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大文学课
1173800000004

第4章 百家争鸣(3)

[9]盖:通盍,为何。

[10]释:放下。

[11]好:喜好。

[12]进:超过。

[13]全牛:完完整整的一头牛。

[14]神遇: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事理,即心领神会。

[15]官:指耳、目等感觉器官。

[16]依:遵循。天理: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

[17]批:击,劈。郤:筋骨间的空隙。

[18]导:引。窾:空。导大窾:刀引入到筋骨间的空隙。

[19]因:因循。固然:本来的样子。

[20]技:当做“枝”字来解。枝经,经脉相连处。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肉纠结之处。

[21]大:此处指大骨头,即所谓的盘结骨。

[22]良:善。岁:年。更:更换。

[23]族:大多数。折:用刀砍断骨头。

[24]硎:磨刀石。

[25]节:骨节。间:间隙、空隙。

[26]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刀。

[27]族:骨节筋腱聚集处。

[28]怵:一心谨慎。

[29]视:目光。为:因。

[30]行为迟:动作因此放慢。

[31]微:轻。

[32]:象声词,这里指牛体解开时的声响。

[33]委地:堆积在地上。

[34]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

[35]善:收拾。

《荀子》三则

战国·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哀公》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苟》

【说文】

《荀子》是荀子作品的集结,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劝学(节选)

战国·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故不积跬步[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5]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说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比喻层出不穷,辞采缤纷,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字】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到达很高的精神境界。得,获得。

[2]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

[3]骐骥:骏马。

[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5]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螯:蟹钳。

宋人酤酒

战国·韩非子

宋人有酤[1]酒者,升概甚平[2],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3],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4]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5]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说文】

这则故事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了君主,使他们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解字】

[1]酤:同“沽”,卖。

[2]升概甚平:容器量酒量的很平,意思是“分量很足”。升:量酒的器具。概:作“量”解。

[3]不售:卖不出去。

[4]挈:携带。

[5]龁:咬。

郑人买履

战国·韩非子

郑[1]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3],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说文】

这则故事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中的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告诫人们,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解字】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度:测量。

[3]反:通“返”,返回。

引婴投江

秦·吕不韦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1]引[2]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3]物,亦必悖[4]矣。

【说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的传世巨著,又称“吕览”。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随着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凭主观臆断的人。

【解字】

[1]方:正在、正要。

[2]引:牵、拉。

[3]任:处理。

[4]悖:荒谬,有矛盾的。

刻舟求剑

秦·吕不韦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说文】

这则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告诉我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申为不懂变通、墨守成规的意思。

【解字】

[1]涉:渡过。

[2]遽:急忙、快。

[3]契:用刀刻。

谏逐客书(节选)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2]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3]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4]观之[5],客何负于秦哉!四君却客而不内[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说文】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制度。

【解字】

[1]“昔缪”“此五”两句: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缪:同“穆”,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2]“孝公”句: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3]“惠王”句: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业延续到今天。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4]“昭王“句: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渐获取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5]观之:由此可以看出。

[6]内:通“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1]有余,而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3],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君美甚[5],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6]君也!”

旦日[7],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8],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9]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10]甚矣。”

【说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解字】

[1]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2]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这里用作动词,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与…相比。

[5]君美甚:你美极了。

[6]及:赶得上,比得上。

[7]旦日:明日。

[8]明日:又过了一天。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9]弗如:不如。

[10]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甚,厉害、严重。

《礼记》二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1],教学为先。《兑命》曰[2]:“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也。《兑命》曰:“学学半[6]。”其此之谓乎!

【说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本篇作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解字】

[1]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2]兑命:《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兑命》。

[3]念终:始终想着。

[4]困:疑惑、迷惑。

[5]长:促进。

[6]学学半:前一个“学”的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的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礼记》大同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1]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3],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5],女有归[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8]。是故谋闭而不兴[9],盗窃乱贼而不作[10],故外户[11]而不闭,是谓大同。

【说文】

本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篇,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定富裕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

【解字】

[1]与:通“举”,把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出来。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3]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以……为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5]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6]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9]兴:发生。

[10]作:兴起。

[11]外户:泛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