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1150600000040

第40章 优育的7大关键(8)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6厘米×9厘米左右的2块胶布,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2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2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2块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小婴儿要注意保暖

常言道,要让婴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相对大孩子而言的。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不成熟,必须借助室温和衣服来保暖。

婴儿室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好,孩子渐渐长大,新陈代谢功能增加,体温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

新生儿在室内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2~3个月大时,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4~5个月的孩子,在寒冷及酷暑时最好不要到室外去,他还没有那么强的调节能力。

妈妈每天与孩子做游戏时,可以将室温调节好。孩子少穿一点衣服,室温稍高一点。如果在地毯上玩,要注意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不要给宝宝去“胎毒”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践小宝宝。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的缘故,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皮肤上会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培养母子感情的方法

激素促进自然的感情

年轻的母亲们在分娩后尽管非常疲倦,但她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她对婴儿产生伟大的母爱。但有些母亲并未意识到她们对婴儿有这种强烈感情。其实母爱是激素的一种反应。母亲在产后脑部几乎立刻就产生某种“缩宫素”或“催产激素”,这种激素引起乳汁分泌,也能引起母性感情。对这种激素,不同的妇女感情上的反应也有不同,所以有的母亲对婴儿的爱也可能会表现得迟钝些。

母亲对自己婴儿的感情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实际的分娩情况、她本人对生育和婴儿的期望等。因婴儿的降生而出现感情巨大起伏的情况是常见的。即使产程很短暂,完全正常,但分娩毕竟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痛苦大事,也是一件要尽职尽责的艰苦工作。如果分娩不顺利而产程很长,并且用了药物,产妇可能太疲倦和麻木,以致无法对婴儿产生母爱感情。她也可能对她的新生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她认定婴儿既是自己的亲骨肉,应当一出生就长得同她和她的丈夫相似。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如愿以偿,这种认为虽然有科学的道理,但很难达到。许多母亲发现她们在婴儿出生48~72小时内对婴儿的爱逐渐增长。直至第3天随着“母爱”激素的出现,她们对新生儿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爱。“母爱”激素要过2周才起作用,那也是比较正常的。

母子感情还需后天培养

母爱除了生理激素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一般采取如下措施培养与增进母子感情。母亲和婴儿的身体接触,母亲的声音和身体的气味,在婴儿生活的头几天里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婴儿和母亲形成一种结合,并且能加以鼓励的话,那么这种结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会形成一种感情的纽带。

(1)看宝宝的眼睛

婴儿出生后,母亲应尽快开始和婴儿的身体接触。还有眼睛接触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婴儿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东西的,但他却能判断形状和轮廓。婴儿在36小时之内就可以认识母亲脸部的形状和外貌了。一旦婴儿发现母亲的眼睛,他就会搜寻并注视着母亲的双眼。婴儿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可以做出上述这些动作。和婴儿早期进行眼睛接触的母亲,并且坚持继续做下去,特别是在哺乳时,面对着婴儿和深情地注视着婴儿眼睛的母亲,极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聪明的,她们大多能冷静地通过逻辑讨论来解决各种问题,而极少对她们的婴儿采取体罚手段,这样的母亲都善良,都属贤妻良母型。

(2)多进行早期身体接触

新生儿从头几天开始,母亲就应该尽可能和婴儿多接触。所谓接触,是指身体的接触。譬如说用背带背着婴儿。新生儿觉得与他母亲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十分安全的,她的身体柔软而温暖,气味熟悉。当婴儿把头靠在妈妈的身体上时,他会听到他过去9个月在母腹里曾经听到的熟悉的心跳声(心搏)。在这种环境里,婴儿觉得安全又舒服。对婴儿来说,他在妈妈的身体上轻轻摇动比完全静止地躺在床垫上要自然得多,特别是它好像能唤起婴儿在母腹内柔软而舒服的环境的回忆,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

(3)母亲气味的重要影响

母亲身体的气味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一种联系。婴儿对母亲身体发出的气味十分敏感,并会做出天然的生物反应。每当母亲走入婴儿的睡房时他就会醒来,而当其他人甚至是父亲进入他的睡房时他可以照睡不醒。这是因为婴儿十分敏锐的嗅觉可闻到母亲身上独特的化学物质“外激素”,他醒过来是因为他立刻认为母亲是他舒适、喜悦和食物的源泉,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4)必须注意声音的传导

新生儿非常喜欢柔和、轻松的声音,不喜欢噪声。尽管婴儿习惯母亲的声音,仍应以轻柔、温和的声音讲话和唱歌。婴儿对高音调的女声反应比低声调的男声反应好些。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就是一种治疗。每当母亲和婴儿相处在一起时,应该跟他小声谈话、唱歌或低声哼唱。幼小的婴儿都十分喜爱童谣和简单的歌,特别是有声音的旋律和有节奏的歌。较早会唱歌的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会使用单词。他们趋向于比其他儿童较早地会讲话和阅读,他们对声音和语言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在这方面也有天赋,是儿童成才的基础。因此,母亲必须注意婴儿的声音传导。

婴儿笑与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

婴儿有2种情绪反应,即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愉快情绪——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不愉快情绪——哭。

小儿的笑是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他身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直接表现。

笑有2种:一是自发性的笑,多是微笑。当婴儿生理需要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有着柔和的阳光和轻声悦耳的音乐,他可出现自发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当小儿长到2~3个月时,他看到人(尤其是母亲)及周围环境中的彩色玩具时就会发笑,这是对周围环境反应而产生的满足,这种笑叫反应性微笑。3~4个月时,如果我们大人逗逗他,他则会“咯咯”地笑出声来。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多种刺激的丰富环境,同时要满足他的生理需要,让他保持身心的轻松与愉快。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婴儿最常见的现象,哭声是他们用来表达情感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只要他的身体或情绪有什么不舒服,就会立即通过哭声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对婴儿的生存十分重要。对一个哭叫的婴儿绝不能置之不理,随他去哭。婴儿啼哭的原因很多,必须进行分析,有心的父母应仔细观察分辨,迅速熟悉婴儿哭声发出的种种信号。

(1)饥饿啼哭

饥饿是普遍的原因。宝宝一哭,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他是否饿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2)寻求保护

婴儿啼哭只是想要人把他抱起来,这种寻求保护的需要对婴儿来说几乎跟吃奶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应尽量满足宝宝的这种需要,给他一种安全感。

(3)不舒服

太热、太冷或太湿都会使宝宝啼哭。妈妈可用手摸摸宝宝的腹部,如果发凉,说明宝宝觉得冷,应给他加盖一条温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气温很高,宝宝看上去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则可能是太热了,可以给宝宝轻扇扇子,或用温水洗个澡。尿布湿了,宝宝会觉得不舒服而啼哭,因此不要忘了勤给宝宝换尿布。

(4)消化不良和腹绞痛

婴儿因腹痛而啼哭,多与饮食有关。例如,奶粉调配不当引起胃肠不适等。发生腹部绞痛时,婴儿通常会提起腿,腹部绷紧、发硬。婴儿因消化不良而哭闹时,可试着喂些热水,或轻轻按摩婴儿的腹部。人工喂养要注意调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5)感情发泄

跟成人一样,婴儿也需要发泄他们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进行。有的婴儿哭的次数比较频繁,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息下来。这种婴儿大都比较活泼好动,很可能是用哭叫来释放多余的能量。宝宝通常在晚上烦躁易哭,在他烦躁之时,可试着给宝宝洗个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6)生病

婴儿生病时,会用哭声来表达他的痛苦。如宝宝哭声尖厉,异乎寻常,应带他上医院检查。

此外,蚊虫叮咬,婴儿睡床上的异物,甚至母亲紧张、烦躁的情绪,都会引起婴儿啼哭。

怎样辨别宝宝的哭声

在新生儿期,可以说宝宝除了吃、睡、尿、排泄,最多的就是哭了。我们描述宝宝的出生,就是用“呱呱坠地”这个很形象的词,可以说宝宝是伴着哭声长大的。这时的宝宝还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无论是饿了、冷了、热了、尿湿了、不舒服了、生病了,他都可能用哭来表示。如何辨别这些哭声呢?

当宝宝饥饿时,他的哭声往往很洪亮,哭时头来回活动,嘴不停地寻找,并做着吸吮的动作。只要一喂奶,哭声马上就停止。而且吃饱后会安静入睡,或满足地四处张望。

宝宝冷时,哭声会减弱,并且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身体紧缩。这时把宝宝抱在怀中温暖或加盖衣被,宝宝觉得暖和了,就不再哭了。

如果宝宝哭得满脸通红、满头是汗,一摸身上也是湿湿的,被窝很热,或宝宝的衣物太厚,那么减少铺盖或减衣服,宝宝就会慢慢停止啼哭。

有时宝宝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好像很委屈似的,赶快打开包裹,原来尿布湿了,换块干的,宝宝就安静了。

如果尿布没湿,那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宝宝做梦了,或者是宝宝对一种睡姿感到厌烦了,想换换姿势可又无能为力,只好哭了。那就拍拍宝宝,告诉他“妈妈在这儿,别怕”,或者给宝宝换个体位,他就会又接着睡着了。

还有的时候,宝宝不停地哭闹,用什么办法也没有用。有时哭声很尖直,伴发热、面色发青、呕吐,或是哭声微弱,精神委靡,不吃奶,这就表明宝宝生病了,要尽快请医生诊治。

怎样对付哭闹的宝宝

宝宝实在太小了,他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饿了哭,要马上喂奶;睡得不舒服或大小便弄湿了尿布也哭,要给他换换姿势或换块干爽的尿布;没人理也哭,要人抱着哄哄他。如果宝宝哭闹不止,且烦躁不安,吃奶不香,哭声也不是很响亮,怎么哄都不行,可能是生病了,应好好查查原因,看看有无发热、咳嗽,肚子疼、胀,大小便是否正常,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这里所说的对付哭闹的宝宝,通常指的是宝宝精神、饮食、大小便都正常,白天睡眠也很好,可一到晚上睡觉就开始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搞得全家人疲惫不堪,左邻右舍也不得安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夜哭郎”。这种宝宝多半是由于家长没有注意给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所致,宝宝白天睡得太多,晚上就哭闹不睡;或睡前逗宝宝格格大笑、兴奋不已;或是睡前家里人多、吵闹、电视声音太大等,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应该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除其他病理情况外),睡前给宝宝服小剂量的镇静剂——苯巴比妥(苯巴比妥),一般两三天就能见效。但是家长不可随意自作主张给宝宝服药,如剂量掌握不好,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护理宝宝的眼、耳、口、鼻

(1)眼睛护理

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有些新生儿眼部分泌物很多,所以出生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性的可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2~3次。如有分泌物,可用干净小毛巾或棉签蘸温开水,从眼内角向外轻轻擦拭。

对出生即有脓性分泌物的宝宝,应将分泌物涂片找淋球菌,同时培养,如为阳性,应按淋病性结膜炎治疗。

(2)耳部护理

给宝宝洗澡时,注意不要将污水灌入宝宝耳内,洗澡后用棉签拭干外耳道及外耳。要注意耳背后的清洁,宝宝的耳后有时会发生湿疹及皲裂,可涂些食用植物油或紫药水。一旦发生耳后湿疹,可涂婴儿湿疹膏。

(3)口腔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