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040

第40章 小学(1)

小学定义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者,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

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指文字而言,“小节”指洒扫应对进退而言。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保氏所教“六书”,即文字之学。“九数”则《汉书?律历志》所云:“数者,一十百千万”是也。学习书数,宜于龆龀;至于射御,非体力稍强不能习。故《内则》言:“十岁学书计,成童学射御。”《汉书?食货志》言:“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内则》亦言“六岁教之数与方名”,郑注以“东西”释“方名”,盖即地理学与文字学矣。而苏林之注《汉书》,谓“方名”者四方之名,此殊不足为训。童蒙稚呆,岂有不教本国文字,而反先学外国文字哉?故师古以臣瓒之说为是也。

汉人所谓六艺,与《周礼?保氏》不同。汉儒以《六经》为六艺,《保氏》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语似分歧,实无二致。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后代则垂髫而讽《六经》;篆籀古文,反以当时罕习,致白首而不能通。盖字体递变,后人于真楷中认点画,自不暇再修旧文也。

是正文字之小学,括形声义三者而其义始全。古代撰次文字之书,于周为《史籀篇》,秦汉为《仓颉篇》,后复有《急就章》出。童蒙所课,弗外乎此。周兴嗣之《千字文》,《隋书?经籍志》入小学类。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宋人读音尚正,义亦不敢妄谈。明以后则不然。清初讲小学者,只知形而不知声义,偏而不全,不过为篆刻用耳。

迨乾嘉诸儒,始究心音读训诂,但又误以《说文》、《尔雅》为一类。段氏玉裁诋《汉志》入《尔雅》于《孝经》类,入《仓颉篇》于小学类,谓分类不当。殊不知字书有字必录,周秦之《史》、《仓》,后来之《说文》,无一不然。至《尔雅》乃运用文字之学。《尔雅》功用在解释经典,经典所无之字,《尔雅》自亦不具。

是故字书为体,《尔雅》为用。譬之算术,凡可计数,无一不包。测天步历,特运用之一途耳。清人混称天算,其误与混《尔雅》字书为一者相同。

《尔雅》之后,有《方言》,有《广雅》,皆为训诂之书,文字亦多不具。故求文字之义,乃当参《尔雅》、《方言》;论音读,更须参韵书,如此,文字之学乃备。

文字学

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或谓讲《说文》即讲篆文,此实谬误。王壬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学生持《说文》指字叩音,王谓尔曹喻义已足,何必读音?王氏不明反语,故为是言。依是言之,《说文》一书,止可以教聋哑学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