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02

第102章 史学(4)

正史

“正史”之名,昉于《隋志》,今以《二十四史》当之,《隋志》所录正史三千八十三卷,今《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四十卷。历年千余而所增益者无多,此何以故?今之所谓正史,以官定者为准。不颁学官,则不得谓之正史(自明以来,以《十三经》、《二十一史》颁发学官)。

而《隋志》所录,则只论其合于正史体裁与否,不问其官定私修也。故《后汉书》录八种,《晋书》亦录八种,皆不嫌重复(今《二十四史》唯唐、五代重复,李延寿《南》《北史》略与魏、晋、齐、梁重复,但此系通史,与断代为书者不同)。盖史具五志三长者,皆得称为正史,如必立学官而后谓之正史,则当问去取之间,究以何者为准?

假以官修为限,则《范书》是私修之史。《新五代史》亦然。即《史记》亦未纯为官修之书。司马迁为太史令,修史固其职责,唯其成书,乃在为中书令时(后代中书令,士人为之,汉则奄人为之,掌出入奏事。与明司礼监之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所掌略同)。迁续父业,未成而下蚕室,故其《报任少卿书》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自序》又云:“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其书生时未宣布也。殁后,书稍出。宣帝时,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后代官修之史,须进呈于朝,《史记》则不然,知其本为官史,后则私家著述矣。

《三国志》,陈寿除著作郎时所撰(晋以后太史令为著作郎,不掌修史事)。寿殁,梁州大中正范等表请就家写其书,则寿书生时亦未进呈,不得谓为官书也。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寿师谯周著《古史考》乃考证之作,非记事之书。寿本之而作《古国志》。《古国志》今佚不见,以意求之,殆与《三国志》同类。《三国志》直称晋武为司马炎,如为官书,焉得不避讳乎?然则,《三国志》亦私史也。

今《二十四史》并取《史记》、《三国志》、《后汉书》、《新五代史》,则所谓“正史”者,岂得以官修为准哉!古代史,自《史记》外,别无他作可代。三国史,当时虽有多种,后皆散佚无存,仅存寿书。《后汉书》谢承、华峤各有著述,然自宋以后,独《范书》具存。《五代史》自金章宗新定学令削薛存欧,而《旧史》遂微。然其书明代尚存,虽体例未善,而本末赅具。故司马温公作《通鉴》,于唐事则多采旧书,于五代则专据《薛史》。

欧阳修作《五代史记》,自负上法《春秋》,于唐本纪大书“契丹立晋”,为通人所笑。此学《春秋》而误也。《春秋》书法,本不可学,“卫人立晋”云者,晋为卫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晋,国名而非人名。东家之颦,不亦丑乎?《欧书》私家之作,如求官书,当以《薛史》为正,否则亦当二书并列。

明代摒弃《旧史》,过矣(《薛史》至清而亡,《四库》诸臣依《永乐大典》排纂而成今书。昔皖人汪允中自言家有《五代史》原本。汪殁,不知其书所在。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欲得《薛史》原本,久征未得,人疑已入异域,后乃知在丁乃扬家。丁珍惜孤本,托言移家失去,世遂无有见者,修《四库》时,清政府若以帝王之力,多方访求,何至不获真本哉!惜其不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