香日德古城的见证人孔宪文老先生介绍,铠甲分三层:外面是铁皮,中间是野牛皮片,里面是毡片用铆钉铆在一起的。这种奇特结构的铠甲,共分六片:前胸后背各一片,两前臂各一片,两大腿面各一片,这在冷兵器时代是任何利刃箭镞难以穿透的。

四角羊。史书记载,在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吐谷浑白兰城的建立者,第12代国王拾寅,派遣使者向南朝宋孝武帝敬献舞马和四角羊。这是历史上关于四角羊的最终记载,具有物种遗传变异的史料价值。按传统的中国古人的观念,认为羊是一种善良的的动物,是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所以在“祥”“美”“善”等字里面都嵌有一个“羊”字。吐谷浑人发现了四角羊,认为是一种祥瑞的珍兽,便把它敬献给刘宋的皇帝孝武帝。无独有偶,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摄影家张纪元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沟勒乡的牧民羊群中发现了一只雄性的四角羊,把它拍摄了下来,发表在《锦绣都兰》——青海都兰太阳鸟杯摄影大赛作品集里面。都兰县的吐谷浑白兰古城,正是由吐谷浑国王拾寅所建,我们猜想:在1540多年前发现的这种四角羊带有x或y性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了显性,这可能是古代四角羊和现代四角羊一脉相承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关系。

颜料。吐谷浑人在墓葬的棺木中,用绘画的方式表示对亡者的纪念,这就是著名的吐谷浑棺椁板画。这些棺椁板画为我们留下了当年吐谷浑人生活习俗的生动画面,是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画面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是因为吐谷浑人掌握了独具特色的调制天然矿物颜料的技术。他们调制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朱砂(硫化汞)、赭石(含氧化铁、氧化锰)、孔雀绿(含碳酸铜、硫酸铜)、绿矾(含硫酸亚铁)以及碳墨等,画面的颜色鲜艳夺目,历久不衰;使我们后人发明的化学颜料,相形见绌,顿失颜面。这些棺椁板画,已由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柳春诚先生,精心临摹了下来,将供我们在深入研究吐谷浑人社会生活的同时,得到超视觉的艺术享受。

从以上大麻线的评介,可以看出在青海大地上的吐谷浑先民对中原民族科技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是写在中华大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吐谷浑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倡导的文化兴国的理念,仍然具有长远的启迪意义。

添一缕辉煌,增几分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