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从小就天资聪明,我虽然办事拖拉,但是总能够在最后关头爆发出一种特殊的力量。我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因为根本没有时间让我做草稿。中学时候的作文都还能得上不错的分数。但是到了大学还有研究生阶段,写论文不是一稿就能确定下来的。我得反复地修改,这个时候,我的完美渴望开始严重地影响我的学业。我花费很多时间做前期的准备,资料搜集和确定论文的框架,我细致地准备每一个步骤,在最后完成第一稿的时候期望:这就是成品了。时间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我的论文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次,导师专门给我发邮件,让我检查论文中的错别字。我自认为我是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但是却连错别字都无法克服。我觉得我很失败。读书越久,这种挫败感就越强烈。后来跟老师反映这个事情,老师很惊讶,我一稿就上交作业。导师告诉我,他们写论文都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有时候甚至是框架的变动。我都无法理解,如果让我把我写好的论文打散了重新建构。
我也因此意识到我的问题,我就是想要在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到能够尽善尽美的地步,所以才会变得小心翼翼,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创新的想法,也因此我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一个能够在科研道路上走太远的学生,我讨厌头脑风暴法产生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我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
后来,我慢慢明白,如果我不把自己要做的论文,在一开始就当作最后的成品,我的压力就不会这么大,我也会找到我自己的创新点。”
这个拖延的学生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正因为一开始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才把自己逼到了一条狭窄的胡同里,这条胡同没有尽头。你似乎被限制在最后结果上了。你不能拓展自己的思路,不能有半点失误,而如果你想有上佳表现,这样似乎是做不到的。做事不能妄图一蹴而就,先要建构大的框架,然后在框架范围内填出必要的内容,最后还要根据整个制作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以及当初的计划中没有预想到,后来突然涉及的各种问题修订整个作品,只有这样,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完美力作。真正完美的作品都不会是一次成型的,达·芬奇画出了流传于世的《蒙娜丽莎》,这还要归功于他当年对千百个鸡蛋的描摹,对人类骨骼结构的研究,对人物肖像的千百次描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做基础,他才有能力做出传世巨作,我们都关注那些名家的传世之作。画家、建筑学家,他们为我们呈现的是美轮美奂的作品,但是你如果细心,去寻找那些他们的草稿,一个惊世之作的出现,可能堆积在如山稿纸的基础之上,那些没有成型的创意,那些多余的想法,那些潦草的笔触,都成为这个最精美作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草稿,就不会有这个鬼斧神工的巨作。
不要忽视那些草稿的力量,正是它们引发了你创造的灵感,正是它们改善了你尚不缜密的设计,正是它们让你的作品充满了个人的才华和灵性。你现在做的首先是这些半成品,你需要把你的思路,创意都灌输进去,然后再慢慢修订。
这只是第一稿,你还有机会、有能力做出修改,你可以根据自己在做事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想到的新主意不断做出修正,或许与你开始的想法有所不同,不过,经过仔细雕琢的作品更能展现你的风采。
成功或者失败我做主
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人为界定的,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成功的含义也就不一样。拖延者的心中成败也自有一番定论。
夸大性思维
在拖延者的眼中,成功和失败的后果都比我们眼中的要放大了很多倍。成功带给他们的享受和幸福感是极大的,失败带给他们的挫败和沮丧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如果你认为这次作业完成,就是一次作业,这个文件没有做好,就是一个文件,那么你是不能理解拖延者的失败的。在拖延者的眼中,如果这次作业没有写好,我的成绩就会受到影响,那么我就是一个不认真对待学习的人,我就可能考不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没有办法改变我的命运,我的一生也许就这么完了。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失败就意味着灾难。
成功对他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次作业我如果能够按时完成,那么就能证明我的聪明才智,我就能顺风顺水地完成学业,进入名牌大学,然后我也会谋到一份好工作,这样,我的一生都会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一次作业的质量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这就是拖延者的夸大性思维,把结果想得过于严重。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认为那是影响自己一生幸福的事情。而承担这些后果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拖延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也为了避免结果来得太快。
我们有时候做事的时候是不太想结果的,成功或者失败对我们来说远远没有做事的过程重要,但是拖延者们更重视结果,他们希望自己能获得美好的结果,如果不能,那么过程只能是徒劳。这样的事情他们甚至不会去做,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结果的事情也意味着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情就不会触碰。夸大的价值观念又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这又加剧了拖延的程度。
正确归因
成功或者失败,有时候源自于内在原因,有时候来自外界的影响。我们需要正确的对事情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归因。拖延者之所以害怕结果的到来,畏惧失败,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结于自己的无能。
我们能够在做事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要注意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和任务本身的难度。如果一旦出现失误或者任何差池都要归咎于自己。每天就会生活在诚惶诚恐中。你无法安然面对结果,只要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你的能力欠缺,又由于拖延的人习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这样更加加剧了你面对失败的恐惧。
学会正确的归因会让我们更坦然地接受任何结果。在失败面前更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哪些是由于自己的态度、能力方面的欠缺造成的。如果一味地归咎于外部因素,那么我们就会丧失努力地主动权,如果一味地归结为自己的原因,也会造成心理负担加重,总之,要根据客观情况具体分析造成如此结果的具体原因。
保持成长心态
成长心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眼前的事物,不要被某些固化的印象所羁绊。如果能够保持成长心态,你就会慢慢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拖延者的身份,也会从这个身份中认识到我们拖延心理的意义,渐渐克服这种非正常的心理获益,我们就能慢慢建立起对拖延的自我控制。
拖延的人中很多都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大多是自命不凡的,还有对平庸的鄙视。他们认为自己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他们自幼被冠以聪明伶俐的头衔,也确实为了这个聪明的头衔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你有没有这样的印象:
在小学里,很多小孩子都不在学校写作业,他们总是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而回家之后就拼命熬夜学习,给同学们的印象就是这个同学很聪明,几乎不费任何力气就能把所有的课程学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能够获得好成绩不是单纯凭借自己超人一般的睿智大脑,也靠了课下的努力,只是那些努力他永远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着聪明的头衔。他喜欢别人夸赞他“天资聪颖”“天赋异禀”,总之只要是天生聪明的词用在他的头上就对了。如果你不小心夸赞他学习勤奋了,简直等于侮辱他的人格。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完美的,聪明的,他不允许任何可能出现的失败。这就是一种固定的心态。不允许失败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在做选择的时候,他会主动地把那些可能出现失败风险的任务统统抛弃掉。拖延显然是一个他惯用的手法。如果我都不能去参加数学竞赛,我怎么可能因为不得奖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呢?那我一直拖延下去,不准备比赛,最后只能说明我没去成,如果我去的话,肯定也能抱得大奖归来。
他不想获得成长,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给大家看这个固有的形象:“我很优秀,我很聪明。”拖延是一种自残式的保护手段,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如果我们想要打破这个思维怪圈,就要跳出来,用成长的心态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