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青春饭,我们都爱重口味
1143900000018

第18章 回忆中的三里屯南街

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那些消失的事物总能带给我们许多美好回忆,比如三里屯南街。前些日子听一个 20 多岁的姑娘对北京的夜场侃侃而谈,而我只能对她说一些往事,说说三里屯南街。她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她是 2006 年来到北京的,而三里屯南街是在 2004 年年底就被拆掉的,现在拔地而起的是三里屯 SOHO。在2012 年的春天,我们说 2003 年的事,我觉得自己颇有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思。

把时间往回拉伸,来到 2004 年以前的样子。

由于城市地理的分割,酒吧南街和三里屯北街也就有了不同的样貌。北街相对宽阔,不断拉大的排场让这里越来越像一个集中的大排档。喧嚣的环境,讨好的乐队和音乐使这里颇具亲和力。路上走着的是一些外地游客、城市白领、衣着妖艳的女子,路边有各家的伙计,拼命招徕着客人。

狭窄而略显曲折的南街是另一派景象。在这条街上,意味着你乐于游荡,自由自在,更多的时候这条街意味着意外与偶然。音乐是这条街的重要元素,很多在这里开店的人都和音乐有关:“隐蔽的树”的老板曾经是北京最早的摇滚乐队“不倒翁”的成员;“芥末坊”的股东之一是秦齐,也与最早的摇滚有关;“非”酒吧的店主是“眼镜蛇”乐队的成员,而最令人怀念的“河”酒吧是“野孩子”乐队开的,其中一个成员小索也已经去世了。

当一个人开始回忆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老了半截,我没有打算故意做出一副沧桑的样子,只是想念叨念叨那些老地方,想把那些曾经繁华的,曾经热闹地说出来。

“ 芥 末 坊 ” 是 这 里 的 老 酒 吧, 老 板 是 冰 冰。JamHouse——芥末坊的英文名,Jam 根据音译成芥末。小小的芥末坊,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以前的芥末坊其实很小,小得很像欧洲路边的小酒馆。但是来这的人,不仅是过客,还有专程而来的,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肯定能看到有意思的演出或是听到最好听的音乐。有一段吧台很特别,不是为调酒师设计的。吧台里面没有酒,散放着两三个吧凳,你要愿意,就坐进去,双肘支在吧台上,看着整个店堂,好像是你家的客厅。有一段楼梯很突出,窄窄地,高个子的人几乎要躬着身子爬上去。

上面,是一个小阳台。夏天的时候,没人愿意坐在屋里面,都拿着啤酒坐在阳台上,或是靠着阳台栏杆,看下面酒吧街里来来往往没目的乱逛的夜游伸们。平时还能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聊聊天,喝喝酒。到了周末,这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外面还不断地向里拥人。比公共汽车还挤,但是快乐。

后来我和冰冰聊天的时候,她说:“拆的时候感觉很平静,因为在我 7 年前在这里开店的时候就有人说这条街将要拆掉,如同你的女朋友天天说和你分手,到了最后真正分手的时候就会容易接受。芥末坊对于我是一次初恋,是我开始的地方,是我成长的地方。这条街就是一个舞台,很多人来到这里表演,我也身在其中。”

另外一个老酒吧是“隐蔽的树”,隐蔽的树在爱尔兰酒吧的旁边,芥末坊的对面。从外面看上去隐蔽的树有些像城堡,甚至有好几个入口,有些童话的感觉。打开一扇古朴的木门,进入“HIDDEN TREE”,看到的是窑洞似的门廊,古典的欧洲式大铁门。四壁挂着中国当代油画。在紧靠着吧台的展示柜里,悬挂着 130 余种来自世界各国的开瓶器,这些是酒吧老板李季的收藏,是他从世界各地搜罗回来的。后来有一次我问季哥,这些开瓶器是否还留着,他说他也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

透过落地的玻璃窗,就可以看到那棵大得让人绝对有依靠感的树。城市里到处都是树,但是院子里的树却站在了显著的位置上,抵抗着城市的污染,散发着自然的气息。靠着它,看着枝叶伸向夜空,无限心事都会渐渐释然。

风味独特、品种丰富的比利时啤酒,是酒吧的特色之一。无论在讲究的欧洲还是在大桶罐的美洲,比利时啤酒都是远近闻名的。在隐蔽的树,就能喝到醇正新鲜的比利时啤酒。就连有一点点酒量的女士们,都可以喝到低度女士啤酒。这里的瓶子好看,每一种酒都会配置不同的酒杯。20 多种比利时啤酒,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味道,莱福、马里斯、白帽子..每一种都是不同的口味。

这是北京第一家卖比利时酒的酒吧,也是唯一一家不卖别的啤酒的酒吧。为此,比利时驻华大使接见过李季,因为他推广了比利时酒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了比利时啤酒。这里还曾经接待过比利时首相。

“爱尔兰酒吧”曾经是三里屯南街最大的酒吧,开张很多年之后,桌椅都变得很旧,但是感觉很温暖。在许多人的小说里或者文字里,还能经常见到爱尔兰酒吧的名字。爱尔兰酒吧以前是这样的:简单粗犷,但细致就在一杯酒的实践显现。半开放式的外屋,门与窗都是四敞大开的。从桌椅到酒架、吧台全都是实木制成,没有用布和丝绸去增加环境的舒适。物品与环境的风格搭配也非常统一,硬朗中带着一点点的陈旧味道。吧台很大很长,后面的酒架内放着各式各样的酒和饮料。外屋的南侧放置着一张台球桌。与朋友在此切磋两局,赌上一瓶啤酒应当是件乐事。外屋的墙上有很多装饰,其中一幅胖妇人手端一杯啤酒的壁画给人很深的印象,这也算是酒吧的标志了。还有不会缺少的爱尔兰国旗与爱尔兰足球队的队服,如果是球迷就应该熟悉爱尔兰主场是那片疯狂的绿色海洋。

《暗店街》是一部小说,三里屯南街也曾经有家酒吧叫“暗店街”。酒吧不大,推开那扇普通的门,一间不过20 平方米的酒吧尽收眼底。酒吧最里面是一个吧台,很小很小,吧台后面总坐着一位 20 多岁的姑娘,这里的老板兼侍者。

酒吧里有几组沙发,最多坐 20 个客人。吧台前只有一把高脚椅。女老板不张扬,说话的时候不温不火。这是一家典型的女人开的酒吧,角落里有小布娃娃,酒架上有各种彩色杯子,沙发是暖红色的靠背,很舒适,让人感到很安全。暗店街酒吧的文化是精致,小巧而暖情。

后来,我很少来这里;后来再来,这里已经不见了;再后来,没有后来。

前几天找出来那本名字叫《暗店街》的小说看,作者是法国的莫迪阿诺。“我飘飘无所似,不过幽幽一身影。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等待雨停。大雨滂沱,从我跟于特分手时起就来势汹汹..”

小说是从这个开头开始的。这部小说抒情,但克制,带着某些法国小说特有的阴暗和安静。恍惚间,我又一次想起那个消失的酒吧。

也可以提一下“乡遥”,如今乡遥还在,开在了女人街附近的好运街。我第一次去乡谣,是 2002 年 10 月,在那之前,乡谣就已经在这里有 6 年的历史。这么多年,这么多的故事都在其中上演,我只看到了一个结局。乡谣酒吧,英文名称 Nashville,是一家以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为名的酒吧,每天都有歌手在酒吧里唱英文歌,他们会选择如“JAMBALAYA”这样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乡谣歌曲,也会玩较为纯正的 blues,从弹奏到演唱都下了一番工夫来模仿,演出质量颇高。

“明大酒吧”是北京飞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三里屯元老级的酒吧,还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夜夜满座的酒吧。在很小的院子里放一张桌子,夏夜里热了就出来透口气,门口永远有个烟摊,里面的客人就是生意。

明大以红、白、黄和深咖啡色为主基调,吧台摆设的酒水琳琅满目,最上方以各国车牌和钱币作装饰,中央一块小牌子写着当日特价饮品,可见酒吧经营者的周到和精明。吧台周围有四个厅,用矮矮的篱笆隔开,曲折迂回,别有洞天。现场乐队的表演舞台设在最大的一个厅里,舞台的背景是充满热带风情的椰林和海滩,同样充满热情的乐手们在台上奏出节奏强烈、动感十足的乐曲。

最经常去的还有诗人王强开的餐馆“醉三江”。王强留着海狮一样的胡子,胖乎乎的,笑的时候显得腼腆。

这里经常会见到很多打扮很另类的画家和艺术家,他们聚在餐馆的一角,喝酒聊天,王强夹在其中,脸上总带着笑。很喜欢这样一种氛围,感觉很亲切,并没有很夸张的那种热情和周到,也没有那种豪华的精致,但是这样才更像是一种朋友小聚的场所,喧哗中透露着一种温馨。后来王强在其他地方也开了醉三江的分店,但是一家家都关门了。至少到现在,北京的街头已经看到不这个牌子了。

三里屯南街,早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转身怀念一下,我们所见的能够是什么呢?一条街其实就是一个小的世界,不停地有人出生,有人死去,这条街上曾经有多少个酒吧已经没有人能算得清楚,有人说是几十个,有人说十上百个,不管是多少,它们曾经是我们青春的一部分。

很 喜 欢 这 样一种氛围,感觉很亲切,并没有很夸张的那种热情和周到,也没有那种豪华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