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喋血阳澄湖
11344600000002

第2章 内容提要

一出现代京剧《沙家浜》,演唱了近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并一度以“革命样板戏”为冠冕,红遍了全中国;其中几段经典唱词,至今仍传唱不衰;剧中的郭建光、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主要人物,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然而这毕竟是“戏”,是在当年上海剧作家文牧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的基础上移植改编的。其实,生活中的胡传魁并非一如戏中的草包司令,而是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悍匪,他长期盘踞在苏州城北的吴县阳澄湖畔,横行于常熟、湘城、沺泾、太平、消泾等乡镇(现湘城、沺泾已合并归属于苏州市相城区的阳澄湖镇)一带,奸诈地周旋在日寇、汪伪与我党我军之间,并最终成为了日寇与汪伪的帮凶。他为虎作伥,杀人如麻,与我新四军“江抗”为敌,与人民作对,破坏抗战、杀人越货,双手沾满了无数革命志士与无辜百姓的鲜血。

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发生在湘城、沺泾、太平及消泾等地的新四军军民如何浴血奋战抗击日伪顽敌寇、如何机智勇敢地与胡肇汉(胡传魁)悍匪周旋斗争的真实历史故事,至今未曾得到完全的披露,包括解放后苏州公安部门活捉胡肇汉、捣毁其残留的老巢的真实内幕,也随着始作俑者的错误,形成了后来一系列的以讹传讹,就连200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大镇反》的长篇报告文学中,也全文抄录了失实错误的原文。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

阳澄湖镇拥有阳澄湖120平方公里水域的五分之三,湖镇77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散落着231个自然村,湖中自北向南蜿蜒的两条带状半岛,被湖水所紧紧拥抱。当年“江抗”主力部队西撤时,将不能随军行动的36个伤病员留在湖畔村庄养伤;新“江抗”建立后在流动的作战中,又经常来到这里驻营休整。据资料显示:新四军在阳澄湖地区与日伪军进行的战斗有数十次。其中新“江抗”与日寇双方出动参战人数最多、伤亡最大的洋沟溇、张家浜、渡船头三次大血战,都是在阳澄湖镇所属的自然村进行的。

如今,阳澄湖镇与太平镇上完整地保存着当年中共苏州县(工)委交通联络站与“江抗”驻消泾办事处的旧址,恢复修建了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并在纪念馆中展示着当年“江抗”部队使用过的部分枪支等武器,陈列着当年“江抗”官兵与地方干部群众当年的留影。1986年,原新四军“江抗”部队司令夏光、副司令杨浩庐、原中共苏州县(工)委员会书记翁迪民等首长故地重游,摄于消泾镇洋沟溇村(原新四军东路司令部宿营地)等照片,都是有力的佐证。

长篇历史纪实《喋血阳澄湖》系依傍阳澄湖畔长大的作家汤雄历十余年时间,经十多次实地采访与遍阅方志后,拂去历史的浮尘,精心撰写而成。作品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一扫任何戏说之嫌疑,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发生在苏州城北相城区阳澄湖畔的那场著名的抗日战争。在寻觅与采访中,作者还采访到了当年参与围剿胡肇汉匪帮战斗的原苏州行政区公安局侦察员金坚如的夫人郑雪年,并欣喜地从她的家藏中抄得了一份金坚如与当年直接参与指挥这场战斗的原苏州行政区公安局侦察科长马陵的亲笔回忆录。

《喋血阳澄湖》的写作,不但重现了当年发生在阳澄湖镇地区的那一场场军民合力抗击日伪的战斗,真实地还原了戏剧中那几位主要人物的真实生活原型,还详尽地披露了解放初期苏州公安机关追捕围剿胡肇汉(胡传魁)匪帮的全过程,从而揭开了那一段段历史之悬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