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从旁边的盘中,拿起二两的竹筒提子,伸将下去,提将起来,把那千古诗人赞美的玉液琼浆,倒入浅浅的黄褐色土巴碗,如是两次。再从玻璃小柜里夹出一根金黄油亮的猪尾巴来,放上砧板,当当当切成整齐的短段,一刀抄入盘中,酒菜端到桌上,照例要回复一句:“全兴四两!”此时立马进入状态者,便是那依桌面待的酒客……
这场景就是在现在成都的乡场上依然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文献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清代成都酒业的情况。《成都通览》载“成都之酒坊”:“凡四百九十六家,有烧酒、大曲酒、红老酒,地均不宽敞。下酒之菜以花生、瓜子、豆腐干为大宗,余系卤肉菜品,随意可买,其价不定。”“烧酒每杯十六文,老酒每杯十四文,大曲每杯十二、十六文。”
据清宣统年间的统计,清末时,成都城内“有酒坊四百九十六家之多,覆盖面遍及全城”;“经营酒业的商帮共有六十四家,而经营传统酿造业——酱园酿造的只有四十三家。这意味着酿酒在整个成都酿造业中占据了很大优势,……酒的社会需求超过酱醋两项”;商帮组织中,盐酒帮四十五户业主,只有“两户兼营酱园,其余四十三户中四十一户专营糟坊酒业,不操别的生计”;“成都城内共有大曲烧坊十二家,普通糟坊四十五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署袜街的福昇全(后改名为全兴成)、北打金街的金谷园和东大街的八百春”。仅这十二家大曲烧坊“总计可产大曲酒十八万斤”。
成都大曲酒的质量很高,据资料清宣统年间成都产“大曲酒三百二十文一斤,烧酒五十二文一斤,老酒三十六文一斤,桂花酒五十六文一斤,葡萄酒五十六文一斤”,远地而来的“泾南大曲一百八十文一斤”,价格逊于地产的成都大曲近半。可以想见,那时的成都大曲酒品质已属上乘,进入高档消费品之列。
成都的烤酒工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技艺高超,空闲时自带曲药和工具,走街串巷帮市民酿制家酒,每酿一斗收工钱一百二十文,工值高于木工、瓦工,深受欢迎。资料记载,“在近代成都大曲酒的酿制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勾兑工艺”,在现代酿酒工艺中,是很有意义的发明。
成都的酒馆一直呈继往开来,欣欣向荣之势。明清时期,成都酒肆林立,其繁华光景直追当时最繁华的北京城。以清代为例,当时成都就有“永兴敬”、“广玉和”、“薄瓮云”、“乾元和”、“金元长”、“郑兴泰”、“永利生”等数百家酒肆。至民国时,华兴街的“颐二时”,棉花街的“中国食堂”,总府路的“明湖春”,提督街的“长春园”,忠烈祠南街的“荐芳园”,陕西街的“不醉无归小酒家”等,都赢得一片喝彩。
赢得更多喝彩的,是今天成都几个大的“酒吧区”,包括“酒吧一条街”之类,这些酒吧早已不再停留在吃吃喝喝的层面上,而是吃喝之余,有歌声相伴了。昔日酒馆与茶馆勾肩搭背,今天酒吧又与歌厅相伴相生了,闻名全国的那些有着若干粉丝的“超级女声”大腕们,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这些酒吧里走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成都酒吧一直踏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被赋予全新的内涵。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酒文化来说,成都这座以水著称的城市,天然地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老酒吧里走出的“仙”字辈豪杰
清代诗人李调元诗曰:“自古诗人例到蜀。”到蜀干什么?写诗。为什么到蜀?喝酒。可以说,成都自古就是个天下人为之向往的酒吧。“锦江滑腻娥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因为有众多的酒吧作后盾,历朝历代成都的名人排行榜往往就是文人排行榜,从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开始,到唐朝的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白居易、刘禹锡、雍陶、韦庄,宋代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苏轼等等,他们大多数不是成都人,但他们来到成都,留下了无数美妙动人的诗篇。今天的成都人也把他们当成了成都人,并加以纪念甚至顶礼膜拜。
在成都,要依次写下那么多文人和名人与酒的文字实在太难,这里只将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作例。
什么是饮者的境界?如果我们真的有心为千古好饮酒者挨个排座次的话,那么号称“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定会携带着这首《月下独酌》,翩翩而来,然后全票通过,当选为千古饮者的最高典范。这位二十五岁出蜀后长期在各地漫游,求仙访道、饮酒赋诗的旷世天才,一生都和“酒”字紧密相连。诗才无人能比,酒量亦奇大无比。他为酒而生,又为酒而死,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百七十多首咏酒诗,如今按“平均数”稍加一算的话,我们不妨看看其中每一首诗中的酒精含量究竟有多高。
在成都旅居时写下平生三分之二诗歌的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但却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徽号——“情圣”。此桂冠乃梁启超先生所赠。梁先生对此解释道:“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易附和。我认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极为深刻的……中国文学界的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当然,此处的“情”并不单单指男女私情,还包含了怜老顾幼、疼妻爱子、关朋惜友等许多人伦亲情。他以一首别具一格的《饮中八仙歌》,为八位同时代又都在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生活过的酒仙立传,就不仅体现了他对美酒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这些嗜酒、豪放、旷达纵逸之士,这些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的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杜甫是爱酒的,不然也就不会写《饮中八仙歌》了,就不会把这些酒中豪杰视为人生知己了。
仅此意义上,梁启超给杜甫冠以“情圣”的桂冠,也并不为过。在他的作品里,酒所催生的更多的则是他的贫民意识与忧患意识。“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为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在杜甫大量的诗篇里,这种微醺的忧患意识在酒精的浇灼下,让人有一种无言的彻骨的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面,在锦官城水井街的那片酒吧云集的水井坊酒店里,两位衣着长衫的长者正面对一壶已经温热的酒吟风咏月,跑堂的店小二正高声叫着“客官你好”,面对着后坊里热腾腾刚出炉的烧酒,一位长衫长者学着店小二的叫声高喊着再上一壶时,另一位长者的诗已经挥就。
那两位泡酒吧的长者没准就是李白和杜甫,由于李白豪放大方,囊中羞涩的杜甫只能再当一次客人,不跟李大哥抢着“买单”了。
哥儿俩吃着吃着,又发现了一位匆匆走进酒吧的长衫后生,他们定睛一看,原来是隔壁那位咏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小苏。或许老哥俩认为这样黄钟大吕般的大气磅礴真是适合把酒歌咏,他们就又叫了一个座,于是乎,就有了“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千古佳话。
比起李白、杜甫两位酒仙前辈而言,后出世一个朝代的苏东坡却也不情愿甘拜下风。苏东坡吟诗作文之余,也爱作画,善画枯木竹石,且颇有成就。作画前必饮酒,黄庭坚曾为其画题诗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苏东坡自己也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中出也。”
与其他嗜酒如命的文人雅士不同,苏东坡对酿酒的兴趣绝不亚于其饮酒的嗜好。为了酿出好酒,他遍寻民间酿酒之法,并亲自实践,身体力行。每酿成一酒,均咏诗赋词以记之。他曾以蜜酿酒,写有《蜜酒歌》一诗,并在《东坡志林》中记录过酿造方法。在定州中山守任上时,酿制过“松酒”,即用柑橘酿制的一种甜酒,酒味甜,品之略有苦味,美其名曰“洞庭春色”,并作《洞庭春色赋》。在广东惠州任上时,还试以生姜、肉桂作辅料,酿造过“桂酒”,同样又赋成《桂酒颂》。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写下了《东坡酒经》,总结他的酿酒经验,仅数百余言,却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诸多内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成都的酒吧,培育了数不胜数的才子佳人。此真谓“酒吧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