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2
1167400000003

第3章 灭金之战(2)

蒙古大军三峰山之战大获全胜之后,由于天气酷热难耐,拖雷准备撤军回师蒙古,就在这个时候窝阔台突然派来了信使,说窝阔台大汗已经病得不行了,让拖雷赶快前去相见,有遗嘱要交代,去晚了恐怕连面都见不到了。拖雷只好带上十几名亲随卫兵,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前往窝阔台大营。当拖雷见到窝阔台的时候,窝阔台躺在病榻上装作已经奄奄一息,见到拖雷,努力支撑着身体坐起来,然后让其他人都离开大帐,说有话要单独对拖雷讲。众人离开后,窝阔台又故作动情地对拖雷道:“兄弟手足情深,我死了以后你要继承我的汗位,继续把蒙古领导好。”拖雷自从把汗位交还给窝阔台后,就已经决定不再争夺汗位,听见窝阔台这样说,就婉言推辞,并让窝阔台好好养病,自己在窝阔台身边照顾,直到他病好了再走。拖雷从窝阔台的帐中走出,乌图哈喇就找到拖雷,对拖雷说:“大汗的病是上天在惩罚蒙古人的杀戮,只要有大汗的亲人代替大汗去死,大汗的病就会好了。”

拖雷听到巫师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今天自己必须代替窝阔台去死,他也明白窝阔台其实是在装病,目的就是要趁机除掉自己,但是自己孤身前来,手下只有十几人,大军又远在千里之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死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又走回窝阔台的帐中,对窝阔台道:“就让我代替兄长去死吧,但是兄长要善待我的家人。”虽然这正中了窝阔台的下怀,但是窝阔台却假惺惺地对拖雷说:“弟不要代我,你我手足情深,我不忍心看着你为我去死啊。”说完硬挤出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拖雷知道,这一切窝阔台早就安排好了,就把王公贵族都叫入窝阔台的帐中,对众人说:“上天让我代兄长去死,为了我们蒙古人的大汗,我决定自己接受上天的惩罚。”说完让乌图哈喇拿来早已经准备好的毒药符水,一饮而尽,喝完符水拖雷就气绝身亡了。躺在病榻上的窝阔台见拖雷已死,就佯装病势减轻爬起来扑到拖雷身上大哭。

窝阔台除掉拖雷的计划就这样在拖雷的“配合”之下完美地实现了。为了不留千古骂名,他在拖雷死后优待拖雷的家人,以此掩盖自己的罪恶。

中华帝国的转折

1233年,理崇绍定六年正月,南宋朝野上下正沉浸在过年的喜气之中,突然一份急报打破了平静与祥和。

原来是窝阔台觉得,单纯依靠蒙古的力量,很难将金国的残余势力彻底剿灭,于是1232年12月,蒙古遣汉人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联合夹击金朝之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急忙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南宋理宗赵昀阅毕史嵩之的奏折,不觉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当晚宋理宗赵昀一夜未眠,辗转反侧,忧思不断,流泪至天明。

当时的南宋虽然表面看起来富庶繁华,实则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宋朝对藩邦的软弱由来已久。云南被大理所占,西藏被吐蕃所夺,金国攻其前,西夏扼其后。金国给宋朝的国书叫“诏谕”,宋朝皇帝见了金国使者要起立;每年给金国三十万两白银,举国称臣来维持和平。可以说两宋时期宋朝君民饱受了外族入侵之苦,经历了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

宋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与科学虽然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军事方面却是历代最弱,版图也是历代最小的。纵观中国历史,两宋始终与少数民族政权纠缠不清,连年征战而少有喘息之机。

早在上古时期,游牧民族就企图与炎黄二帝逐鹿中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又出现了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等多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虽然当时中国四分五裂,但是对付这些“蛮夷之邦”却显得游刃有余。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华夏,修建万里长城,彻底将其他种族拒之国门之外,确保了中华帝国的安宁。随后的大汉王朝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此段历史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势力远达中亚。

大汉王朝对外政策极其强硬,显赫一时的匈奴被汉武帝打得疾于奔命,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入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攻击之下,兵败西遁,被迫西迁。越过茫茫的中亚草原。几个世纪后匈奴人在大单于阿提拉的率领下横扫了欧洲,令欧洲一直引以自豪的罗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丧胆,他们在欧洲建立了独立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匈牙利。

西迁的匈奴人将日耳曼蛮族赶出丛林。向西突进的匈奴的铁骑和日耳曼强悍的入侵引发了欧洲的巨大动荡,使显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走向分裂、衰弱,直至灭亡。

中国另一个强悍的王朝出现在公元7世纪,唐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贞观之治”使中华帝国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世界竞相效仿的榜样,“唐人”从那时起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强大的唐帝国对外政策依然强硬,与匈奴同样强大的突厥,也摆脱不了被消灭的命运。但是突厥人的分布更加广泛。被唐朝击败的突厥人,其中一个分支在其首领奥斯曼的率领下,夺取拜占庭,消灭了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可以说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另一部分则分布在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遍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宋代,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从960年至1100年,中国人口从占世界的23%激增到31%,后进一步增加到32%,国民生产总值也远远超过了唐朝,新技术层出不穷。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是最高的,人民生活也非常富足,司马光曾经这样慨叹:“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守城门的士兵。

宋代的科学文化非常发达,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各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宋代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儒学的复兴与理学的产生,重儒轻商之风盛行,再加上边事繁多,战乱不断,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摇篮之中。

到了北宋,中国出现了沧桑巨变,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中国开始了由盛入衰的转折!昔日的泱泱大国威风不再,变成了少数民族竞相抢夺的一块肥肉。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转折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大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处于下风,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自身的先天不足。这便是先前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所谓燕云十六州,其所辖的土地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它们是:幽州,即今日的北京,当时称为燕京,又是辽帝国的南京;蓟州,即今日的天津蓟县;灜州,即今日河北的河间;莫州,即今日河北任丘;涿州,今日河北涿县;檀州,今日北京密云;顺州,今日北京顺义;新州,今日河北涿鹿;妫州,今日河北怀来;儒州,今日北京延庆;武州,今日河北宣化;云州,今日山西大同;应州,今日山西应县;寰州,今日山西寰清;朔州,今日山西朔县;蔚州,今日河北蔚县。燕云十六州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大同周围的大部分土地。

公元936年,也就是辽太宗天显十一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后唐自立,他以割让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塞外的契丹施以援手。契丹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大喜,不惜御驾亲征,帮助石敬瑭打败了后唐军队。随后,契丹皇帝册封石敬瑭为中国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四十七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动拜认比自己小了整整十岁、时年三十七岁的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大约是不如此作为,心里就实在过意不去,并立即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石敬瑭的行为,给“儿皇帝”这个词,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出处。不多久北汉也臣服于辽,则称“侄皇帝”。此后若不是赵匡胤迅速统一天下,还说不定几人称儿几人称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这大概是绝无仅有,从此中国又多了一种为人之道——“装孙子”。

燕云十六州的并入,使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河北和山西北部,由于它实际上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这一地区的丧失,使秦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地区外围屏障的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

很多人藐视长城,说它基本是废物,浪费国力,作用很小。事实是,宋朝是唯一的一个汉人建立的没有长城保护的王朝,下场就是惨遭外族蹂躏,直至奄奄一息。宋朝军队多,金钱多,科技先进,又有长江黄河天险,最后仍然抵御不了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长城作为外围屏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明代,满清在关外苦战数十载而未能进入中原,但吴三桂献出山海关之后,转瞬间中国便尽数落入满人之手,可见整个封建社会,长城都是汉民族抵御外敌的门户。

宋太祖赵匡胤完全了解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北宋建国之初,太祖就有收回燕云十六州之意,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就是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专项资金,由赵匡胤亲自掌管。到公元975年前后,宋朝已经基本平定了南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只可惜宋太祖赵匡胤四十九岁便英年早逝了,否则也许中国的历史会被改写。

太宗赵光义在继位第四年的六月,即发动了以“伐幽蓟”为主要目标的征辽战争,然而此次战役却以宋朝大败而告终。但是,六年后,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又北伐,虽然又一次大败而归,却显示了太宗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决心。

然而由于燕云十六州始终无法收复,致使整个中原地带门户大开,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从重新划定的边防第一线,到当时的北宋首都汴梁八百里平川,没有任何一个关隘和险要之地可以阻挡少数民族骑兵的冲击,从此汉民族对外完全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和主动权。昔日傲视天下的东方巨龙,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

另一方面,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将兵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以“杯酒释兵权”的高超政治手段,解除了手下一些大将的军权。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采用以文制武、“右文左武”的政策,压制、猜忌、防范各级将帅。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子孙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

赵匡胤靠着手中的军权夺得天下后,意识到应该改变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可惜矫枉过正,一方面宋太祖将地方军政大权分开,地方官牵制节度使;驻扎在外的军队,每隔几年就要到京城换防,造成边防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兵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虽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超过盛唐一倍有余,但是军队的战斗力极低。首先由于宋朝军队编制问题,加上当时的富裕造成民众贪图享乐,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其次由于产马地都被外族控制,造成宋军战马奇缺。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之王,所以没有骑兵的宋军总是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风雨飘摇话南宋

虽然宋朝有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和精忠报国的岳家军,但他们最终都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轻而易举深入宋境,攻至宋都城汴梁近地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宋军虽胜,但真宗还是不得不于次年初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贡献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虽然它为宋辽两国换来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但这让杨家众将几代的抛洒的热血付诸东流。

宋朝一面对辽国姑息退让,一面又采取以夷制夷的手段。宋徽宗见金国初兴,国力昌盛,借辽金战争爆发之机,遣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幽云十六州由北宋收回。

金国虚与委蛇,表面答应了北宋的请求,但在与宋联合灭辽过程中,洞知宋朝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遂对北宋产生野心,就在灭辽的同一年,即1125年(徽宗宣和七年)冬,金兵分兵两路大举南下侵宋,12月金兵攻占燕京等地。1126年金军又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