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华尔街传世智慧
1156900000016

第16章 实战技巧篇(1)

抱牢成长股。

--菲利普·A费舍

你不用什么都懂,但你必须在某一方面懂得比别人多。

--索罗斯

如果某只股票能够长期站稳于某一价位之上,那一价位即为合理价位。

--罗伊·纽伯格

比尔·米勒被华尔街誉为彼得·林奇的接班人,和彼得·林奇一样,他也是一个完全的价值投资者。

比尔·米勒最关注的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因素:市盈率、市净率和市现率等。他的投资原则被证明是20世纪80年代初那个特定时期里最佳的选股方式。

比尔·米勒及其投资伙伴选择的投资目标是那些定价不高、基本面良好的股票,结果,当经济发展逐渐走出衰退的阴霾时,这些股票表现得非常好。在这之后的4年里,比尔·米勒所在的莱格·曼森价值基金一跃成为全美业绩排名第一的基金,其投资业绩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除了在数据分析上视角独特之外,比尔·米勒也像其他价值投资者一样研究过程。就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所做的那样,他也把兴趣放在寻找交易价格相对其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公司股票上。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心梳理。

不同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比尔·米勒衡量价值的方法不在于查看公司的市盈率,他认为这些数字并无实际意义。比尔·米勒的方法是:对相关公司的经营策略进行全面的、详尽的经济价值分析,这一研究过程包括范围广泛的一系列分析,如私有股本市场分析、清算分析和杠杆收购分析等。比尔·米勒及其研究团队还关注这些公司产生高于资本成本之收益率的能力。

在研究一家公司时,比尔·米勒及其研究团队会进行“场景分析”,即分析在一系列不同情况下该企业会有怎样的表现,每一场景包含对一个预测期内的现金流量的详尽分析,以得出一个数据,这些数据越接近,研究团队对该企业的预测价值就越有信心。比尔·米勒及其研究团队当然也关注市盈率、市净率和市现率,但他们认为,当发生改变公司商业环境的事件时,财务标准是需要加以修正的。

通过与公司管理层、供应商、竞争者和分析师的不断对话,比尔·米勒及其团队建立了投资对象的详细档案,将研究拓展到了超越传统的领域之外,最终他们发现了更多未被挖掘到的价值和机会。

作为完全的价值投资者,比尔·米勒擅长透过表象发现公司和股票的潜在价值。经过研究,他很快发现:“有些股票真的很贵,但有些并不是。”如果一家公司业绩良好,股票基本面非常优秀,完全能撑起其股票的高价,那么它就一点都不贵。而如果一家公司浮华不实,弄虚作假,又或在市场的追涨之下水涨船高,股票离其内在价值十万八千里,那么它就真的很贵了。如果你盲目跟风,那么,那些“真的很贵”的股票可能会让你交出昂贵的“学费”。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 失败。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曾成功购买过福特公司的股票。

1982年,福特公司的股价为4美元,1988年升至38美元,彼得·林奇大赚了一笔。

但此时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们却持消极的看法,一直高喊福特股票已被高估,并认为这家周期性公司已达到繁荣的顶峰,再往下发展只会转入衰退期。

这种看法使得彼得·林奇好几次都差点把福特股票卖出变现。但是在查阅年报时,他注意到,福特公司每股现金扣除负债后的净值是16.3美元,这表明福特股票每股在公司账上都有16.3美元的一个小红包,相当于在买入股票的价格中暗含了16.3美元的折扣。

彼得·林奇通过研究还发现,这16.3美元的折扣改变了一切,它意味着买入股票的真正价格并不是当前的市价--每股38美元,而是每股21.7美元。分析师预测福特公司的汽车业务可以获得每股7美元的收益,这样一来,用38美元的市价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是5.4倍,而用21.7美元的实际股价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是3.1倍。

彼得·林奇还发现,1987年福特公司仅其金融服务集团--包括福特信贷公司、第一国民银行、美国租赁公司及其他公司的收益就达到了每股1.66美元,其中仅福特信贷公司一家的收益就达到了每股1.33美元,而且那是“第13年实现收益连续增长”。

通过仔细认真的研究,彼得·林奇确信应该继续持有福特公司的股票,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更何况人们非常喜爱新款的福特牌轿车和载货汽车,于是彼得·林奇作出了决不卖出福特公司股票的决定。

事实上,后来福特公司的股票又上涨超过了40%。

在投资之前,投资者首先要做好研究功课,许多人买股票只凭预感或小道消息,而不作任何研究,彼得·林奇认为:“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投资者一定要研究公司的年度报告,做好财务分析,注意分析公司的某种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市盈率、现金头寸、负债因素、股息等一系列因素。每隔几个月还应该重新核查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公司有没有出现新情况,这就像玩扑克牌时看看摊开了什么新牌一样。

许多人盲目投资,等于是通宵玩牌,却从未看清自己手中的牌。这样的投资者,永远都如同最盲目的赌徒,从市场上收获的只有教训。

我一向不关心大盘涨跌,我只关心市场中有没有符合我的投资标准的公司。

--吉姆·罗杰斯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是查理·芒格,而吉姆·罗杰斯是索罗斯的黄金搭档。那么巴菲特和吉姆·罗杰斯会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如果你看到吉姆·罗杰斯的选股标准,那么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吉姆·罗杰斯的选股标准是:只投资符合自己选股标准的公司。他曾经宣称:“我一向不关心大盘涨跌,我只关心市场中有没有符合我的投资标准的公司。”

这话听起来很熟悉?没错,这也正是巴菲特一直持有的态度。这足以证明,无论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量子基金,其重要领导者都是按照“选公司”的路子来选股票的。

这一点,中国有名的投资者林园也算得其三昧。

1989年年底,林园以每股8845元的价格买入了5股深发展,这是他第一次“亲密接触”股市。此后,林园反复炒卖这只股票,他会为了100元的差价,骑自行车穿梭于不同的营业部之间。结果几个月下来,林园足足赚了12万元。

随后两三年,林园大量收集别人不愿意要的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的原始股,而这些股票都为林园带来了十几二十倍的利润。到1992年的时候,林园手中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

在十几年的投资生涯中,林园买来买去的就只是那么三五个行业,他说:“赚钱的机会多的是,所以搞不懂的公司我从不买,那种钱我不打算赚,谁有本事谁赚,我只看好我了解的几十家公司就行了。”

林园还有个原则,那就是他买的企业一定是他能够算得清账,且能算到此后3年内的。投资茅台的时候,林园就算了一笔账:“它一年的产量就那么多,产多少销多少,又不会降价,所以每年能赚多少钱很好算。2003年,我以23元钱(每股)买它的时候,PE(市盈率)是17倍。不过,我不嫌它高。我算过它未来3年的账,每年都有15%的复合增长,按当时的价格算,到2006年,PE就降到10倍了,这还不算提价的因素,根本不算高。”

林园还比较钟爱医药股。因为他就是学医出身,对医药企业比较了解。他持有的医药股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马应龙等。

林园在演讲中一直强调投资的理念之一是:不问现时股指是多少,不作大盘走势预测,只注重选股因素。

林园认为,投资者应注重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每年赢利至少应该有0.2~0.3元;公司市盈率水平不要超过25倍;企业现金流充裕,企业毛利率至少应在18%以上。

投资者要选择能持续赢利的公司;选择知名品牌、老字号公司;选择没有竞争对手的公司,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

选对了企业,投资者大可不必日日盯着盘面看,为股市的涨涨跌跌而患得患失了。如果投资者能够选对目标,同时选对时机,那么投资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抱牢成长股。

--菲利普·A费舍

菲利普·A费舍是可以被称为大师的投资者。当今世界的“股神”巴菲特说:“看完《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后,我便去找菲利普·A费舍……见过面之后,他的理论令人折服。运用他的技巧,可以彻底了解一个行业……这有助于一个人作出聪明的投资决定。”

菲利普·A费舍说:“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你买股票都是为了获取利润。所以,有个合乎逻辑的做法,那就是在买股票之前,第一步先看看过去以什么方式最好赚钱。”他的研究结论概括起来就是:抱牢成长股。

终其一生,菲利普·A费舍将他的热情都投入在成长股中。他以敏锐的眼光,时时刻刻都在寻找一只能在几年内增值数倍,或在十几二十年内增值几十倍的股票。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就是他找到的两只这样的股票。对摩托罗拉,菲利普·A费舍抱持了21年,结果其股价总计上涨了20倍。

要想抱牢成长股,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成长股。成长股指的是这样一些股票:它们所属的公司销售额和利润额持续增长,而且其速度快于整个国家和本行业的增长速度。优质成长股则是指那些无论公司业绩还是市场潜力都极好的股票。

苏宁电器就是一只极佳的成长股。假设一个投资者在2004年7月21日,即苏宁电器上市首日以收盘价每股32.7元买入,然后于2007年9月21日以收盘价每股6128元抛出,那么这3年内收益翻了几十倍。即使当初你只投入了几万元,到2007年的时候也已坐拥上百万元了。

追寻成长股的“成长型投资”已成为美国股市多年来的主流投资理念之一。菲利普·A费舍的投资理论提出已经有数十年了,他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写道:

“即使最出色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期望它每年的营业额都高于前一年。不应以年为基础判断营业额,而应以好几年为一个单位。有些公司不仅未来几年的成长可望高于正常水准,更长的时间内也可望如此。数十年来始终如一,不断有突出成长率的公司可以分为两类。由于没有更好的用语,我称其中一类为‘幸运且能干’的,另一类为‘能干所以幸运’的。两类公司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很能干才行,没有一家公司光靠运气就能长期成长。它必须拥有而且持续拥有杰出的经营才能,否则将无法妥善把握好运气,并保卫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不受他人侵蚀。”

在书中,他还列举了美国铝业、杜邦、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实例。几十年后,这3家公司都成了世界行业巨头,当年菲利普·A费舍独到的投资眼光实在令人惊叹。那么,这样的高成长公司会不会在中国出现?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你努力发掘。

在股市中从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而不是人做的事。

--巴菲特

许多“股市秘笈”、“股市圣经”都告诉我们:峰顶是卖出的机会,波谷是买入的机会,投资者对一些个股进行仔细研判,确定个股的价值区域后,等股价远在价值区域之上,市场出现回调压力之时就果断卖出;等股价进入价值低估区域后再于低位买入,耐心持有,等待机会。这样就能获取较大收益。

但“股神”巴菲特告诉我们:“在股市中从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而不是人做的事。”巴菲特也从来不期望这样“获利”,但他在市场上变成了超级大富翁。

华尔街有一句经典格言,把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喻成接飞刀。想接飞刀的人能接住飞刀的概率是多少呢?恐怕更多的人最后只是“挨飞刀”而已。

巴菲特曾引用过这句格言,同时表示投资者若想变成“挨飞刀”的人,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不断预测、频繁买卖。

1987年10月19日,标普500指数狂降20.47%,道琼斯指数暴跌 22.61%,世界股市迎来又一个“黑色星期一”。

这是一场没有预兆的集体骚乱,此前股市平静无波,没有一丝风暴将临的端倪,但它就是这样发生了。

在恐慌中,人们纷纷清仓抛售。巴菲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坚持保留可口可乐、GEICO保险和华盛顿邮报这三只“死了也不卖”的股票,还趁着低价机会进行增仓操作。

结果,这次引起全球股市动荡的下跌居然很快就结束了,并在不久之后就开始强劲反弹,到年底为止还平均上涨 2%,迎来新一轮牛市。

这一年,巴菲特整整赚了6亿多美元。

巴菲特的成功靠的不是神乎其神的波段操作,而是长久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这正是投资者与投机者的差别所在。

投机者总希望高抛低吸,抓住市场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他们常常频繁地交易,付出的不仅仅是高额的手续费,还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结果,收益不见得好,心态却变得越来越浮躁,追涨杀跌的热情也高涨,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

可见,相较于投机者每天心神劳累、惴惴不安地频繁操作,妄图抓住波段的方法,选择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优秀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应该说是一种更理性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投资者抵御市场动荡,获得持续的回报。

短期的股市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者。

--巴菲特

有人曾作过统计,巴菲特对每只股票的投资都超过了8年。

我们在股市中经常看到的情形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个账,按巴菲特的持股时间底限,假定持有某只股票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一次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不算复利,8年静态支出也达到了144%!

投资史上以预测准确闻名的当数威廉·江恩。威廉·江恩是20世纪著名的投资家之一。1909年,威廉·江恩接受当时著名的《股票行情与投资文摘》杂志采访,在杂志编辑的监督下,威廉·江恩在25个交易日里进行了286次交易,平均交易间隔是20分钟,其中264次获利,其余22次亏损,胜算高达92.3%,而其资本则增值了10倍。

据说威廉·江恩可以把道琼斯指数提前一年画出来,而且误差很小。威廉·江恩还曾准确预测1929年的美股大崩盘。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威廉·江恩于1902年开始从事交易后,就像其他人一样,也曾损失过成千上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