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梁山终结者
11765200000077

第77章 夏收

歙州,泾县,吕家村。

因为吕师囊带走了许多青壮从军,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

天还未亮,村里家家户户便开了门,随着炊烟升起,吭哧吭哧的磨刀声不断响起。

磨的,是镰刀。

四月下旬,麦子已经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总要把镰刀磨的飞快,割麦子才省力气。

六十多岁的吕益权一边磨刀,一边叹气。

家里面新分了二十亩地,本是高兴的事情。

可是两个儿子都在军中,只靠自己一个人,决计是忙不过来的。

“益权,早饭做好了,过来吃啊。”

“好,镰刀磨好了就过去。”

吕益权就一个人,农忙的时候饭也没功夫做,好在邻里关系不错,可以在旁边的吕强家搭伙吃饭。

吕益权已经提前给了一贯钱,两斗米,等到农忙完,估计还要补一些。

本来嘛,一贯钱雇个短工绰绰有余,只是泾县青壮大多从军去了,想雇人也顾不到,实在无可奈何。

不一刻,两把镰刀磨的雪亮,刀刃上已经起了毛,手指轻轻荡过,便是一条口子。

“好铁!这越州来的家伙,真是不错。”吕益权满意地想到。

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都有越州铁矿的戳印,质量非常好。

吕强家的三个儿子也都投军去了,然而还有三个儿媳妇,老伴儿也在,都是能忙的。

不像自家两个儿子,都是单身狗。

“益权,坐。”

吕强招呼一声,端上了饭菜。

一条红烧鱼,一锅肥肉炖白菜,一碟子咸菜,整治的不算整齐,油水却很足。

六个大人,加上四个孩子,坐了一桌子,

吕强给吕益权倒了碗酒,道:“益权啊,别着急,等我家忙完了,一起去你家地里。”

“嗯,不着急。”吕益权呷了口酒,道:“先去把学堂的收了再说。”

端起碗吃饭,吕强叹道:“这几个崽子可是赶上了好日子,吃得好,有学上,也不枉孩子们都去投军了。”

“可不是,吕相公待我等亲厚,以前我们吕家庄也算不错,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肉喝酒,哪像现在,天天都有酒肉。”

说着话,吃完饭,两家人各自提着镰刀出门,向着学田走去。

学田属于村学的财产,一共五十亩,其收入主要担负学舍教授的工资。

县里只要支出少部分现金补贴,即可以撑起一所学舍。

以田替钱,极大地减少了地方上的现金支出。

天亮时分,一群人到了学田旁。

已经有人在田里忙着了。

都是家里有孩子在上学的村民,自发前来帮忙。

忙了一阵,学舍教授易水寒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浆汤,带着学生们走了过来。

“多谢诸位乡亲帮助。”易水寒谢道。

易水寒在镇江府表现出色,却不想在攻打北固山时,被打烂了一条腿,只能退役。

恰逢吕家村的教授,那个吕师囊家私塾老先生,调去县里担任文书去了,他便来到了此处。

吕益权笑道:“易先生客气,此乃我等应该的。”

易水寒朝众人拱了拱手,又对学生们喝道:“快去,给大家倒水。”

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去了。

忙碌间,一只二百人的军队开了过来。

除了刀枪,士卒们还提着镰刀。

易水寒定睛一看,最前面却是泾县知县苗合。

苗合早看到了易水寒,抢先说道:“易教授,甚时得空,去县里把留守士兵练练啊。”

士卒们朝易水寒敬了个礼,放下刀枪,操着镰刀便下了地。

易水寒一一回礼后,问道:“苗相公,如何让军队来帮忙了?”

苗合笑道:“太子指示,各地务必确保夏收夏种工作及时有序的完成。

因为大量青壮从军,我和县里驻军商量了,分出两千人帮着乡亲们抢收抢种,顺便也计量收成,准备收税。”

“哦,那倒是不错。”

一百生力军加入,五十亩学田顷刻间收获完毕。

有苗合带来的牛车带到打谷场,脱粒后称重。

一共一百七十三石,平均每亩三石多,还不错。

当然,学田是不用交税的,这些收获全归易水寒支配。

士卒们没有休息,三两人一组散去田间地头,帮着乡亲们割麦子。

站在树荫下,易水寒问道:“苗相公,今年税收能有多少?”

苗合道:“我县有土地一百多万亩,平均下来,大概在五十到六十万之间。”

易水寒摇头,道:“这收成不行啊,多数人够呛能吃饱。”

苗合苦笑,道:“没办法,上田太少,我最近到处跑,准备挖些水渠,尽量把旱地都变成水地。”

易水寒不置可否,道:“好好努力吧,有困难给我说,我给太子写信。”

说了一阵,苗合问道:“易教授,上次给你说的事,你意下如何?”

苗合说的事情,乃是把他一个侄女嫁给易水寒。

若是一般的残废,苗合肯定不会正眼看的。

易水寒可不一样。

他是太子亲军一员,和方天定关系非同一般。

苗合作为知县,想联系太子只能走正规渠道,还不一定能够有回应。

易水寒可以随时给方天定写信,且必有回应。

这样的渠道,对于一个底层官员来说,真的是羡慕嫉妒恨。

不过讲道理,就算没有这个原因,嫁给易水寒也不亏。

易水寒是都头退役,残疾津贴一个月五贯钱,只要不染上黄和赌,完全可以活的有滋有味。

想了想,易水寒拱拱手,说道:“便有劳苗相公了。”

见易水寒答应,苗合大喜,道:“好说,好说,以后便是一家人了。”

吕家村忙碌不休,古筑村村民也不能清闲。

黄云挨家挨户走过去,叫道:“乡亲们,都把粮食准备好,等会一起去给县里送去。”

有人问道:“里正,何必送粮,直接折算成银钱缴纳便是。”

黄云回道:“也可以,那都准备好银钱,我搭送铁的船送县里去。”

不得不说,古筑村的人真的是阔了。

在铁矿上做工,男人一天挣三五百文很容易,女人们卖些吃食酒水,一天也能入账一二百文,比在几亩薄地里刨食强太多了。

又有人道:“城里有人租地,要种那劳什子棉花,我们租不租?”

黄云道:“你们还有心思弄那几亩地么?”

众人都笑。

矿上打工挣的那么多,如何有时间耽误在地里。

应天府,临时行宫内。

方腊问道:“今年夏收几何,可有数据?”

冯喜道:“根据估算,至少入库一千五百万石夏粮,钱两千万贯。”

在方天定面前,冯喜是情报头子,在方腊前,他还是那个冯掌柜,身份切换毫无违和处。

方腊沉吟片刻,道:“建国在即,战争未绝,粮食万万不可有缺,看好那帮当官的,不要出问题。”

冯喜躬身道:“陛下放心,绝不会有人敢贪污。”

方腊又道:“嗯,还要保证百姓足用,但有疑虑,立刻请教大郎。”

说这话,方腊没有任何压力。

毕竟,儿子实在太能干了,当老子已经习惯了躺着。

冯喜退下,方腊传见刘韐。

虽然还未正式宣布,刘韐已经被内定为第一任宰相。

刘韐到来,方腊问了建国筹备的进展。

因为夏收紧张,城池宫殿建设耽误了许多。

这没办法,方腊很理解。

方腊又问道:“棉花种植安排的如何?”

刘韐道:“亩产一石以下的田地,大多改种棉花,只是收成如何,尚且未知。”

方腊颌首,道:“棉布之优越,大家都看在眼里,务必抓紧。”

刘韐应下。

棉布的好处,南方尚且不觉得如何,等到了北方冬季,定然有大用。

所以,推广棉花种植,势在必行。

当然,在没看到收获之前,百姓也都疑虑,这很正常,等到秋收,看见了甜头,百姓自然踊跃种棉。

………………

感谢“天津宝德学院”的又一次打赏,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