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92

第192章 论经史儒之分合(2)

所谓行者,即《周礼》小行人所掌,辨别每国之五物,亦即方志之类也。管子悬此以求士,可见当时齐国之士,能全读此者亦不数觏。孔子教人,平时亦止《诗》、《书》、《礼》、《乐》。五十学《易》,习之已晚。《春秋》则西观周室,论次史记旧闻,作于获麟之后,非当时教人之学。故《易》与《春秋》,虽经管仲提倡,而孔子以前通之者究无多人也。自孔子定六经之名,然后士得通习,前此盖未有人言《六经》者。

《汉书?艺文志》本于《七略》,凡《春秋》二十三家,《国语》、《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汉著记》,均在六艺略中,未尝别立史部。迨晋苟勖《中经簿》,经史乃歧而为二。此因史籍过多,不得不离《春秋》而独立,实则史与《春秋》不能相离。太史公作《史记》,即欲上继《春秋》。

班固作《汉书》,其于十二本纪亦自称为《春秋考纪》。直至晋、宋,孙盛、习凿齿仍自名其书曰《晋阳秋》、《汉晋阳秋》(晋简文宣太后讳阿春,故改“春秋”为“阳秋”),盖袭用经名者,唯史籍为可,否则扬雄撰《太玄》以拟《易》,撰《法言》以拟《论语》,论者斥为吴楚僭王,而于史家之自称《春秋》,殊无贬词,盖史本《春秋》嫡系也。

刘知几《史通》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此亦不然。《尚书》亦有记事之文,《禹贡》即记地理,《顾命》即记丧事。盖《尚书》为史法未具之书,集合档案而成之,非专以记言也。故后人作史,法《春秋》不法《尚书》,且法传而不法经,如《两汉纪》及《资治通鉴》皆是。唯王通《元经》,乃自比《春秋经》,其书“元年春帝正月”,是也。

须知《春秋》为鲁史,有周天子在,不得不系正朔于王,南北朝各皆自主,称“帝正月”何为?又通以祖宗所在国为正统,刘宋时在南,故认宋为正统;齐初迁魏,则以正统予魏;隋代平陈,混一区夏,则称晋、宋、齐、梁、陈亡。此皆酿成笑柄者也。

其后朱晦庵法《春秋》而作《纲目》,盖以余力为之,非精心结撰者,且大都为其弟子赵师渊所作。元、明之间,颇有继作。至清渐少,实因《春秋》经文不易效法,作史者只可法传不可法经,至《尚书》更无法之者矣。

历代史籍,一以纪传为主,与《春秋》亦多异趣。唯本纪、编年,纪录大体,正似《春秋》。若表、志则《春秋》未始有之。故《隋书?经籍志》称《史》、《汉》为正史,而以《两汉纪》、《晋阳秋》、《汉晋春秋》隶古史。盖《史》、《汉》大体,虽取法《春秋》,而亦兼涉六经,如《礼志》、《乐志》,即取法于《周礼》、《仪礼》、《乐经》。后代之史,志、表或付阙如,而纪、传一准《史》、《汉》。史之应入《春秋》家者,其故在此。

清儒段玉裁谓十三经应扩为二十一经,即加《大戴礼》、《国语》、《史记》、《汉书》、《通鉴》、《说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八种,斯言颇为卓荦。《国语》本在《汉志》经部,《大戴》、《小戴》,亦自古并称。《说文》宜与《尔雅》并峙。

《史》、《汉》、《通鉴》为史学典型,其列入经部宜也。唯《算经》、《算术》,《艺文》不入经部,未宜阑入。然此十九经字数浩繁,学者未易成诵,计十三经共五十余万字,《史记》五十余万,《汉书》八十余万,《通鉴》百三四十万,加以《国语》、《大戴》、《说文》不啻二十万,合共三百余万字,比十三经字数六倍,诵习者将日不暇给。况二十四史合计三千余卷,段亦仅举其主要者而已。唯史之宜习,吾已不惮烦言,而经史之不必分途,段氏已有独得之见,清儒中盖未能或之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