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章报告文学不断引起社会和中央领导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直接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成为报告文学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是把重点精力放在长篇和中篇上,这当然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长中篇有其特殊作用,它信息量大,容易将整个事件和人物写透、写深刻、写完整。一些报告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认为给报纸写报告文学难,因为它短,而又要求新闻性强;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潜在问题——报章上的报告文学因文字少而稿费收入也少,还有人认为报章上的报告文学影响小。其实这是一个需要纠正的看法。首先我认为,虽然今天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但报章尤其是那些大报的传播面依然很广,时效性也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在报纸上发表报告文学的影响力绝不可低估。比如《人民日报》发一篇报告文学,可能仅仅是一个版面(一万字左右)或半个版面,但它拥有的固定读者群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加上电子版的同步传播,阅读人数会成倍向上翻。主流媒体携带着固定读者群,这一点不像纯文学杂志和文学图书的读者,只局限在文学爱好者层面上。报纸上刊发报告文学的政治及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刊物和图书刊发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这里面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指出:报章报告文学通常写的是当代社会发生的大事件、重大典型人物等,因此容易引起社会和高层的关注,也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这方面胜友、蒋巍、春雷等同志都有体会,他们这几年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报告文学。我自己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创作实践。比如当年北京发生“非典”的时候,上海《文汇报》每星期拿出一个版面发我写的《北京保卫战》,连续八个版,影响之大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年我和一些作家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有关部门甚至是中央领导经常会向我们提出或布置这样的任务,某某人去写一写某某事,在报纸上发表一下。这些事可能是政府的事、党的事,我想也是我们报告文学界的事。为什么不去完成呢?单纯从扩大报告文学的影响上我们都应该去做。
再者,我认为,报章报告文学其实还很有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报告文学母体的特性——鲜明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如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如果没有文学性,就不会引起大的反响,只能被人家认为是“表扬稿”,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了浓烈的文学性的作品才可能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报章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基本上要有很强的新闻性,而这也是报告文学基本的属性之一。现在我们的报告文学恰恰少了太多的新闻性,写几年前、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事都可称为“报告文学”,这让读者和外行人弄不清到底什么是报告文学、什么是纪实文学、什么是纪实作品了。
报章上的报告文学,其实在写作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不仅因为文字少和主题突出等特点需要作者有能力把控结构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在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结合上下苦功。而报章报告文学的文体要求其实与大部头的中长篇报告文学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二、歌颂性报告文学如何写得好看、写得深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一般的大众心理角度看,与社会主流形态相反的事件和人物总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好奇,加上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那种反社会的批判意识,人们更期待看到一些批判性很强的报告文学。平时,我们在接触读者时,他们也经常会对报告文学提出意见,询问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批判性”的作品,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报告文学远不如过去了。客观上讲,今天的报告文学,能影响人们的好作品确实比以前少了许多,但一个基本情况是:其他文学形态的作品也远没有过去影响那么大了,小说难道不是这样吗?诗歌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我看,相比之下,报告文学——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纪实类作品——的读者面和影响力,如果剥离掉影视作品给小说带来的特殊推力外,还真很少有哪种文体可以超过报告文学的。这是比较公平和客观的事实。否定这一点是不客观的,因为它不是事实。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由于当下大多数报告文学作家,尤其像何建明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家都去写歌颂性的主题了,就认为现在的报告文学不行了。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今天许多歌颂性的报告文学确实写得不那么好,确实除了简单的直接的新闻式的“表扬”以外,很少有文学性,让人看了不那么艺术,或者根本没有艺术和文学的含量,这是报告文学的要害问题。
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明白,歌颂性的作品真正要写好、写得让人读后能够感到震撼心灵、记忆长久,其实远比写批判类题材要难得多。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和语言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不管你承认与否,中国主体的强势发展是世界公认的,值得颂扬的正面远大于批判性的负面,那么报告文学创作者所写的歌颂类的作品,显然会比写批判性的作品多,这是一个基本事实。面对报告文学在创作上的这个基本事实,我们只有把歌颂类的作品写好、写得让人读后真正能够享受文学和艺术的那份特殊的精神美感,我们的创作才算是成功和进步了,报告文学的声誉才可能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大家应当对此有一个认真的、清醒的认识,并要引起绝对的重视。
三、对报告文学的发展,要有战略思考和战略安排。
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不仅需要作家个体的埋头苦干、专注创作,更需要一个领域或一个群体的整体合力,并努力营造良性循环和优质培育的大氛围。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所作为,在社会上和文学圈里形成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意识和发展战略安排,这关系到我们整个队伍和行业的前景,因此也必须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我认为当前存在于报告文学领域中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问题,面临青黄不接;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扩大途径工作做得不够。如何让好作品获得更具影响力的效果,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三是批评与理论队伍要加强,眼下没有形成像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那么多的批评家与理论家参与、合力同谋的氛围;四是如何借助社会及有关部门力量,包括中央领导对报告文学的重视,来顺势扩大报告文学的社会地位;五是如何发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地方报告文学学会的作用,使学会真正为团结作家、带动队伍、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六是如何利用和抓好相关阵地,包括报告文学杂志、报告文学图书出版和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的关注与配合运作问题;七是如何积极利用好中国作协及各地作协的资源,为报告文学发展提供方便和条件等。
上述这些问题,有的是需要作协配合,但多数是需要我们与会的骨干们一起动手去做。比如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作家进入作协、鲁院培训,或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鲁院联办,与各团体作协和各地区各行业合作来解决;比如传播问题,除了网络、出版和改编影视作品外,还可以同中央九套纪实节目等探讨合作机制;推出报告文学年度优秀作品,现在年选有点乱,不具备权威性。报告文学年度工作会等相应机制要建立,同时还要注意到报告文学学会如何发挥整个队伍的建设作用等问题。
要做的事还比较多,而且只要认真去思考就有可能做出些成效来。只要我们从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报告文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一定会迎来新的黄金期。
(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12年3月29日,
原标题为:当前报告文学创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