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峡工程建设,自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那一次庄严表决之后,已历经10余年的岁月。2003年,是三峡工程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将第一次正式下闸蓄水,永久船闸实现通航,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而在这之前的几年里,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工作正波澜壮阔地进行着,这一项工作是决定着整个三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中国政府在2002年9月向全世界宣布:经过10余年的努力,第一、第二期三峡移民工作至此顺利结束。共计移民64万余人,其中就地安置50余万人,外迁14万人,而且生活基本稳定,一些先期移民已开始向致富和小康水平靠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胜利!这是令世界同行赞叹不已的壮举!在10年移民工作过程中,三峡库区的移民和广大移民干部“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以及那种故土难离的情结,构成了“百万三峡移民”那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时代独特篇章。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历时几十天到第一线采访,为我们写出了一部全貌反映中国人民破解“世界级难题”的壮丽诗篇,“百万三峡移民”中那些故土难舍的情结,移民干部中为动员移民所作的那些艰苦卓绝的努力,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掩卷长思……
序:老奶奶的从容步履……
2002年6月6日清晨,在大江边的一个山村路口,王朝珍奶奶就要离开她居住了84年的水市村了。她身边是成百上千的送行队伍和喧天的锣鼓声,在无数遍叮咛祝福中夹杂着无数声离别的哭泣。
欢送的彩旗已在猎猎晨风的吹动中行进,载人的汽车发动了隆隆作响的马达。全村人都要走了,但谁也没有第一个登车,所有的目光投向了王朝珍奶奶。
已当爷爷的长子过来想搀扶老母上车,不料老母轻轻将儿子的手一甩。
“妈,咱走吧,乡亲们都等您哪,啊!”儿子有些着急。
老母不理会,一句话不说。转头寻觅了一下:找到了。她的目光落到了一岁的重孙身上。
“好娃娃儿,来,给老宅居磕个头……”老人缓缓按下重孙,自己又颤颤巍巍地双膝跪地……“妈——”儿子大哭一声,随之跪在后面,俯首贴地。
“奶奶——”
“祖奶奶——”
全村要走的人都跪了下来。紧接的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
“奶奶,你迁移到的江苏,是我的家乡,那儿也有长江,比这里还美……”我忍不住也挤过去同乡亲们一起搀扶她起身,从心底涌出这样一句话。我看到老奶奶的眼里闪出一丝光亮,然后义无反顾地拉着重孙,头也不回地上了车,直到远远地离开那个绿水青山的江边的小镇……影子渐渐变得模糊,模糊。
我发现那是由于我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