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35

第135章 诸子(17)

汉文帝真得老子之术者,故太史公既称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又称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盖文帝貌为玄默躬化,其实最擅权制。观夫平、勃诛诸吕,使使迎文帝。文帝入,即夕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其收揽兵权,如此其急也。

其后贾谊陈《治安策》,主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依其议,分封诸王子为列侯。吴太子入见,侍皇太子饮博,皇太子引博局提杀之。吴王怨望不朝,而文帝赐之几杖,盖自度能制之也。且崩时,诫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盖知崩后,吴楚之必反也,盖文帝以老、庄、申、韩之术合而为一,故能及此。然谓周云成康,汉言文景,则又未然。成康之世,诸侯宗周。文帝之世,诸侯王已有谋反者。非用权谋,乌足以制之。知人论世,不可同年而语矣。

后人往往以宋仁宗拟文帝。由今观之,仁宗不如文帝远甚。虽仁厚相似,而政术则非所及也。仁宗时无吴王叛逆之事,又文帝之于匈奴,与仁宗之于辽、西夏不同。仁宗一让之后,即议和纳币,无法应付。文帝则否,目前虽似让步,却能养精蓄锐,以备大举征讨,故后世有武帝之武功。周末什一而税,以致颂声。然汉初但十五而取一(高帝、惠帝皆然),文帝出,常免天下田租,或取其半,则三十而税一矣。又以缇萦上书,而废肉刑。此二事可谓仁厚。然文帝有得于老子之术。老子之术,平时和易,遇大事则一发而不可当,自来学老子而至者,唯文帝一人耳。

《老子》书中有权谋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也。凡用权谋,必不明白告人。而老子笔之于书者,以此种权谋,人所易知故尔。亦有中人权谋而不悟者,故书之以为戒也。

历来承平之世,儒家之术,足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以儒家权谋不足也。凡戡乱之傅佐,如越之范蠡(与老子同时,是时《老子》书恐尚未出),汉初之张良、陈平(二人纯与老子相似。张良尝读《老子》与否不可知,陈平本学黄老),唐肃宗时之李泌,皆有得于老子之道。盖拨乱反正非用权谋不可,老子之真实本领在此。然即“无为而无不为”一语观之,恐老子于承平政事亦优为之,不至如陈平之但说大话(文帝问左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帝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帝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盖周勃武夫,非所能对,陈平粗疏,亦不能对也)。承平而用老子之术者,文帝之前曹参曾用盖公,日夜饮酒而不治事。以为法令既明,君上垂拱而臣下守职,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至于晋人清淡,不切实用,盖但知“无为”,而不知“无不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