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观学概论
1145800000020

第20章 二谛义(1)

(第一节)二谛概说

佛经中说生灭等有,又说生灭等无,因而容易产生一种疑问:有无二者原互相矛盾,竟如何会通,才能把它统一起来。如前《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此颂显示诸佛说法是随众生智慧大小不同,所说之法亦异,但说有、无,皆就二谛体性分别而说,并不是在某一种体性上既说其为有,又说其为无,而是就世俗谛说生灭等有,就胜义谛说生灭等无,因此说有说无皆无自语相违的过失。此义在《大智度论》中亦说:“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俗,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此中之“有”是指“缘起有”,不是指“自性有”;“无”与“无所有”是说“自性无”,不是说“完全无”。诸佛既依二谛说法,故将二谛简介如下: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以供研究参考。

小乘之说

原始佛教之经典《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但至部派佛教,《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没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槃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经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之所彻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的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亦有主张苦、集、灭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谛。

大乘之说

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北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为世俗谛。

中观学派之根本论典之《中论·观四谛品》中说,一切事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借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我们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借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槃。

《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之理昭然自现。

中国佛教各宗派之关于“二谛”的各种解说,三论宗之二谛义,待下章专述,其他各宗派简介如下:

法相唯识宗之说 窥基大师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可作表解之:

四重二谛

《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世间世俗谛(有名无实谛)——

家、瓶、我、有情等

道理世俗谛(随事差别谛)——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世间胜义谛(体用显现谛)

证得世俗谛(方便安立谛)——

圣果、四谛——道理胜义谛(因果差别谛)

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

二空之真如——证得胜义谛(依门显实谛)

真谛——非安立之一真法界——胜义胜义谛(废诠谈旨谛)

据表解详言之,①《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坏崩(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则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存在。②《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③《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借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④《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借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又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观谛,故有所别。

地论宗之说 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①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②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处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小乘中之深说。③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空,属大乘中之浅说。④显实宗,系指净影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大乘中之深说。

天台宗之说 天台大师智者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①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性”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②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③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④圆接通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⑤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⑥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⑦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的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能论及者。

《末法明灯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袭承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

(第二节)三论宗之二谛义

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速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恰当的了解。上节是对大小乘及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二谛的见解,本节专述中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之二谛义。从佛教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二谛不能正确辨别,即对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有彻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