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间人为万物之灵。人之灵处,人之可贵,则在于人类能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创造文化,参赞天地之化育,故人与天地参,其他物类种群则不能参赞天地,创建文化。
《大易》所谓“人文”,用今天的话说即指人类文化而言。人类文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曰物质文明,二曰社会制度文明,三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今天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不仅富足,而且不断地进步、提高。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现在信息时代不仅成为现实,并且大大超过了“顺风耳”“行千里”的速度。在社会制度上,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来看也不断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在精神文明方面,精神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则不是与物质文明同步的。人类的精神文明包括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在精神文明方面还得吸收、消化前人创造的成果,加以扬弃、提炼,推陈出新并加以弘扬光大。《儒学与人生》就是为此而写的。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心”就是中心、核心的意思。儒学以人为本,儒学就是人学,也是“仁学”。儒学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人有个体的“人”。个体的“人”,就是儒学讲的“修身”“修己”。人不能离开群体、社会而生活,群体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天下。儒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世界大同,有一套既切实又理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礼制、法制等诸多方面。总之,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是既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谐共进,日新又新的世界。儒学在“修己安人”,提高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等方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和提高,大有裨益。《儒学与人生》正为此导乎先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营养成分。
2013年1月作者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