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10

第10章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1)

好生恶死,从古到今人们都想长生不死。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派徐福去蓬莱仙岛寻找不死之药,一去不复还。我们不愿意衰老,但不得不衰老;不愿意死亡,但不得不死亡。人的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免不了。一般人重生,宗教重死。佛教则认为:所谓死,只不过是生命形式的改变。道家认为:“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世间上要说平等,只有生与死是绝对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贫富之别。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气绝身亡,生命停止活动,意识全无,寿命断绝。可是不少高僧大德能预知时至,盘脚坐化。如大颠禅师93岁时,于公元624年3月14日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端坐而寂,颜色如生,异香经旬。遵嘱三年后启塔,容颜如初,发爪(指甲)俱长,仍封藏之。

印光大师示寂记

灵岩山寺护关侍者

夏历十月廿八日下午一时召集在山全体执事及居士30余人,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以妙真任之。……议定妙真升座之期为十一月初一日。……初四日上午一时三十分,大师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大师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曰:“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竞即坐椅上。侍者曰:“未坐端正。”大师复自行立起,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大师吩咐云:“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生西矣。

民国二十九年夏历十一月初四日下午八时记。

(载《印光大师永思集》)

现今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福利日益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不像佛陀观察到的生、老、病、死等诸苦那样了。唯有死,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摆脱对死的恐惧,精神上对死解脱不了,对死的看法也各自不一。禅宗为我们启开了大门,憨山大师说:“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从佛禅的视角讲,可以拯救有限的生命,憧憬无限的生命。“由死观生”,方能真正觉察自我生命缺少什么,人生中应该追求什么,更加爱惜生命,善待此生。透悟了“死”,更好地“生”,最终达到生死相安最佳境界。在生死轮回中,死只不过是一个中介,当作归期。禅修就是要从生存于现实中的自己超脱出来,脱离生死,不生不灭,达成涅槃,把小我没入大我,移植到宇宙空间,获得永远的生命。所以禅宗以证取涅槃妙心,了脱生死而超然于物外为主旨。晋代擅长般若学的高僧僧肇,遭逢秦主之难,有诗云:“四大(身体)元无主,五阴(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一、人之所爱莫甚于生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明末清初的元贞禅师在《续寐言》中说:“人之所爱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自今日观之,则知名利之爱尤有重于生死者。苟有机可乘,九牛莫挽,虽生死不暇顾耳。”意思是说,只要睁眼一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爱名利超过了爱自己的生命。只要有机可乘,会置生死于不顾,九条牛都把他们拉不回头。禅师们则淡泊名利,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向追名逐利之人提出警示。真正诚心修持的人是不贪生、不怕死,而是从容地面对生死。

儒家重生,不重死。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他的学生子路请教死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意思是,先把生的问题弄懂了,才去考究死。在我看来,重生没有什么不对,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出物质精神财富,为社会作出贡献。要活着,社会就得为每个人提供生存条件。问题在于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是索取得多还是贡献得多,也就是说要活出生命意义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人所不齿。凡有作为之人,都是抓紧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干事业,干出成就,无愧于子孙后代。我们常常为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们、科学家们深深惋惜。如果鲁迅先生不过早去世,留给后人的作品将更为丰厚。孔子之所以称为圣人,还在于他自身的榜范作用。他曾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他是热爱人生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实践的一生。孔子说他自己“吾五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他的一生没有白过,永远受世人称颂。

佛家同样主张奉献人生,力主精进。佛陀在涅槃之前还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为普度众生,更有系统的经典,完整的戒律,日益壮大的僧团组织,佛法僧三宝俱全,能吸引更多的信众。不但要珍惜自己生命,利己利人,扩大到众生平等,乃至不杀生,主张放生。佛教最主张和谐,善待一切,人与人之间不必为利益而争斗。如今不少电视镜头动刀动枪,执意报仇,随意剥夺他人生命,暴戾残忍,毒害了孩子和青少年。放眼世界,利欲空前膨胀,大规模的杀伤武器不断研制出来,视人命如草芥。世界上没有一天停止过战争,要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不是靠战争对付战争,而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即精神上达成统一。奥运旗帜,就象征友谊、和平。在古代,奥运圣火传到哪里,那里就停止打仗。人间佛教非常重视今生,认为禅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当下,离开了活着的人就无所谓禅。太虚大师改革传统佛教,“以人为本”,他说与其重死鬼不如重活人。若想“了死”,必先“了生”;若要“死得好”,只有“生活得好”。佛法就是解决我们生命当下的迷惑,当下的烦恼。

明代德清禅师早讲过:“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虽万状陈前,犹西子(美女西施)售色于麋鹿也。”他的话是反对人们爱财如命,一个人首先应当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少人整天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去追逐声色刺激、追逐感官享乐,一味秉随着欲望奔忙,很少有人去思索生命的内在。免于生命的止息,成了人类的永恒之梦,期望有不死的可能。科学家们想以冬眠方式大大延长人的寿命也办不到。世界上只有宗教才提供不死之“药”,把死提到了生的意义之中,看作生死轮回。生死的价值和意义既不在生,也不在死,而在于精神的延缓和发展。孔子、释迦牟尼人们都可以说他们没有死,还活在世间,人们世世代代都在效法他们。

生命有多长?佛陀要求弟子们回答。一弟子说:“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几位弟子回答后,佛陀则说:“人切不要放逸,……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时每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憨山绪言》中又言:“是以重生者事内不事外,循己不循人,志存不志忘。”一个真正重视自己生命的人,重在自身修炼,而不是凭借他人。这样长期存活下来的是一种志气、精神。千万不能去轻身,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无绝人之路”。自己要去短命,不愿活世上,那是自己的无能,应当奋争,为自己争一口气。热爱人生,活着真好,活出人样来!

老子主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执此生活方式,是不是在自满自足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是不能过分妄执去贪而不知足,才能平平安安度过一生。“人乃物之主,莫作物之奴;世间相互住,不在求不求。”《道德经》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爱说“知足常乐”,佛家则说“平常心是道”,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有此心态,加上我们注重自身保健,生命在于运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岂不长生?

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关键是要活得有意义,死得其所。当今某些年轻人说,活着一天就要享受一天,快乐一天,管它什么时候死!享乐主义作祟,人生会有作为么?生与死,是生活的两个端点。生活,就是指生命的存在活动。凡夫的生活,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腐败分子,花天酒地,腐朽堕落。圣者的生活,即清净的生活,本质是解脱。活得好,活得自在,才死得好,死得自在。每个人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全在于寿命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人生的内蕴是否丰厚。古人早说过:“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汶川大地震中,北川一中学教师抢救出多个学生,自己儿子在底楼下却无暇顾及。央视主持人请他在台上讲感受,他说:地震前我在领导面前怕领导,我在学生面前学生怕我。地震后,相互见面谁也不怕谁了。以死观生,生死平等,无差别心,这便是他悟出的一条人生哲理,完全契合禅理。

二、生死一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