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湖故事
1170600000010

第10章 南湖记忆(1)

§§§引言

此刻,月朗星稀,风停树静,鱼歇水底鸟归林;与游人嬉戏一天的南湖终于睡着了。朦胧中,记忆之舟划过岁月的倒影,流光驶进梦境……

§§§1.唐山交大——辉映南湖的世纪星辰

在大南湖域内有一条铁路纵穿南北,它的前身就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沿铁路上行,路东是生产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原唐山机修厂);路西就是近现代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唐山交大(唐山路矿学堂)的旧址。她是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发祥地,是培养中华民族近现史名人的摇篮之一,也是多所著名大学的渊源。可谓:一座美丽大南湖,半部近现代工业发展史。

唐山交大于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原名:北洋山海关铁路学堂,只存在了五年,培养出17名毕业生。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师生各奔东西。到1905年在离唐山机修厂较近的唐山复校,占地一百九十二点八五亩,正式拉开唐山建校序幕。建筑全部采用欧美大学园林式设计风格,仿照美国伊利诺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模式。校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大”从此诞生。

一代宗师育一代名人,成就一所世界级名校。

说这一代宗师,他们是以后对传播东西方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的“留美幼童”,其中最为杰出的梁如浩(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办)、周长龄(铁路总办、爵士)、方伯梁(电报鼻祖)先后担任学堂总办。中国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是亲自参与学堂教学的中国第一批教师,他主动带领学生学习,后又担任唐山交大校友会理事。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詹天佑先生的亲自教育,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一批最早的优秀工程师。1905年,在该学堂任教的詹天佑开始了他中国自主修建京张铁路的壮举,这是早期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他仅有的两名助手张鸿浩、徐士远就是交大毕业生。所以,“京张铁路”这项大长民族志气的伟大工程是唐山交大早期校友为中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使“唐山交大”声名远播。

唐山路矿学堂,成绩卓著,光绪帝大悦,批准颁赠学堂有“天下至宝”之誉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一万零八十八卷,(该部书现珍藏于西南交大图书馆,为镇馆之宝)。光绪帝颁书以珍藏的仅有三所学校,除唐山路矿学堂外,还有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唐山交大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1909年至1910年,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庚子赔款”留美项目开考,考生数千。考试结果,唐山路矿学堂学生成绩优秀为全国之冠。学校因为“治学严谨,教学实验设备精良,图书资料丰富,不但在四大实业学府中领先,而且不逊于当时香港大学(英国《工程师报》)”。这一时期的毕业生后来许多闻名天下,如庄俊(建筑泰斗,中国第一位建筑师,清华大学校园的设计者之一)、李光前(全球华人十大超级富豪,华侨领袖,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竺可祯(世界一流气象学家)、李俨(中科院院士)、何杰(中科院院士)、周厚坤(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发明者)等。同年夏秋间,粤汉铁路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总共二十八个招录名额,该校报名的二十三名毕业生全部被录取。时值赵士北先生(参议院议长,为孙中山先生授总统印章者)任校长。不久,罗忠忱先生来校任教,罗先生不仅是唐山交大教授中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中国教授。其次子曾就读丰滦中学(今唐山一中)。

1912年9月,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来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使全校师生群情振奋,恨不得马上毕业,投入到革命和建设的第一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茅以升和杨杏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唐山交大步入鼎盛时期。1916年,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高校成绩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这次评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官方进行的教育评估,它反映了这一时期该校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同年十二月,教育部为表彰该校的骄人成就,除在先颁发的优秀奖状外,还特别颁发实扬华金匾,意为等待你们作出成就来弘扬中华,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块金匾,这个荣誉永远属于唐山交大(该匾现保存于西南交大档案馆),交大校训“俟实扬华,自强不息”由此而来。也是在这一年,1914届毕业生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修习飞机制造;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入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桥梁专业。茅以升先生作为考入该校众多状元级优秀学生中的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校评比,勇夺榜首,为学校赢得无限荣誉。他于当年9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以让人无法拒绝的优异成绩征服了当时并不承认唐山交大学历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茅以升毕业的时候,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凡唐山交大学生,从此以后,愿意来此深造的,不需要经过考试,可直接入学。茅以升先生为唐山交大也为中国高校争得了荣誉。1937年,茅以升设计并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江,这是继唐山滦河铁路大桥、“京张铁路”之后,中国工程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自茅以升以后,唐山交大大量毕业生进入康奈尔及美国其他大学深造。除茅以升外,唐山交大这一时期毕业的著名校友有杨杏佛(中国民权运动领袖)、杜镇远(詹天佑之后中国工程巨擘)、羊枣(新闻巨子)、施嘉干(正部级建筑家)、谭真(交通部长)、邵福忤(筑港技术奠基人)等。

1921年至1932年,全国知名的“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四少”李皆平、许元启、罗河、李汶等九大宗师齐聚唐山,还有林炳贤(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华凤翔(中国航家工业先驱)、范治纶等多位著名教授,他们比照美国康奈尔大学模式,以康奈尔大学教材,锐意兴华,再造辉煌。唐山交大学历为美国许多所大学承认,遂有“东方康奈尔”之称,当时的唐山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高地。

1927年,一位不足十五岁的少年从北京考入唐山交大,而且是当年学校的最高考分。过了四年,他从该校土木工程系铁道专业毕业,他就是林同炎,唐山交大的杰出毕业生,世界工程界的一代天骄,全人类所公认的最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他从交大走向世界,世界工程界无法忘却他的思想与理念,无法忘却他对世界科学技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追求与杰出贡献,也无法忘却他所获得的崇高荣誉。他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美国的预应力混凝土之父、极具实力的工程师、在预应力混凝土的开创性工作对现代结构设计具有世界性的深远影响。1967年,林同炎当选第一位亚裔的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32年,一代水利大师黄万里先生毕业。

1934年,全国八个公费留美名额,除清华大学考取一名外,其余七名全部被唐山交大毕业生获得。

1935年,因为战乱,全国公费留学仅有两个名额,全部被唐山交大毕业生考取,一个是张继,一个是严恺。这两位后来都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十五位双院士之一。1936年,刘大中从唐山交大毕业,赴康奈尔留学,后来,成为世界上杰出的华裔经济学家。

1937年8月,由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唐山交大师生被迫转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身背肩扛,顶风冒雨,从唐山来到湖南湘潭。当时正值放假,众多师生和校友做了大量工作,分散各地的学生纷纷到湘潭集合。12月15日,交大学生在战火纷纷的条件下,经过五个多月的颠沛流离,在湖南湘潭复课,之后又迁往湘乡杨家滩。1938年11月初,日寇进攻湘北,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火烧长沙,造成人心浮动,学校被迫迁移。茅以升院长率领师生,历时七十多天,行程两千余里翻山越岭,忍饥挨饿,来到贵州平越(今福泉)继续办学,弦歌再续。据统计,唐山交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乱先后迁校十余次,途经湘、桂、黔、川、渝四省一市,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8月返唐,辗转行程数千公里。交大的教授都是全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们学识渊博,造诣高深,本可以在神圣的讲台上接受学生和世人的尊崇,至少他们可以到条件更好、更安全的地方去任教,但他们选择了苦难,他们用生命去捍卫唐山交大的旗帜。仅仅因为唐山交大是他们自己的学校和事业所在吗?这是一种责任,是对学校荣誉的珍惜,“交大人”不肯把前辈开创的伟业毁在自己手里,正如校训所言“俟实扬华,自强不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正是凭这种精神,克服了一次又一次挫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唐山交大是培养我国现代史名人的摇篮,先后培养出七十三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十七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九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院士三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两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两名。

唐山交大是我国多所著名大学(研究院所)的渊源。1922年“交通部唐山大学”的北京分校改为北京交通大学;1926年,唐山交大在辽宁锦县建立分校,后独立成为东北大学;1948年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解放军工程兵学校(现石家庄铁道学院);1950年3月,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该校成立,后迁至北京,现已成为铁道部科学技术研究院;1952年,唐山交大部分教授、专家支援组建中国科学院;建筑系、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采矿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部分支持了河海大学;1956年组建了唐山业余工学院(现唐山学院);1958年组建了兰州分校(现兰州大学);同年,又与煤炭部、天津大学一起组建了唐山矿冶学院(现河北理工大学)。

唐山交大自1905年落户唐山至1972年迁往四川峨眉,已退出了大学界的中心舞台,无法再与北大、清华并立。虽学校屡次改变隶属关系、屡次改变校名,但唐山人一直把她看作是自己的“交大”。40年过去了,尤其经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劫难,“交大”已是面目全非,但那优美的校园,欧式建筑牢牢印在了唐山人的脑海里。优秀的“交大人”及“交大人”取得的骄人成就鼓舞和激励着唐山人,人们仍然称那里为“交大”,公交站牌上清楚写有“交大”二字,那一棵棵挺拔的古槐见证着“交大”昔日的辉煌。

“交大人”更是忘不了令他们欢欣、令他们落泪、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唐山。1992年,时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唐振绪老先生在写给“唐山交大”在美校友的一封信中说:“唐山百年来,名扬中外,为世人崇敬……因此觉得如果力所能及,至少应编辑出版一本刊物,以传播说明唐山精神,使之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发扬光大。”不久,校友们创办了一份刊物,“Tangshan——manGotsAhead”(唐山人在前进)作为刊名。

如今,交大旧址已是唐山大南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湖因“交大”而厚重,而有底蕴。不论环境如何发生变化,她永远是唐山人心目中的那个“交大”。让我们大家随着春风一起走进南湖,走进“交大”,和“交大人”一同唱响那首“交大”校歌(执笔者为吴稚辉,时任中央研究院士、国民政府主席):

翳唐山,灵钟秀;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璀兮如金在熔,灿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被春风。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至大同。

是唐山这方热土养育了“交大”,从“交大”走出的学生成为名垂青史的科学巨匠,他们为中华之崛起,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唐山人在前进,美丽的大南湖见证着唐山精神!

§§§2.唐山交大优秀学子创造的一百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