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这既是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用枪炮使中华民族第一次直面他们所输出的“文明”——一种扭曲的和以野蛮的形式表现出的现代文明的话,那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则是中国人自觉地进行自己的现代化运动的尝试。这些尝试不论涉及的是新的物质文明生产方式还是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变革,都先后以失败告终。在深重的历史灾难和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民族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层面上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民才真正地开始自己气势磅礴、创造历史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主导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基础的核心和理论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选择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创了中华民族迅猛地迈向现代文明的崭新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应该从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高度来理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现代化的事业的结合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断地走向辉煌,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解决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不同历史阶段现实问题中凝结而成的思想精华。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相结合,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核心,既是历史的机遇,又是时代的必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机遇来说的。而从时代的必然性来看,当资本主义的文明以血与火、枪和炮的形式与中华民族遭遇的时候,中国人民一方面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落后,产生了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对这种以血与火、枪和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制度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上的反抗和深刻的思想上的反思。这种以血与火、枪和炮的形式表现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现代文明吗?有没有另一种不同的现代文明形式呢?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与其说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论战,不如说是对新的中国式的现代文明的寻思——对一种既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文明形式,又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的全新的文明形式的思考。五四运动时期所产生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主义,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考察,不正是人们对新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思考和理论诉求吗?而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一开始就是一种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反思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触动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对它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而且勾画了一个超越既有的所谓“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安排的,以追求“人类解放”为目标的崭新文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而是要解答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致命性问题,致力于探讨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自由王国”。马克思在理论上所探索的东西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所追求的东西。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运动相结合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地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台阶,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新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所为之奋斗的历史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崭新的东方文明国家,是一种新的现代文明形式。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这样的新的文明形式,就是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实现。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一开始就探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文明形式——一种超越既有的形式主义的自由、平等和实现人类解放的“自由王国”。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的革命和实践也是要实行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反思,离不开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深刻思考。离开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入思考,离开了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就成为脱离实践基础的空中楼阁,成为无根基的形而上学的玄思。或者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在这里,我们的语言“放假了”。反之,如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现代化运动偏离从物的奴役和人对人的奴役中摆脱出来的“人类解放”这一现代性的主题,滑入一种“野蛮”的现代性。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而在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不断深化的现代化运动结合起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才能真正地结出累累硕果;同样,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走过的曲折老路。这就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根本立意,也是我们编辑和出版这套丛书的基本思想。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因为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学者甚至直接把马克思主义贴上“批判理论”的标签。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哲学。马克思强调,他的理论工作就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和建设“新世界”。因此,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批判的哲学,又是建设的哲学;既是革命的理论,又是建设的理论。马克思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形式的基础上致力于从理论上探讨建设“自由王国”的可能性和途径的。如果落实到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既要有批判,也要有建设。从批判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迄今为止的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矛盾、挫折和教训,批判一切反文明、反文化和反人类的丑恶现象,深入思考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自我矛盾,特别是受资本主义现代化影响而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探讨这些问题、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从建设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积极地思考建设新形式的现代文明的可能性和途径,探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途径和方法,努力避免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实际上的新奴役结局,努力以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新的文明价值矫正我们实践中的偏差,把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自由王国”的理想和现代化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当代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近年来,中共中央一再提出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并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来阐述这种要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丛书的主旨就是要为这个建设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它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向度,坚持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以及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汲取营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提供精神上的资源和价值上的引导,而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的传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也必定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肩负的时代使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