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世界常识(套装共九册)
11811500000020

第20章 崛起中的金砖国家——经济篇

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矿物、森林、土地等资源,这为俄罗斯经济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俄罗斯成为全球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位列“金砖五国”成员之一。随着2012年入世谈判的结束,俄罗斯市场有望加速与全球经济的接轨,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将迎来新的积极变化……

1.二战后,苏联制定了怎样的经济发展策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洗劫了近2000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区,破坏了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多公里铁路、近2000个国营农场、近3000个农业机械站和近10万个集体农庄。苏联在物质方面的损失,按战前价格计算,近7000亿卢布。

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重建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大大超过这个水平。计划强调优先恢复和发展重工业、铁路运输业,规定工业生产应超过战前水平的48%,谷物产量应超过战前水乎的27%,技术作物超过25%,国民收入增长30%。

战后最初几年里,各种组织、机关和私人非法侵占集体农庄土地,盗窃集体农庄财产等现象十分严重,农庄机构臃肿,行政开支过多,劳动报酬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46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和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办法》的决定,指出了集体农庄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克服违法现象的办法。决定在全国农村重新丈量土地,收回被侵占的土地财产,归还给集体农庄。到1950年,收回违章占用的土地730万公顷。

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又通过了《战后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是提高谷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此外,为了加强劳动管理,还规定了庄员最低劳动日。这些措施对整顿集体农庄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50年,播种总面积达到战前水平的97%,农业总产量达到1940年水平的99%。

从1947年起,苏联开始在乌兰克地区农村中广泛推行包产到组的措施,这种做法虽然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违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的传统观念,因而很快遭到批判。之后,苏联进一步采取了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措施。1950年,在全国开展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将小集体农庄合并为大集体农庄,经过合并,集体农庄由1950年1月的25万多个,变为1952年9月的近10万个。

2.俄罗斯的轻工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中、苏曾经都偏重于重工业,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以轻工为主),而转轨后的俄罗斯却越来越沦为靠买资源过日子的国家。中国抓住了第三波产业转移的机遇,而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呢?

在苏联解体、政治突击转型的情况下,俄罗斯在经济上开始实施“休克疗法”,政府面对经济运行的失控,根本不存在任何有效产业发展的引导。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经济都是衰退的,重工业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失去保护后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大劫难,包括军工业的产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轻工业本来就薄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廉价的轻工产品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倒爷”,专指对俄罗斯倒卖轻工商品而暴富的人。

在俄罗斯市场上,违法轻工产品和非法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涌现,使市场竞争处于不平等状态。国家预算每年因此流失3000亿卢布(不缴纳增值税和进口关税)。俄罗斯生产商为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冒险与走私产品及假冒产品抗争,被迫降低商品价格,导致利润减少,从而影响了纳税,并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

轻工原料基地是影响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目前,俄罗斯纺织行业严重依赖进口原料,棉花生产100%进口,化纤和纱线本国提供比例还不到46%,大部分聚酯纤维类产品也依靠进口。此外,热塑材料、聚氨酯、天然蚕丝等原料也严重缺乏,甚至生产不出精细的羊毛。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给俄罗斯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最近20年,世界轻工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工业生产中心从美国、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国都建立了很多大型纺织公司和数千个具有现代化机器设备并能产出数百种布料的小型公司,这些公司生产着国际市场上大部分的轻工产品。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俄罗斯的轻工业企业甚至连设备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就别提产品竞争力了,这就决定了轻工业不可能成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

3.俄罗斯算不算农业强国?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千米,南北最宽4000千米,面积1707.5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辽阔的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为它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

据统计,目前俄罗斯农业用地面积为2.2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34亿公顷,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有以下几个:

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地区。该区是甜菜和亚麻的主要产区,粮食种植以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为主。畜牧业以乳、肉兼用的养牛业为主。

南西伯利亚地区。该区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是俄罗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该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这里气候条件湿润温暖,是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

西北部地区。该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

西部地区。该区土壤以肥力较高的黑钙土为主,是俄罗斯主要的甜菜、谷物及乳、肉用畜牧业生产基地。

从总体来看,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部分出口。而且,其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小麦、葵花子、马铃薯的产量居世界前五位。但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人均消费量来讲,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俄罗斯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并非农业强国。

4.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是哪家?

1995年9月2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国有的开放式股份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成立之初的几年,俄罗斯石油公司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公司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条件。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公司对所属企业的资产失去控制,几度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到1998年末,俄罗斯石油公司新领导集体走马上任,提出了改变现状、恢复失去的市场份额和使公司步入持续发展轨道的任务。

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境内有40多家子公司。它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地区原则,并将远东、西伯利亚、俄欧洲部分的西北和南部视为战略发展区。它从长远利益出发,在每个地区都执行以下经营思路:建立从石油开采到销售的生产链条;落实大项目,最大限度地融入地区经济,将地区主要企业吸引到公司业务中;积极参与地区社会和文化生活建设,同地区行政机关保持合作。

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俄罗斯唯一一家国有的石油公司,在俄罗斯乃至世界能源市场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2年10月22日,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已经与英国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私人财团AAR达成协议,从他们手中各购买所持俄罗斯第3大油企秋明-英国石油公司50%的股权,收购总额约为550亿美元。收购完成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将超过美国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企业。

5.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公司是哪家?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全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司,是一家集生产、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公司。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前身是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康采恩。1992年11月5日,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下令将它改组为股份公司。

1993年2月17日,俄罗斯部长会议专门通过决议,将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康采恩改组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1997年,公司根据俄罗斯总统令进行机构改革,新成立了布尔格天然气和跨地区天然气等几家分公司。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于1998年举行股东大会,改名为俄罗斯天然气开放式股份公司,其旗下企业拥有1.1万多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由国内公司发展成为国际公司,资产增长十几倍,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股份公司,股东超过50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在俄罗斯经济中地位显赫,俄大众新闻媒体称其为俄罗斯经济的尖兵,它生产着俄罗斯8%的工业产值,保证了25%的国家预算,控制着俄罗斯65%的天然气储量和世界20%的天然气储量。它所掌握的天然气探明储量有26万亿立方米,掌握着29.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开采许可证,开采的天然气占世界天然气开采量的1/5,占俄罗斯全部开采量的90%。公司的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15.5万千米,为世界之最。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自建成之日起,就积极开展同国外伙伴的合作。在1993年至1994年,同法国、芬兰、意大利和波兰的公司签订了天然气供应协议。1996年10月,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在美国和欧洲证券市场成功上市。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还积极参与印度、伊朗和马来西亚的天然气开发。

6.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俄罗斯的军工产业既是一个令俄罗斯人自豪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期待的行业。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是一个集军事技术、装备和弹药设计及生产于一体的强大工业系统,俄罗斯人习惯称其为“军工综合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70%以上的军工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它们集中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管理、设计和技术制造人才及团队,规模非常庞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军工综合体约有1800家企业、450万人,几乎占俄工业就业人数的1/4,其中80万属于科技人才。到2012年底,俄军工企业总共有1353家,200多万人在该行业就业。

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私有化浪潮中,虽然军工企业没有像石油、冶金、煤炭开采等行业那样被迅速私有化,但约57%的国防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股份制,其中28.2%的企业实现了国家零持股。私有化触及的主要是生产型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它们最先被私有化,而所有科研组织基本没有参与私有化改造。

进入21世纪后,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军工企业逐渐得到恢复。近10年来,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改革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坚定推行所有制改革

原先单一制国有制的状况使军工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对其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势在必行。

按行业领域集约化

现代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对各类军工企业的生产优势进行合理整合,强化管理,才能使其释放出更大的优势。俄罗斯将原来各自为营的大中型军工企业整合成各类超大规模的“军工企业航母”,以提高俄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将国防产品出口集中管理

国防产品有别于一般民用商品,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因而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如果军工企业各自出口,很可能给国家安全造成隐患,使国家在国际上陷入被动境地。俄罗斯建立统一的国防出口公司,就是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保持军工企业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俄罗斯政府决定继续加大对军工领域的投入,以保持其在国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满足军队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提高俄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开发”是怎么回事?

俄国的欧洲部分,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而且有白海、波罗的海和黑海作出海口,而它的边疆,即拥有120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西伯利亚,却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荒地,生活在那里的约100万土著人尚处于部族状态。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完成于1582至1689年,并从1648年起开始向那里殖民,但在其早期开发阶段,移民仅四五十万,而且主要是被放逐的罪犯。

1861年废除农奴制,1900年取消流放制,特别是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战败,使俄国感到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在其战略上的重要性,自此,俄国才开始逐步加快对西伯利亚的开发,开发的举措之一就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此后,1906至1910年间,前往那里的移民平均每年猛增至44万。

1917年十月革命后,国家百废待举,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苏联政府决定实行工业东移政策:一面将一些工业从欧洲迁往东部,如卫国战争期间迁入亚洲部分的工厂达450个;一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西伯利亚的开发。

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既有别于沙俄时代,又有别于美国模式,它以重点工程项目,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基地、安加拉—叶尼塞河水利资源、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化学合成生产基地以及贝阿铁路建设为中心进行组织和大规模投资,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知识和劳动力,每隔5年或10年都要上一个新台阶。此间的开发规模不亚于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

至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的钢材已占全国的1/4,生铁已占1/3,煤炭已占一半。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伯利亚不仅成为苏联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成为各种高科技研究和产业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新西伯利亚就是其中之一。

开发西伯利亚,是从帝俄时代到现在的俄罗斯一直坚持的国策,但是效果一直不理想。首先是资金短缺问题,俄罗斯东部地区的100多个大型项目,在2015年前,需要约2300亿美元的投入;其次是人口锐减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远东在前苏联解体时约有800万人,目前只有650万左右;再次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问题,仅此一项,俄罗斯政府可能就需要投资800~1000亿美元。可见,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开发”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8.俄罗斯入世的过程为何艰难而漫长?

俄罗斯入世的过程艰难而漫长,从1993年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算起,前后历时18年。

1993年,俄罗斯向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递交申请。

1995年,开始正式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最初是在多边范围内谈判俄罗斯贸易政策与世贸规则接轨的问题。

1998年,俄罗斯开始就商品准入和农业扶持水平问题进行双边谈判。

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收到俄罗斯提供的关于服务市场准入的清单。

从2000年起,俄罗斯与世贸成员的谈判开始全方位举行,谈判主要围绕四个方向进行:总关税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国家对农业的补贴问题;服务市场准入问题;体制问题,即国家有关贸易立法与世贸规则接轨的问题。

2004年,俄罗斯与欧盟就入世谈判签署了基础性文件。但是,此后俄罗斯的入世谈判,尤其是与美国的谈判异常艰难。

2012年,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56个成员国。至此,俄罗斯历经18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的大家庭。

18年的入世历程,不仅印证了俄罗斯入世谈判的艰辛,也折射出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道路。当然,这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要求与俄罗斯进行双边谈判的世界贸易成员数量多,利益千差万别,导致谈判进展十分缓慢。俄经济发展部的数据显示,在世贸组织150多个成员中,有57个成员与俄就货物贸易进行了双边谈判,另有30个成员与俄就服务贸易进行了双边谈判,远多于其他国家。围绕农业补贴、金融和保险市场开放等敏感问题,俄与谈判对象的分歧一直难以消弭。

其次,俄罗斯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比较简单,在入世谈判中,俄在任何产品上的让步都会对国内有关行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是俄入世谈判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政治因素作祟,特别是格鲁吉亚因素延缓了俄入世的进程。俄格关系一直不佳,2008年俄格冲突后更是断绝了外交关系。另外,俄罗斯与欧美关系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俄入世的掣肘。

最后,俄白哈关税同盟近年来加快建设并已正式运转,三国曾打算集体入世,不过世贸组织没有捆绑入世的先例。俄罗斯就如何协调世贸组织和俄白哈关税同盟关系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进行谈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俄入世的进程。

除了上述原因,围绕入世的利弊,俄罗斯国内也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也对入世进程产生了影响。此外,各党派的意见也存在分歧。

9.俄罗斯为何能成为“金砖五国”之一?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了系列会谈,并建立了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在“金砖五国”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不论中国还是印度的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俄罗斯的能源,仅凭这一点,俄罗斯就能在“金砖五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俄罗斯一方面表现出对其他金砖国家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是金砖国家为荣。这与金砖国家的特殊性,以及俄罗斯对金砖国家的整体定位有关。

总体而言,俄罗斯方面主流的认识是:金砖国家不是“南南合作”;金砖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种种分歧,但依然有稳固的合作基础。

金砖国家的身份还给俄罗斯提出了另外一个定位问题:俄罗斯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叶利钦把俄罗斯带入了西方八国俱乐部,可以说是他与西方关系中的主要功绩之一。俄罗斯也认为自己是“欧洲”、“发达”国家,特别是2007年以来直到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甚至提出了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口号。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中,俄罗斯虽然遭受重创,但是在一些俄罗斯著名的经济专家和学者以及俄罗斯领导人看来,俄罗斯仍然是与其他金砖国家不同的“向国民负责的”,“西方式的福利、民主和发达国家”。

俄罗斯是“多极世界”口号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它所构想的多极世界,是由主要大国主导的、其中有俄罗斯位置和发言权的世界秩序。但是显然,与美国、欧盟相比,俄罗斯的实力远远落后,特别是美欧的战略压力和态势,使得俄罗斯感到自己的声音和利益并不被重视;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中国和印度的实力也超越了俄罗斯,对此俄罗斯也有所不安。因此,如何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极,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俄罗斯面临的棘手问题,更是对俄罗斯外交智慧的考验。

10.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什么组织?

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6个前苏联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而计划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需要说明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并不是整个欧亚大陆的联盟,欧亚是指“欧亚地区”,也就是独联体地区。

2011年10月,该计划由俄罗斯时任总理普京以欧盟为基础提出,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作为一个概念,首次是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4年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提出的。

2012年1月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签署协议,建立了欧亚经济委员会,作为负责协调欧亚一体化进程的超国家机构。

欧亚经济委员会是仿照欧盟委员会建立的,总部设在莫斯科。该委员会由理事会和联席会议组成,理事会由俄、白、哈三国副总理组成,主席由三人按成员国国名俄文首字母顺序轮流担任。理事会有权取消或研究联席会议的任何决议。委员会的基础工作人员按照各国人口比例组成:84%是俄罗斯人,10%是哈萨克斯坦人,6%是白俄罗斯人。

2014年5月29日,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理事会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根据条约,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到2025年将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

11.俄罗斯为什么不怕西方的经济制裁?

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经过投票宣布独立,并且加入俄罗斯联邦。对此,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宣布不承认,并且对俄罗斯实行一系列严厉的经济制裁。然而,对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普京和俄罗斯联邦不仅不害怕,反而嘲笑他们是一群混蛋。这是为什么呢?

对一个国家实施经济制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措施:对它的国外资产实施管制;限制它的金融市场行为;中止和它的贸易、经济等合作协议。从逻辑上来看,经济制裁的目的是使被制裁国经济恶化,社会矛盾激化,从而使当政者受到压力。然而,欧盟、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反而使“坏事”变成了“好事”。

首先,俄罗斯法律规定:公务员及其家属必须公示财产,不得拥有外国银行账户,不得在国外购置资产。美欧冻结没有海外资产的俄罗斯官员的资产,这就如同是让太监计划生育,毫无意义和价值。

其次,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资源异常丰富,各种矿产资源均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石油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的1/5,铁矿储量占世界的50%。气候跨寒带、温带、亚热带三大气候带,并且拥有广阔的平原、丰富的降雨量和数以万计的河流湖泊,这些都给俄罗斯民族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和基础金属产品,根本不需要太重视和邻国的关系,因为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产品卖给其他国家。

因此,西方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不仅不会对俄罗斯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自身的经济。尽管乌克兰东部已经达成了停火协议,但美国和欧盟宣布仍将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这反映出西方国家对停火协议的履行持怀疑态度。

总体上讲,西方与俄罗斯围绕乌东部危机的制裁战不会停止,而俄罗斯和西方都会成为制裁的受害者。

12.俄罗斯靠什么握住欧洲能源命脉?

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警告称将孤立俄罗斯,但俄罗斯并未从乌克兰境内撤军。那么,俄罗斯为何会如此淡定呢?关键原因就在于,乌克兰和欧洲的能源经济命脉——天然气供应的主动权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当前,俄罗斯已经举起了能源大棒,直接向乌克兰新政权施压。俄罗斯天然气寡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警告称: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不排除将中断对乌克兰和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乌克兰近6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很明显,一旦俄罗斯断供乌克兰天然气,这个濒临崩盘的国家的财政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同时,断供威胁也将使欧洲能源市场遭受重创。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消费了俄罗斯88%的原油、70%的天然气,而俄罗斯需要出口天然气以换取国际能源贸易收入。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输送管线主要取道乌克兰,乌克兰境内铺设的石油管道承担了俄罗斯向欧盟油气出口量的50%以上,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威胁该地区的能源安全。这也是德国、英国和波兰为何要阻止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重要原因。

以天然气威胁其他国家,俄罗斯这样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2006年开始,俄罗斯已经两次断供天然气以施压乌克兰和国际社会。

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是,在没有实质证据表明俄罗斯在停止乌克兰冲突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时,欧盟将对其进行新一轮制裁。然而,谁也不知道欧盟在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面前,其勇气和坚持还能剩下多少。

13.中俄经济合作的实际情况如何?

经过中俄双方十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双方进一步确立了新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经双方立法机构的正式批准,两国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有法律保证的、长期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时期。

苏联解体后,中俄经贸合作经历了很大的曲折。由于俄国内经济实行激进改革,物价急速放开,使国内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外贸体制自由化,但相应的管理机制却未能及时建立,造成俄国内市场混乱。为解决国内商品匮乏的问题,俄一度曾采取零关税政策,以鼓励外国商品进入俄市场。当时,中国各类消费品大量进入俄市场,使中俄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76.8亿美元。但这种增长并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缺乏后劲。又由于中国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把关,当时出口的中国产品价格虽然比较便宜,但是质量却不高,不久,俄消费者就失去了购买中国商品的兴趣。同时,由于俄经济形势持续不佳,企业缺乏资金,居民购买力低下,客观上也抑制了俄的进口,致使双边贸易总额急剧下降,1994年双边贸易额下降到50.7亿美元,降幅高达34%。此后,虽有所回升,但始终在50至70亿美元之间徘徊。直到1999年以后,双边贸易额才开始止跌趋升。

从2000年开始,中俄双边贸易终于走出了多年来的徘徊局面,达到80亿美元。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继续增长,并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6.7亿美元。200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57.6亿美元,2004年更进一步突破了200亿美元的大关,创造了历史的新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俄经济已经开始摆脱危机,进入一个新的恢复增长期,市场需求活跃,支付能力普遍增强;二是为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俄多次主动减税,2001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至10.5%至11.5%;三是两国贸易逐步走向规范,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开始有了较大增长,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四是双方在促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中俄经济合作虽然前景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不利因素。今后,双方需要正确对待,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牢牢把握大好机遇,尽快理顺双边贸易中存在的无序状态,下决心加以清理、整顿,使中俄经济合作朝着符合两国经济发展和两国人民利益的方向蓬勃发展。

14.什么是俄罗斯“寡头”?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迅速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和财产关系的转变,其中财产关系的转变是通过迅速私有化完成的。一些大鳄寡头迅速积攒起亿万身家,由政治原因主导的私有化使少数金融寡头在俄罗斯政商两界呼风唤雨。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俄罗斯寡头集团势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1996年3月的一天,叶利钦秘密召见7名金融寡头,双方经过商谈,达成了一项钱权交易:银行家用金元确保叶利钦坐稳总统宝座,叶利钦则承诺事成后维护其经济利益。

在叶利钦的就职仪式上,“七寡头”一字排开,留下了一个经典的历史画面。他们的集体亮相,宣告俄罗斯的“寡头时代”走向了巅峰。这7名金融寡头分别是: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梅纳捷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

这7个人都是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精英”,他们的年龄在40~50岁之间,有的得过国家奖金,有的还是科学院通讯院士。这些人加上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动力、冶金业和金融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舆论。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翻云覆雨,还挖空心思地进行政治投机。俄罗斯前任副总理叶戈尔·盖达尔曾说:“在最厉害的时候,俄罗斯政府被7~10个商人左右,他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撤换总理。”

叶利钦离开政坛后,风光一时的寡头们大部分都倒了霉。不过,俄罗斯的寡头势力并没有因为几个人的倒下而被削弱,老寡头被整下去,新寡头又冒出来。

俄罗斯人对寡头深恶痛绝,因此,普京总统上台伊始,就定下一条规则,即不剥夺寡头已有的财产,但寡头必须合法经营,不得干政。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