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90

第190章 再释读经之异议(5)

然其研究之法具在。喻如开矿,高邮父子因资本不足,中途停顿,后人以资本继之,自可完全采获。如胡适所举杨树达,已有见端。余虽不及前人,自计所得,亦已不少。况全国学人之众哉?若夫运用之妙,本不待全部了解而后可,得其绪余,往往足以润身经国。如垦田然,非待三年全部收成之后,始堪炊食,得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时,亦尽可为炊而果腹也。庄子曰:“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胡适宁不知此!以上为正告有志研经之士而言。

复有为一般人识字而说者,夫读经非止求其义,亦必审其音,所赖《经典释文》作音正确,即宋儒释经,义或粗疏,而音亦无大误,是以前代老生,略称识字者,皆赖读经之功。若散漫求之,虽标音满纸,当时识之,少逝即遗忘矣。胡适自言:“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余以为惟其如此,故今日不得不急急读经。“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一语之下,应补足一句,曰:“以故今日不得不急急读经。”不然,他人纵不配读全经,亦尚配读《毛诗》一句,而胡适于此,恐终身有望尘弗及之叹矣!以上释第二条。

读经依古文乎,依今文乎?此一问题,不待繁言而解。如论实事求是,自当依古文为准。然今文经传之存于今者,《公》、《穀》而外,仅有《孝经》。《孝经》今古文之异,不可审知。古文既亡,自然不得不取今文矣。其余杂糅古今文者,则有《论语》(今《集解》本古、齐、鲁杂)。文虽小异,而大义不至僻驰。《仪礼》亦杂古今文,更于大义无害。若《周易》则用王弼本,弼本费氏。《汉书?艺文志》谓刘向以中古文《易》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则王弼本亦古文之遗也。《毛诗》向称古文,其书不出壁中,而云古文者,小序述事,与《左氏》相应。传中陈述制度,又与《周礼》相应。是所谓古文说耳。《诗》本赖讽诵上口以传,别无古文真本,但取其为古文说可也。《周礼》、《春秋》、《左氏》皆古文,《尚书》真古文不可见,今文亦不可见,然伪孔本文多依三体石经,说多依王肃,与今文全不相关,故《尚书》去其伪篇,虽非真古文,亦可谓准古文也。此外《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兼采今古,而文字依今文者多。然《仪礼》今存十七篇,天子诸侯之礼,大氐无存,而时于《戴记》见之,不能以其为今文而不采也。今问读经当依古文乎,今文乎?余则谓古文固当遵守,即古今杂糅者,亦有礼失求野之用,况分别古今,研究派别,乃大学之事,不与中学读经同时乎?以上释第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