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13

第113章 史学(15)

清秦蕙田作《五礼通考》,依《周礼》吉、凶、宾、军、嘉,立为五纲,凡历代典章制度,一一收入。此书由戴东原、钱竹汀、方观承等参酌而成,“观象授时”一门,戴氏之力居多。全书记载详尽,胜于《通志》。曾涤笙尝言,《三通》之外,可益此而为“四通”。然其分门之法实不合。先是,徐乾学作《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特详凶礼。于是秦书于凶独略,名为“五礼”,实止四礼,此一失也。

又古今典章制度,本非五礼所能包举,秦书二百六十二卷,吉礼占其大半,且多祭祀一类,考古有余,通今不足,此又一失也(《通典》、《通考》所载之礼,今尚有用)。《通考》综朝觐巡狩诸事,称曰“王礼”,选举学校,分门别立,而秦书一皆入之《嘉礼》。其中又设观象授时、体国经野诸题,以统天文舆地,此又极可笑者也。彼以为《周礼》朝觐属于“宾礼”,后世帝王一统,宾礼止行于外籓,臣工入见,无所谓宾礼,故以朝礼入“嘉礼”,巡狩之礼,亦并入焉。不知其为大谬也。

夫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周礼》六官皆然,然吉、凶、军、宾、嘉五礼,为春官大宗伯所掌(此封建时代之礼制,后世有不能沿袭者)。《周礼》大宗伯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朝觐会同),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冠、昏、宾、射、飨、燕皆在嘉礼)。以五礼为纲,其目三十有六。周代众建诸侯,礼则宜然。后世易封建为郡县,五礼之名,已不甚合。且嘉礼以亲万民,焉得以政治制度当之?故《五礼通考》之名与其分类皆未当也。

《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康成谓,“经礼”者《周礼》也,“曲礼”者《仪礼》也。余以为观象授时、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学校制度、巡狩朝觐,皆可谓之“经礼”,《左传》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孝经》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也。“经礼”之外,别立“曲礼”一项,然后依五礼分之。如是始秩然不紊。今但以五礼分配,于是“舆地”归体国经野,“职官”归设官分职,一切驱蛇龙而放之菹。不识当时戴东原、钱竹汀辈何以不为纠正也。

就政治而言,《通典》一书为最重要,其言五礼亦备。此外则《通考》亦有用。曾氏家书,命其子熟读《通考序》,可见注重《通考》矣。凡人于所得力,往往不肯明言,曾氏实得力于《通考》,“四通”之说,欺人语也。

民国以还,在官多寡学之徒。叶德辉尝告余:“康氏自以为是,不足与言学问。梁氏之徒,尚知谦抑,尝问‘欲明典章制度,宜读何书?’则告以‘可读《通考》’。”余问:“何以不举《通典》?”叶笑曰:“尚不配读《通典》也。”余谓应用于政治,读《通考》已足。《五礼通考》之类,政治中人,未有好读之者,读之亦无所用。徒以曾氏一言,遂增其声价。实则此书非但不及《通典》,亦不如《通考》甚远。

至于皇朝《三通》,通非所通。《五礼通考》以行政制度归入五礼,亦不通也。今人欲读政书,自以《通典》、《通考》为最要。《通志》已无所用。至读皇朝《三通》,则不如读《大清会典》。要之,《九通》之中,有用而须熟读者,只《通典》、《通考》二书已耳。

治史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