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177700000031

第31章 微·中国:微博为什么在中国备受青睐?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1.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2.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3.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4.广播式: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5.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微博甫一问世,便备受广大网民欢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微博用户数占全体网民数的比例达到48.7%。另据新浪2012年2月28日发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而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透露,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腾讯微博平台上的注册用户数超过3.1亿,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综合以上不同来源的数据,可以判断我国微博用户的数量约为2.5亿左右。庞大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这一网络社交平台风生水起,成为当前最广泛应用的网络工具之一。

从门户网站发展阶段的获取信息,到搜索引擎革命阶段的整理信息,再到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阶段的分享信息,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作为虚拟社会的属性不断成熟和完善。有业内人士认为,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吸引力超越博客和即时信息,开辟了一个资讯高速流动的时代,140字的篇幅整合了人们琐碎零散的时间,不仅迎合了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下人们阅读习惯,更满足了网民日益上升的表达诉求。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客户端随时随地地分享自己身边有趣的资讯、图片、音频、视频。微博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相互沟通的方式,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备受广大网民青睐。

一、社交网络应用: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

全球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客服务是美国的twitter,中文译名“推特”。“twitter”原意为一种鸟叫声,所以,推特的标志就是小鸟。2006年,一个名为Twitter的网站在埃文·威廉姆斯的策划下正式上线,在美国掀起一股微博风暴。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2年2月, Twitter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微博客属于社会化网络(SNS)的一种,但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交网站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全球最著名的社交网站还是Facebook,其中文译名“脸谱”。脸谱网创立于2004年,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截至2011年7月,Facebook在全球已经拥有了7.5亿注册用户,用户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推特网和脸谱网,两者共同之处就是沟通、交流和分享,不同之处在于社交网站强调的是扩大网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信奉“最多只需要依靠不超过6个人,你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面对面认识交往”的“六度空间理论”,如国内的人人网,网民通过提供工作单位、住址、学校、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老朋友,或者结识自己感兴趣的陌生人;但是微博客更侧重于用户个人的信息发布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交友和社交功能则相对简化了。

根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和路透社2012年3月27日联合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5%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而62%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联系。印尼、阿根廷和俄罗斯的社交网络用户数比例最高。益普索全球公共事务研究经理凯伦·格特弗里德(Keren Gottfried)认为,社交网络普及率的提升表明人们通信方式的改变。她表示:“这是人们之间真正的互联和互动。这不仅是消息收发,还包括在不同社区之间消息的制作,而只有有意义的消息才会引起关注。全球大部分人似乎已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通信。”在这项调查中,益普索通过网络访问了19216名成年人。格特弗里德表示,在被调查的所有国家中,几乎每个国家的社交网络普及率都超过50%。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不管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首先是个社交媒体平台,但又不完全停留在社交媒体阶段。新浪、腾讯不断添加更多的社交网络功能,提高用户黏性。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2012年4月25日在上海发布最新调研报告说,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亿,中国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调查还显示,主导中国社交媒体版图的是中国本土网站。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46分钟在这类网站上,而美国消费者为37分钟,日本消费者仅为7分钟。

社交网站在全球范围内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主要源自其具有博客、QQ、手机短信等社交工具无比比拟的优势。博客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QQ和手机短信更多是点对点或一对多的交流,但微博却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和广阔的空间,使“沉默的多数”找到了自己发挥的舞台,大家可以晒心情、发感慨,针砭时弊,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微博社会于是就成了精彩缤纷的虚拟世界。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网上形容微博是一种“背对脸”的交流,你不需要主动和关注你的人交流,如果表演成功,就会有成千上万个观众(粉丝)。这就是微博特有的共享传播机制。美国《连线》杂志把它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也有人称之为裂变式传播,具体传播路径为:一个是“粉丝路径”。 A 发布信息后,A 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A 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1234(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然后以此类推,实现极速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正是这种传播分享机制的巨大魅力,吸引了无数的网民为之疯狂。

二、特殊社会环境:让微博在中国更加火爆

就像当初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在中国出于意料地受到网民欢迎一样,微博近两三年能够迅速火爆,甚至比“人人网”等社交网站还要火爆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其自媒体的属性,与中国特殊的媒体生态直接相关。从传播内容来看,微博(包括博客、网上论坛、手机短信)所传播的内容,是当前传统媒体所无法完成的。近年来,很多重大新闻事件首先发端于论坛、博客、微博这些网络自媒体,就说明这些媒介主要是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新闻报道以外社会信息的渴求。微博的广泛运用,让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整个媒体新闻产生的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的报道特别是重大事件往往更多是参与者和目击者首先报道。另一方面,新闻人物本身就是社会上有影响的人,他的言论本身就具有传播价值。因为有大量的网民参与,每天可能有几千万条信息出现。微博通过开放、分享的机制,不仅将海量的信息聚合在一起,还成为一个传播、发行各种数字内容的平台,彻底地改变了整个媒体产业链。

除了微博聚合、传播双向机制改变社会信息不对称管制外,微博在中国如此迅猛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普通民众对话语权的争取,这是社会公众公民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进入微博时代后,“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大家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秉笔直书,创造内容,发表内容,大大激发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激情。社会各种诉求和不满情绪得以表达和宣泄,网民通过互联网议政、维权,让政府在行政事务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过去那种“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的高压政策正在走向历史。微博平台逐渐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发展为舆论监督利器。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称,有“微博女王”之称的影视明星姚晨,微博粉丝数量达到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微博不仅是每个公民的传声筒和自我表演的舞台,更是群众声音的“扩音器”和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有效渠道。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助推微博应用无处不在

微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在很多人看来是抓住了国内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机会。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包括NOKIA?S60系统、iPhone(iOS系统)、谷歌Android系统、Wiindows Phone系统)、SWISEN、MSN绑定等多种方式随时更新自己的微博。这两年国内3G应用的推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客观上为微博应用提供了硬件支持,让微博信息得以像雪花一样,漫天飞扬。很多微博用户都有使用智能手机玩微博的习惯,不论何时何地,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再加上手机已经可将拍视频照片、打字合为一体,用户就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手机发送到微博上——从发现信息到发送信息,所有中间环节都由用户一个人完成,也就做到了真正的快速、及时。信息(或者说新闻)的本质要求迅速、互动交流,而微博恰恰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迅速这一要求的媒介工具。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其中有38%来自于移动终端。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可能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最重要趋势,微博跟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是一种随时随地的碎片化时间的绝好应用。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微博在中国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