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1145900000014

第14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4)

世亲与无著,虽是骨肉兄弟,其性格与阅历却有很多不同。在性格上,无著菩萨是一个始终采取实行主义的人,重于精神的修养,将客观的理论运用到主观上来,使之达于主客观一致的境界;世亲菩萨是个学者性格的人,其头脑非常明晰,其著作组织严密,其所作之《俱舍论》、《唯识三十颂》一直至今日,仍然在学术界流行不已。特别是《俱舍论》在藏传佛教中更享盛誉,有“八年《俱舍》、三年唯识”之说。就阅历说,无著对于小乘佛教的造诣虽然很深,但他毕竟是具有菩萨根性之人;所以他没有怎样经过小乘佛教徒的阅历,就为唯识大乘而努力了。世亲则不然,他出家于小乘说一切有部,起初还是有部之学匠,对于大乘佛法,而立于排斥的地位。其后弃小转大,完全是无著的训示。就著述而言,无著对于赖耶八识说,站在创说者的地位。世亲虽竭力弘扬唯识大乘,但始终不脱祖述者的地位。欲与无著同席还有所不能,因为他只是传宗弘布无著思想而已。真正欲对唯识学有所认识,当仍以无著为中心。但仍要强调的是,世亲所学比无著范围广,他的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如就纯粹继承无著的系统,并简单地把其组织起来,而在内容方面求大成来说,就是《唯识二十论》及《唯识三十颂》。更应该肯定,由于世亲菩萨弘布唯识,唯识思想的显扬,不但达于无遗憾的地步,而且更被完全整理组织起来。同时,就立自破他方面说,对于唯识思想持反对态度的学派,世亲常给予无情的反破痛击,以彰唯识的正义。并且为了使人易于理解唯识起见,世亲更创作了有关唯识思想的入门书或纲要书,如《百法明门论》及《唯识三十颂》,就是很简明地整理前期复杂思想的一种体系书。世亲菩萨运用种种方法,尽力于唯识思想的普及,所以他在唯识学史上的功绩是伟大的。

世亲的《唯识二十论》,是破击邪执心外有物存在的外道及小乘的破邪显正的著作;《唯识三十颂》,是真正严密建立唯识思想系统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人的心识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现实世界的宇宙万有也好,现实世界外的天堂地狱也好,一切都是人的心识所变现的;堕而为三恶道成饿鬼也好,或升而到净土佛国也好,全以自己的阿赖耶识为根本的原因所成。两论的基础,虽同在《瑜伽师地论》及《摄大乘论》,但组织之巧妙,次序之严整,实为世亲菩萨的两大杰作。二论的不同之处,要言之,《唯识二十论》以破邪为表面,而将显正置于里面;《唯识三十颂》以显正为表面,而将破邪含于里面;虽两论出于一致的精神,但欲明了赖耶唯识说之旨,不得不依于显正的《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虽是一百二十句的短文,但唯识学的经论之一切思想,都含摄在里面,按照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的次第,配合境、行、果的修学程序,建立起严密的组织。其中,彰能变体的一颂,明白地说:就能变的识类说,虽则唯有异熟、思量、了境的三能变;就能变的识体说,那是有八识的,即初异熟能变是第八阿赖耶识,第二思量能变是第七末那识,第三能变是眼等前六识。此与《摄大乘论》思想不同的是:第一,《摄大乘论》是一能变的思想,《唯识三十颂》是三能变的思想;第二,《摄大乘论》只说染污意,未曾明确地说有末那识名,《唯识三十颂》不仅明白的指出末那识,并从所依所缘等各方面,显示末那识的不同面;第三,《摄大乘论》对于阿赖耶识,重在种子识的说明,《唯识三十颂》对于阿赖耶识,却重在现行识的方面,而且说明赖耶的受熏持种,末那为执藏的诸义。这样说来,唯识思想虽由无著菩萨所大成,世亲菩萨所完成,但严格地讲,彼此之间的思想,是有很多出入的。

(第四节) 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

赖耶唯识思想的发展,虽有弥勒、无著、世亲三大论师的不同,而实以无著、世亲为中心,即依于无著菩萨赖耶唯识说起,依于世亲菩萨赖耶唯识说确立。世亲完成唯识思想,约在公元5世纪中期,其后约经过二百年间,即到7世纪的中期,在印度佛教出现了很多的唯识思想家,因而以世亲唯识思想研究为中心,就一天天发展起来,而对唯识哲学的思索,也一天天更加精致。这一时期,是印度佛教思想中,是释迦牟尼以后,最具有优良思想内容的时期,也是最有思想体系的时期。

据《成唯识论枢要》说,在世亲所著的大乘论中,《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释》是最初的创作,组织严密的《唯识三十颂》是晚年的作品。他完成颂文,本欲加以长行解释,结果未能如愿而入寂。可是《唯识三十颂》之颂文既极简要,所包含的义理又极丰富,各式不同的优秀思想家,都来研究其内涵,当然不免要发生学术上的争论。然则可以称为《唯识三十颂》研究家的,究竟有哪些代表人物呢?据向来的传说,世亲菩萨一入寂,注释《唯识三十颂》的就有二十八家之多,而闻名于佛教界的,是自古所称的如前章所介绍的十大论师。其他如德光、陈那、胜军、亲光、戒贤等,都堪与十大论师匹敌。就十大论师而言,亲胜与世亲是同时代人,其他都是世亲菩萨入寂后的人。德慧是安慧的老师,与安慧同时代的是护法、净月、难陀,为护法之弟子的是胜友、最胜子、智月。此十大论师著述最多的,是安慧与护法。安慧为世亲的再传弟子,著有《俱舍论释》、《五蕴论》与《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护法是极聪慧的学者,著有《唯识宝生论》、《四百论释》、《唯识三十颂释》等。护法与安慧,虽是同时代而又同注释《唯识三十颂》的人,但两人的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玄奘大师唯识系学者的一向所说,十大论师在《唯识三十颂》的释义上,特别怀一新机轴,并于当时独擅声名的是护法论师。他曾为那烂陀寺的住持,大约在二十九岁时,特移住于佛成道的菩提树下不去,三年而示寂。《唯识三十颂》的释论,就是在这三年间作成的。他的思想有点特别,不论什么问题,都要显出与众不同,都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安慧年七十岁才开始从世亲学习,《成唯识论述记》说他:“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可见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护法与安慧,同是传承无著、世亲之学,然而究竟谁真能代表其思想呢?据西藏的说法,真正能够继承世亲唯识思想的,是安慧论师;依汉地所说,是护法而不是安慧。现在就《成唯识论》表现出的各家思想,略举其要,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关于末那识所依说:凡是心识的生起,必有他的所依,末那自亦不能无依而起,他是依于阿赖耶识相续而起的。但是讲到赖耶,有种子赖耶与现行赖耶之别。难陀、安慧承于古义,说末那所依,是种子赖耶,非现行赖耶;护法自八识现行上推论,说种子赖耶与现行赖耶,都是末那识的所依,所不同的,种子赖耶是末那识的因缘依,现行赖耶是末那识的不共俱有依。护法与难陀主要的不同点,就是前者说末那有俱有依,后者说末那无俱有依。然末那与赖耶之有俱有依,非无著、世亲之旧说。还有,赖耶既是现行的心识,那它亦应以末那为依。这么一来,六识依意,意依赖耶,赖耶反过头来又依意,这就是护法论师之借循环论以圆自己之说。

第二,就三位有末那说:第七末那识,在出世道、灭尽定、阿罗汉这三个阶段上是没有的,所以《唯识三十颂》说:“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然而对这三位有无的说法,安慧与护法之间的看法,又有所不同。安慧说无末那,是没有末那的识体,称之为体无家;护法说无末那,是在末那上去除染污之义,不是没有末那的识体,称之为义无家;彼此意见所以有这样的出入,主要在于安慧传承古义,而护法则别创新说。

第三,诸识有无能遍计说:依安慧说,能遍计的妄执心的识体,通过八识,因为凡是有漏的,必然是有执的;而护法说,具有能遍计的作用的,只有第六意识与第七末那识,前五识与第八识,是不具有这种功能的,因为能遍计,一定要有计度分别,前五识及第八识,既没有计度分别,怎么会有能遍计,所以说前五识及第八识为无执之识。分别两家之不同,向来有偈曰:“法五六八我六七,诸识有执安慧宗;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末那唯我执,赖耶有法执,是承古义而来,并不是安慧的创说。“护法承《唯识三十论》,赖耶侧重于异熟,乃以我法二执并属末那……其说无不可,而末那有法执,古义之所未明也。”

第四,心用多少说:《摄大乘论·所知相分》,曾以三种方法,成立一切法唯有识性的道理,如说:“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唯识的主要思想,在显示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所有的是虚妄分别识,所以说一切法唯识为性。虽说唯有虚妄分别的心识,但当众生心识生起时,自然而然就现起一分所取的相、一分能取的见而成二性。不唯如此,能所交涉的心境相,有时还起种种差别的行相,这就是种种性。二性、种种性,实际还是心识,并不是离心而有的东西。可是到了分流时代的唯识学者,自安慧以至护法,乃谓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差别之说。这就是安慧立识体一分;难陀立有见相二分;陈那于相见二分外,更加自体之自证分,立三分说;护法认为三分还不够,更加证自证分而立四分。此四家说,不唯三分义、四分义与唯识的旧义相差很远,就是所谓二分义,也不是《摄大乘论》“唯二”的旧说。有以为护法的四分为正义,其实这种再事推衍的循环论法,不特无当,而且太过琐碎。

第五,种子的起源说:种子说在唯识学上是个重要的论题,因为因相的种子义,为赖耶唯识说所根据,而第八阿赖耶识在诸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也就在此。所以分流时代的学者对此都非常重视,并且从种子的原因上去探究,产生护月、难陀、护法三位论师不同的意见。护月认为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不是由于现在新的熏习所有,而是无始以来本然所具有的东西;难陀刚刚与之相反,说所有的种子,都是由于现行的熏习所生,因为种子不是别的什么,只是习气的异名,既然名为习气,当然就是由于熏习而有;护法折衷两家之说,主张种子本有和新熏的两类,而且这都是无始有的。初为本有说,次为新熏说,后为新本合一说。如将他们的思想,上溯到《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方面去,就不难发现,护月的本有说,同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及《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种子本有;难陀的新熏说,同于《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及《摄大乘论》所说的种子新熏;护法的新本合一说,则是将《瑜伽师地论》之《本地分》、《摄抉择分》、《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两大流的思想综合起来合而为一,并未有自己的特见。

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原很复杂,但从上述的五点,看其思想的派别,就可知其大概。特别忠于护法论师之玄奘一系的唯识学者,以护法思想为唯识正统,这是因为玄奘大师的光芒圈所照之缘故,其实唯识学派很多,护法只是其中之一。

从世亲时代到分流时代,有不可不注意的,就是在以前所不见的现象,一到这分流时代,就逐渐地显露出来,那就是从唯识思想系中,产生其他的重要思想流,那就是如来藏系的思想,进而并把如来藏思想流与唯识思想流加以融合,而称为唯识如来藏系。

唯识思想在印度,到了分流时代,表现了其无比的光华灿烂,但自公元7世纪后半叶起,由于密教崛起及性空思想复兴,加之戒贤、法称之后,不见有优秀的法匠弘传,唯识思想在印度渐绝其迹,由玄奘而传入我国,并以我国为基地,再传播到朝鲜、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