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消弭冲突:解决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
11555400000003

第3章 序 解读时代的阵痛

在我看来,判断一本好书最重要的标准是它能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在依法治国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中,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产品。

《消弭冲突》应运而生,此为佴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体事件”这一课题长期研究的成果。他们深入调研,深入实践,总结直接参与的处置与化解边疆地区群体事件的工作经验,在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实践理性”与“良法善治”做了有机的契合。这不仅体现了法律的精神,更是对“定纷止争”的理性引导、科学规范和价值重塑。提出了“心诚、意正、道专”的法治良策。这也是本书阐明的核心——建立边疆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法律解决机制。

作为一部法学专业书籍,《消弭冲突》严谨、专业、系统、深入,想必作者是花了大工夫的。这本书有法律人的灵魂,所谓厚德尚法笃行致正。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对法律的敬意、对社会的诚意,看到了作者对法律的信仰、对众人的真诚,看到了一个公允的、有法有情有血有肉的法律人。

提起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乱象”,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或许大都是“刁民”“刺头”“走投无路”…… 其实,这些词都过于主观、过于立场鲜明。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带着强烈的导向性去看待这个问题?群体性事件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大逆不道”?去除强烈的偏见,留下的是本真。《消弭冲突》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平实地叙述,深刻地反思这种社会事件的爆发,孜孜以求满足时代需求的良方。《消弭冲突》让我感觉到,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其实仅仅是事件,只是社会压力的长期累积造成的民众强制性自我释放。我们的社会经历着转型,转型的阵痛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时代。这是中国社会在不断成长和壮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痛苦。曾经,改革开放让人们开始寻找自我;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们需要自我释放,在躁动的今天寻求我们迷失的过去。只要我们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建立起一套法律解决的机制,就可以使群体事件的处置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笔酣墨饱,一怀澎湃的心潮;推窗望月,满目蓬勃的希望。

回到专业上来。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宗教传统都具有特殊性,群体性事件也表现出了不同于普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消弭冲突》从一般性出发,深入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独特性。书中指出“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具有比一般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更紧密的群体凝聚力和更强悍的战斗力,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其破坏力和影响力远强于一般群体性事件”。正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使得《消弭冲突》能够切中肯綮。

《消弭冲突》的理论性深深植根于坚实的田野调查,作者和他的团队不辞辛劳,深入各个边疆民族地区,零距离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消弭冲突》兼收并蓄,以法学的视角展开,综合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的知识研究分析,论述深入却不晦涩,丝丝入扣,水到渠成。

掩卷沉思,我确已明白为什么它可以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免于鉴定的殊荣。因为我确已明白法律人要坚持什么,明白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郝时晋

中央党校原教育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