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川菜杂谈
1182300000063

第63章 曾国华大师

曾国华,金堂人,1914年生。12岁时,由农村来到成都,入荣乐园,拜名厨蓝光镒为师。他从挖炉勾灶、烧火洗碗、理菜打杂等学起,经历了旧时一个学徒三年期的全过程。他勤快灵活,经名师指点,耳提面命之下,他能很快地心领神会,于是深得蓝光镒喜爱。曾国华作为当时荣乐园培养学徒中的“尖子”,不到30岁便已在成都市厨坛中崭露头角了。

解放前,他还曾在成都第一流的餐馆朵颐、竟成园、蜀风等主过厨,带有创造性的名菜有:凉粉鲫鱼、芙蓉肉糕、鸡皮冬笋鸽蛋汤、酱烧冬笋、家常海参、大蒜鲢鱼等。记得当时东城商业区的一批老饕在邀约下馆子时,都不说去吃荣乐园,而是说:“走,去吃曾国华!”西城长春社的一批酒客也不说去吃蜀风,而是说:“去吃曾国华。”当时不论他去到哪一家餐厅,他的名字便会很快成了那家餐厅的代名词,仅此,我们对曾大师烹饪艺术之魅力便可想而知了。

那时成都的厨师下厨时一般不大讲究衣着,可是曾国华以其较为高大的身躯,穿一件雪白纺绸短袖衬衫,操瓢于红锅上,挥洒自如,做出他的拿手名菜。仅就他这幅烹饪舞台的艺术形象看去,也算得是出色的一表人才,况他那美味佳肴,不知使得芙蓉城几多饕翁着迷,几多酒客醉倒,周企何爱说:“谁是多宝道人?我看曾国华是道人多宝”。

解放后他以精湛娴熟的技艺在川菜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如他的代表作“家常海参”在原有下料之外,加了泡青菜,既保持了香辣鲜美的特点,又使这样菜的家常风味更加浓郁。李劼人先生生前很称赞他这样菜,这样菜也正合他在《家常菜》一文中所主张的论点,他说泡菜入席,大有用处,如在“清汤鱿鱼”中加上泡菜,就另外生出一种鲜味,家常泡菜可独立门户,也可步子迈得大些,曾国华在这方面很有几手。荣乐园的传统名菜“炮茼蒿”、“狗地芽拌鸡丝”、“玉笋素烩”、“干贝玉笋”、“豆渣猪头”等,在曾国华手下做出来,分外生香,分外出味。老记者吴衍庆说:“猪头火功到筷子夹不起,只能用调羹舀,入口即化,浓而不腻”,至于以“玉笋”做的菜,早已被南京大学教授、著名美食家吴白匋先生誉为“蜀中烹人之智慧”了。

他精于川菜全面技艺,荣乐园二师傅蓝光荣说他是“全手匠人”,不特此也,他擅长炉子功,如红烧熊掌、干烧鹿筋、干烧鱿鱼、一品海参、烧龙凤配、烧酥方等品位很高的传统川菜和川味正宗特色。“膏药是一张,看各人熬炼”,烹饪艺术的突出点就在于有创造性的劳动。比如他的“清汤燕窝”别生异彩者,就在于一个“汤”字。燕窝本身无味,好汤则使之活脱出味。他说:“用料、用火、用味、用汤缺一不可,用汤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汤是厨师的本钱,占很重要的地位,如开水白菜、鸡豆花、奶汤素烩等。干烧鱼翅便是先用好汤煨软和入味的,海参发软后,也还要用清汤煨几道;熊掌有股膻味,用黄酒浸润,最后还是要用红汤烧煨,才出得来鲜味。”他认定:汤是技术,是根本,要善于用汤,真正上好档次的川菜离不了汤。“唱戏的腔、厨师的汤”,信哉斯言。他这一些说法,客观上是把那些只认为川菜是麻辣烫的片面的看法区别开来,还原到“川味正宗”的路子上去。川菜中的“汤席”虽不多见,但一桌全以汤做的“汤席”,经名厨烹调,那才是无上妙品,如“清汤鸽蛋燕菜”、“清汤鱼翅”、“清汤竹荪肝膏汤”、“蝴蝶海参”、“鸡皮冬笋鲍鱼汤”等等,只有去请教曾国华这位特级高手了。他的竹荪鸽蛋汤,在国外就被誉为“汤中之魁”。这样菜本不是下黄酒的菜,但那些喝“甲戌”、“秋”字的黄酒饮客,仍不放过,品汤时的呷呷之声,可知口齿生香到何等地步了。

他多次为中央首长生活服务,并参与过各种高级筵席的制作。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在汉口会议召开期间,他被选派前往为毛主席及与会中央领导掌厨。事前,曾国华就专门去摸清了毛主席的口味习惯,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肴,对其他首长的饮食嗜好也事先做了一些了解。曾国华至今还没忘记杨尚昆爱吃四川豆花(但必须要窖水,以取其原汤原味),朱总司令喜欢吃魔芋烧鸭等等。了解情况之后,曾国华开始布局:毛主席最喜欢吃的是猪蹄(他便用原汤清炖猪蹄出之)、腊肉四大片、鱼脑豆腐、狗肉(炖炒煨轮换做出)、鱼香紫菜、牛尾。毛主席一般每天中午一杯茅台酒,有时只吃半杯。曾国华回忆说:“会议第三天就把我调到甲灶去了,毛主席经常要宴请各国贵宾元首,我做的芙蓉鸡片、炒肚头、麻辣野鸡、粉蒸肉等毛主席最爱吃。还有宫保鸡丁、芹黄鸡丝、鱼脑豆腐。”“鱼脑豆腐”所用原料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中的特殊鱼(他用手比划约有一二尺长),把数条鱼的鱼脑取出后,连同豆腐块出味后上席,菜中有辣味菜,毛主席也吃辣味。元帅中凡四川籍的都喜欢吃辣味,回锅肉、蒸菜。曾国华身体好,在40天会议中他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他是农村来的学徒出身,他的文化水平不怎高,但他却有一种对党的朴素情感,这是十分可贵的情感,一直贯穿他的工作。

1980年他被四川省饮食服务公司任命为纽约荣乐园餐厅副厨师长,带领十名厨师出国,临行前四川省领导同志对他们说:“你们第一炮一定要打响!”曾国华回答:“保证打响第一炮。”入国问境,先了解情况,不打没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根据外国人的饮食习惯、胃口,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多味别、轻油少汁、咸淡适中的烹饪方法做菜,推出“成都脆皮鱼”、“鱼香八块鸡”、“神仙全鸭”、“麻婆豆腐”、“鸡豆花”、“家常海参”、“香酥排骨”等,一炮打响,每天营业收入10000美元以上,且节节上升。

“适口者珍”、“糖醋脆皮鱼”这样菜本是成都枕江楼的名菜,可是到了纽约,他们的做法就更加细致,不仅酸甜适度,还在每条鱼的两边用刀划成花纹,深浅一致,整齐划一。下锅后又稳拿火候,使色泽金黄,造型美观,再配上葱白、葱叶、泡海椒丝,青、白、红相间,一股股特有鱼香味散发出来,勾人食欲,每天这样精工细作的鱼,要卖出四五十份,供不应求。由“糖醋脆皮鱼”引出川菜中“吃鱼不见鱼”鱼香味的一系列菜肴同步升高,促使生意兴隆。如“鱼香茄子”,在纽约的报纸上被评为“无可比拟的美味!”赞赏神仙鸭子“为汤淡如水,味美似醇”。小吃钟水饺为“丝绸般的小水饺”,春卷为“娇小脆酥”,“核桃泥”为“令人心醉的核桃泥”。也只有那些外国“老记”在吃舒服了之后才能产生这样的形容词来。

由美国一家公司发起,请五个国家的名厨做羊肉烹饪比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曾国华胸有成竹地步上“品仙台”,以葱花、泡海椒、姜、蒜等作料炒羊肉丝,味别多、色香够,又鲜又嫩。使得参加评比的专家、记者们食指大动。电视台特写了直播现场,纽约报纸称赞“川味正宗”名不虚传,同时还报道了那家公司除发给曾国华10000美元奖金外,特别请他同刘建成在中国的五星红旗下留影。

一次中国大使馆在荣乐园请基辛格,当基辛格吃到“脆皮鱼”,见分菜的招待员正要将盘子端走时,基辛格忙说:“请别端走,全部留下吧。”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去荣乐园进餐,曾国华做过“熊猫戏竹”、“松鹤拼盘”、“莲花素烩”等,吃后十分满意,特请曾国华与他合影,著名作家韩素音也是纽约荣乐园的常客,她每次都对曾国华烹饪艺术高度评价。曾回国后,她每次来成都还专程拜访,一种乡音、乡味维系千万里之外的乡情。只有请詹王菩萨出来才说得清楚了。

旅居美国三十多年的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伍承祖说:“厨师是文化大使,是宰相之才,通过他们把中国正宗川菜烹调技术介绍给美国,同时也通过烹调介绍中国古老优秀文化。”责任是重大的!曾国华从出国那天起,就严格要求自己,他同刘建成到纽约那年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可他工作上仍然是一丝不苟,经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以身作则,一个严字当头。为了适应在国外一律不准在厨房吸烟的惯例,他出国就立即戒烟,一直坚持下来,直到今天。

曾国华、刘建成所带的十个人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他们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纽约报纸称他们为“十位大厨”,“个个都是明星”。《纽约时报》食品评论家米·谢拉顿说:“我们在荣乐园吃的菜,从质量到花色品种,都是我们在纽约吃过的中国菜中最好的菜。”《华盛顿邮报》记者写道:“现在美国人不出大门就可以尝到四川菜了。”当地报刊杂志还多次刊登出特级厨师曾国华、刘建成下厨时的大幅彩照,并配以熊猫抱着四川名酒的插图,掀起了一股“川菜热”,曾国华说:“西菜讲究营养,品种较少,味也单调,我们川菜不仅营养丰富,品种多,味道多,好吃,而且很多国家的首脑人物都来吃过,回去一宣传,怎么会不出现川菜热?”他们不仅打响了川菜跨出国门的第一炮,而且像连珠炮一样不断打响,为祖国饮食文化争得荣誉。如烹制“荣乐海参”这道菜,市上有早就发制好的现成货,买回来就做菜方便省事,但他们看见海参发得太胀,影响川菜风格,便不嫌麻烦地买回来自己动手发制,这样既保证质量,又有特色,取名“荣乐海参”名实相副,为纽约其他川菜馆不能代替。又如小吃“春卷”,每天供应量大,他们加班加点也一直坚持下去。再以调味来说:国外中餐馆一般都在开门前就调好一天用的几种味汁作料,炒菜时舀一瓢烹上就是了,这等于做“大伙庄稼”,图省事是要影响质量的。他说:“我们炒菜的味汁,都是一份一份的现炒现兑,即使一天供应几十份糖醋脆皮鱼和鱼香八块鸡,也不追求来得快当。”

在纽约荣乐园餐厅3年,回国稍事休息后曾国华又匆匆去广东佛山市讲课,随后在1983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烹饪名师技术表演会上,又荣获优秀厨师的称号。

1986年4月29日,成都市川剧院部分演员、剧作家联合设宴招待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及上海昆剧团著名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筱艇亲自出马恭请曾国华大师为俞振飞大师做了几道拿手好菜。他以泡海椒鱼香味的“锅巴肉片”、“鸡皮清汤”、“奶汤素烩”把俞大师征服于杯盘碗盏中。1990年8月,他同刘建成去天津开全国烹协理事会,乘去京8次特快,笔者恰巧赴京办事,与他们俩同车,一路上两位大师很是受餐车间厨师的欢迎,而两位大师则对厨师们问及烹饪事,有问必答。笔者至今记得当时曾国华在车上传业解惑的情景。如他回答说“酱烧冬笋”人人都会做,但要做得与众不同,吃起嫩气生鲜,诀窍就在冬笋选材上,专门要挑选“老鹰嘴”那种嫩尖子小包包,要精选脚货。当曾大师抵达北京,刚住进四川办事处,就立刻被闻讯而来的“川办”餐厅厨师们给围住,这些人是来请曾国华下厨示范的。曾大师见此情景不顾旅途劳顿,拴起围腰就上灶愉快地表演起来,于是我趁势抓拍了几个镜头。

曾老今年79岁了,但他时常想到的仍然是怎样在有生之年培养出更多的烹饪技术人才。笔者最近听说今年成都市的有关部门要为他和刘建成两位大师举行事厨60周年纪念,我这里祝他们艺术常青,青松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