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就其本性来说,不是传达世俗识见,而是以作家的独到发现去揭示人性、证明良知。夏目簌石的《心》、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三个文本的题材与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把对话放在灵魂的深层,叙述的不是社会势力的冲突,而是无止境的内心冲突。具有人性深度的作品总是涉及苦难和忏悔意识,具有复调性。而文学的永久价值与净化作用,只有立足于超越的立场才是真实的。
关键词:小说;灵魂对话;苦难;忏悔;人性深度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4-0033-13
智力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说中的智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故事讲法的智力,另一个是对人生发现的智力。其实这种智力在出色的小说家那里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为了分析的明晰才作如此的区别。前者是“技术的智力”,后者是“发现的智力”。一篇小说写得有没有深度,耐不耐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这两种智力。在现实的世界里,许多先入为主的识见都可以成为作家洞察人生的障碍。这倒不是说一切世俗的识见都没有意义,而是说作家对人生的发现必定得由自己毕生辛勤的追问与慧悟中得来。政治经济社会里的意识形态,习焉不察的世俗偏见,追逐市场的流行观念,都可能成为小说家人生发现的遮蔽。因为小说家在故事里传递给读者的不应该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东西,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是小说家的失败。小说家要做的不是要为耳熟能详的东西加上一个故事而推波助澜,广为传播,而是要拂去那些遮蔽人心的俗见的尘埃,显露出良知的本相。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俗见恰恰是小说家的大敌,小说最可贵的品质是对人生的发现,这是在小说家与世俗识见作漫长的抗争中显现出来的。因为小说中人生发现的精义正是要揭破人们沉醉于世俗的迷梦,再思考现实生活的价值。因此,小说就其本性来说就不是以世俗识见言世俗识见的,而是以作家独到的发现和穿透世俗的识见到达一个人性与良知的证明境地。笔者在下文分析三个小说文本,夏目漱石的《心》、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说明笔者对小说的观念。一部有深度的小说必定有作家对人生的独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离不开对人的心灵的洞察。《心》所表达的是道德心与自利心的永恒冲突;《列车正点到达》反思的是战争与人性的关系;《罪与罚》说的是有罪与无罪的无穷究问。三个文本的题材与背景都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别,但作者都把对话安放在灵魂的深层,小说叙述的不是社会势力的冲突,不是阶级的斗争,而是人的内心宇宙的冲突。对人的内心宇宙的冲突的发现造就了小说的不朽价值,作者透过揭示灵魂的对话与冲突带给读者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认同,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追问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