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
1175100000070

第70章 中国地缘环境和对外战略下(3)

事实上,中国与西亚国家并不存在任何重大的利益冲突,而且,中亚国家作为新近诞生的国际行为体需要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支持,尤其需要借鉴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以管理新生的国家。基于对前苏联的历史记忆和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中亚国家需要借助于中国的力量以平衡俄罗斯在本地区的存在,因此对中国的崛起普遍持有一种乐观和欢迎的态度。这样就构成了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信任基石。

如前所诉,中亚国家由于自身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经济领域依赖于中国,虽然两者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的分歧,但在经贸利益分配上还是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随着中国商品的大规模涌入,中亚国家担心自己的经济体系会被中国商品所冲垮,而一些中国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当地社会收益的经营活动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值得我们关注。

在发展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同时,中亚国家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和安全上依赖俄罗斯,任何一方在本地区实力的过度强大都会对它们的国家利益带来潜在的威胁,如何协调与中俄两国的关系成为中亚国家的头等外交大事。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中亚国家奉行一种平衡的战略,借重于中俄的相互牵制来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中亚作为严重缺水的地区却与中国有着国际河流的连通,对于水资源分配的纠纷已浮出水面,成为影响双方关系的一个因素。

(三)中国的中亚战略

基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关系的特点和中俄中亚的三方博弈,中国的中亚战略可做如下设计。

在经济领域,中亚国家向西、南和北发展,并不能与那些国家形成经济上的互补,向东与中国则可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有鉴于此,中国要进一步密切与西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在产业链上形成深度的分工合作体系,继续强化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利用已有的经济不对称优势,在合适的时机,中国可以考虑与中亚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构建更广阔的东亚-西亚市场。

在安全合作上,进一步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功能,加大打击“三股势力”的力度。发挥上合的政治功能,缩小以至于最终取缔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最终将上合建成保障国家安全与和平复兴的战略依托。在双边关系上,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积极发展与哈的双边关系,不仅可以起到风向标的示范作用,还可以影响地区合作组织的进程,需要持以特别的重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一方面可以帮助中亚国家建设国内的信息网路,完善它们的路网交通设施,另一方面将国内的道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与中亚已有的运输系统互联互通,在硬件设施方面与中亚形成更为紧密便利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出“新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

七、中国周边南出与西进战略之争

中国战略界正进行一场事关外交主攻方向的大辩论。学院派的王缉思认为中国应该西进,进行战略再平衡,而杨毅、罗援等军方将领则主张南进。这场辩论将影响今后十年的外交方略,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王缉思认为,中美在东亚的竞争已日益呈现某种零和格局。但若西进,中美在投资、能源、反恐、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领域的合作潜力都较大,而且几乎不存在军事对抗的风险。在维护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稳定的问题上,美国迫切希望中国提供帮助。

杨毅则认为,中国应采取固北、稳西、安东、拓南的地缘政治战略,深化和巩固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保北部战略方向稳固无忧;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确保西部战略方向不出现大的动乱,稳中求进;确保稳定东部方向阵脚的同时,实现向西太平洋方向的突围;重点是面向南海,面向印度洋,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经济作先行,军事作后盾,外交作周旋,占实地,获实利。

这场辩论关系到中国外交今后以谁为友、以谁为敌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中国国防外交资源的分配与整合问题。按照王缉思的观点,既然中国在东部被美国围堵,不如西进突破,反而可与美国交好。但问题是,中亚地区宗教、种族矛盾激烈,是一个战略大泥潭,中国若陷入其中,不要说突破,恐怕连抽身都很困难。

尤其是俄罗斯视中亚为禁脔,中国西进势必与俄国迎头相撞,与俄为敌,届时中国将面临东部有美日围堵、西部有俄国对抗的战略困境之中,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处于最不利的地位。王缉思的西进策略未必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却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最为有利。中俄战略协作是美国的心病,如果中俄交恶,将使美国渔翁得利。

相比之下,杨毅的南进方案比较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南进面临的对手并非强国,而且以经济战略为抓手,名正言顺。另外,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影响力愈来愈大,完全有条件将经济影响力转变为政治影响力。事实上,美日印也正积极向东南亚埋手,中国若不及时出手,将失去战略机遇期。

作者也认为,加强中缅关系与中国南出战略,对于中国突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强与缅甸的合作,(1)周边格局方面,可以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一个南出的通道;(2)地缘关系上,西可以牵制和平衡印度,东南可以阻碍越南西联系;(3)经济方面,可以形成与南亚在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互补关系。

八、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中东战略

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东地区长久以来就是世界的热点,也是世界格局变化的晴雨表。由于中国能源需求大,对外依存度高,中东地区对于中国的经济版图尤其是能源利益而言有着重大的利益关切。同时,与中东国家合作,共同打击三股势力,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相关利益

中东以其独特的文明形态、至关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东是中国的周边延伸区,也可以说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利益版图上具有重要的分量,主要涉及我国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从政治层面来看,中东国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中国持有广泛的共同立场:双方都坚持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有鉴于此,它们可以作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同盟。在关系到中国核心和重大政治利益问题上,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中国需要中东国家的支持与配合。在全球战略上,中东是国际形势变化的晴雨表,既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又是大国汇集合作互动与相互牵制的重要舞台,也是中国的战略屏障和延伸依托,有助于我国发挥大国作用。

从经济层面来看,该地区是中国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理想之地。近几年来,中东国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综合考察,该地区主要有能源、经贸、劳务、科技和军贸五大市场,其中尤其以能源市场和经贸市场为著:能源市场,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9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0%和生产量的30%;天然气储量约52.5万亿立方米;经贸市场,2009年中东国家的GDP就已达1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为7800亿美元,海外资产为80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该地区的需求增加,重点在油气资源、经贸市场、投资等方面,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截至2012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7%,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中国也成为中东石油最大的卖家,每年约1/10的石油出口到中国,可以说中东的石油对于中国而言其价值已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层面。在经贸领域,2010年,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的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但是,跟美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预示着中东市场对中国而言尚需大力挖掘。另外,中东还是中国重要的劳务市场、科技市场和军贸市场。

从安全层面来看,中东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特别的意义。从地区层面来看,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不仅由于其资源与地缘位置,更由于其与西方截然有别的文化和文明,中东地区滞留了美国大量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注意力。鉴于此,中东是牵制美国从战略上转向中国的一个可资利用的战略资源。从国家层面来看,土耳其基于历史的原因与东突分裂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与土耳其的良好双边关系事关中国西部的稳定与安全。中东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国家以色列也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以色列先进的技术是中国所需要的,这固然是一个利益需求。但重要的是以色列在本地区独特的战略作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为敌,而且是美国在本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发展与以色列的稳定关系在战略上有两重收益:一是制衡美国,另一面也可以牵制伊斯兰势力的战略东转。

(二)中国在中东国家的利益关系博弈

在地区层面,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持一种中间并略微偏袒巴方的立场,但足以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这也成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一个分歧。这一问题,随着美国战略东移,以色列对中国需要的增加而又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在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做到有效的战略平衡,成为中国在此地区进行战略博弈的一个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分裂威胁,中国需要中东国家对中国打击分裂势力的努力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除石油外在本地区受制的另一因素。

在国家的层面,中国与土耳其的关系由于东突势力而受到严重影响。土耳其基于历史记忆和现实的大国抱负,指责中国打击“东突”分裂国家的正义行为,包庇、纵容东突分子的恐怖主义行径,不啻成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负向因素。

(三)中国的中东战略

中国在中东地区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实属重大,因此中国的中东战略首先要实现战略上的集中,对于中国需要的石油资源要有清楚的相关知识储备,还要做到战略上的平衡,即在多种力量之间分配合适的战略资源已达到一种平衡的情势,最后还要有足够的战略灵活,随时基于时局格局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基于这样的原则,中国首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详实地调查全球(首先是中国)能源的布局、储量、种类、分布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掌握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在扩大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如页岩气的开采、潮汐能的利用等,减少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在和中东进行石油贸易的同时,多宣传“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理念,不仅是中国需要石油,也要让中东国家清楚地知道,“只有将石油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出去、维系长期稳定的客户,才能使其获得长期、稳定、且可观的收入,为本国带来实惠。”

九、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非洲战略

中国与非洲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和矛盾,在过去的20世纪里,中国对于非洲的一些国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中国也得到了非洲许多国家在诸如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等重大国际事务上的支持。非洲是一个后发地区,在经济领域与中国的互补性很强。建立面向21世纪友好和良性互动的中非关系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一)中国在非洲的相关利益

中国和非洲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相似的历史遭遇,相似的国内发展任务,相似的国际主张。中非关系不仅仅有朋友之情,更多的时候还是兄弟之义。基于这种特殊的外交关系,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近年来经济领域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凸显。

在政治领域,在事关中国领土统一的台湾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的核心政治利益在非洲是有保障的。中国和非洲一道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中国对非外交不仅践行了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最佳之地。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实践中国的国际抱负,非洲无疑是不二之选。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越来越多,但中国援助非洲方式的变革及显著成效,却给了非洲国家许多的启发与联想,非洲的知识精英与政治领导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中国经验对于非洲可能具有的意义。换言之,经济交往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流向政治领域,中国的软实力也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经济领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于近日发布的《2012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中非贸易突破1500亿美元大关,达166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有望突破2200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1亿美元;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从当年的50万吨增长到2010年7085万吨,目前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30%。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实现中国资源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除此之外,非洲大片的待垦土地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耕地资源。总之,中国的技术和非洲的资源、市场构成了中非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两个核心部分。

(二)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利益关系博弈

虽然中非关系已经超越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束缚而迈向切实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民生诉求,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务实、理性和前瞻的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非之间全无矛盾。事实上,中非之间也有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部分出口到非洲的中国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一些中资矿业企业存在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未能照顾当地就业问题,只关注于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不能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另外,除非洲部分矿藏富集国外,中国对多数非洲国家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双边贸易积极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