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
1209100000064

第64章 内业①第四十九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②不远,日用其德。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注释]

①内业:修养内心之业,即内心的修养。②稽:考察。

[译文]

一切事物都有精气,都依赖它获得生命。在下形成地上的五谷,在上即是天空的群星。精气散开于天地之间,变为天地的精神;把它储藏在胸中,就变为圣人的智慧。这种精气,光明如高升于天际,黑暗如深入于渊底,伸展开如在四海之外,聚集起如在人身之中。对待这种精气,不能够用人力去留住它,只能够用德性使它安定;不能够用声音去呼唤它,只能够意念迎取它。敬守精气而不流失,便能进一步修养德性。德性的成就使人形成才智,有了才智可使天地万物都得到适合的。心的形体,可以自然地使精气充实盈满,能自然地成长。这种自然本性之所以会丧失,那是由于哀、乐、喜、怒、欲望和贪利的进入;假如能除去这些情欲,心的这种自然本性才能重新回归。心的特性,最需求安定和宁静,维持不烦不乱,心的和谐就能够自然形成了。充满于心中的精气,明亮如近身边,幽微如不能索求,迷茫如无所终极。这种精气的考察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在应用它的功德。道,是用来充满心的形体的,但人们常常不能固守。使它消散而不再复回,即使复回也不会安放。它悄然无声不可闻见,但它集聚时却又聚于人的身心,它杳然无形,不可见到,但它却延续不断与生命共存。即使看不到形体,听不到声音,却有顺序地使万物生长,这即是所谓的“道”。

凡是道都没有稳定的停止场所,唯有善于修心的人才能使它安定下来。心静气顺,道就停止下来。道并不辽远,人们都依赖它而生;道不能离,人们都因它而形成认识。所以道集聚在心中,好像人人能够求索;道又悠远,好像找寻不到它最终所在。道的本性,憎恶声音语言,唯有修心静意,才可得道。道,口不可表达,目不能观看,耳不能听闻;它是用以修养内心端正形体的。人们失去它就会死,获得它就能生;事失去它就将败,获得它就能成。总的来说,道既无根无茎,又无叶无花,但万物都依靠它而生,靠它而成。于是人们将它称为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①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至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②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③。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注释]

①枝:通“肢”。②蟠:通“播”,播布,遍及。③圜:同“圆”,“大圆”指天,“大方”指地。

[译文]

天一定要正,地一定要平,人一定要安静。春夏秋冬是天的时令,山陵川谷是地的财物,喜怒取予是人的思虑。因此圣人总是顺着时世改变而道不变化,顺着事物变迁而道却不改变。心能端正守静,然后才可以坚定。有一个坚定的意念存于心中,那就能耳明目聪,四肢坚挺,就能够作为“精”的处所。所谓“精”,即是气中的精华。气得道就形成生命,有生命就能思虑,能思虑就有智慧,有智慧就应停歇了。大凡心的形体,求知太多,就会失去生机。可以专一于物掌控变化的叫做神,可以专一于事掌控变化的叫做智。物改变却不会改变气,事改变却不会改变智,唯有坚持专一的君子才能办到吧!专一而不松懈,就能够统领万物了。君子利用万物,不受外物控制,就是因为掌控了专一的原则。内里有一个管理好的心,口里说的就会是管理好的话,加于民众的就将是管理好的事,这样,天下也就会管理好了。所谓“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正是这个道理。外表不端正的人,是由于德没有来到;内心不虚静的人,是由于心没有治好,端正外表,整修内德,像天一样的仁爱,像地一样的守义,那就将逐渐到达神明的最佳境界,清楚地认识万物。内心守静而不生过失,不让外物打扰五官,不让五官打扰内心,这就称为中心有所得了。本来有“神”存于心内,不过一往一来,很难猜测。但心内丢失了神就纷乱,获得了神就安定。严肃地把心里的杂念清除干净,“精”就会自然来临。纯洁思想牢记它,宁息杂念整理它,抱着严格、畏敬的态度,“精”就会极为稳定。得到“精”而不遗弃,耳目等器官就不会迷茫了。心别无所求,只一个公平的心在里面,对待万物就会有正确准则。道遍布在天下,而且普遍地存在人们的心中,人们自己却不能意识到。如果有一个字的了解,就可以上通于夫。下能遨游于地,并能足迹遍布九州了。理解它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于内心修治”。一个人的心管理好,五官就会管理好;心平定,五官就会平定。管理好整体主要在于内心,使整体平定主要在于内心。

心中包含着心,心中还有一个心。那个心里头的心,是先有知觉,后出现言语的。有了知觉然后聚成具体形象,有了具体形象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有了语言的表达就能够进行调遣,那么就能把事情管理好了。不能管理好,就必定会发生纷乱,有了纷乱就必将趋向灭亡。精气包含在身体中,人就自然会成长。它的外在体现是人仪容安详,面色发亮;藏在人体内部,则如同源泉,浩瀚而平和,成为气的来源。渊源不枯竭,四肢才会强壮坚固;源泉不干枯,九窍才会通达。于是就可以穷极天地,遍及四海。心中没有迷茫的念头,身体就不会有邪恶的灾难。心中能完美不缺,身体就会端正圆满,就不用担忧会遇到天灾,也不担忧碰到人祸,这样就能够称为圣人了。人能办到形正心静,就能体现为皮肤丰满,耳明目聪,筋骨舒服而强健。就能头顶上天,脚踏大地,认识如晴空,观看如日月,恭敬于心没有差错,德行与日俱增,通晓天下事物,可到达四方极远之地。虔诚地发展内在的精气,这称为内有所得。但是有些人不能回到这种境界,那是养生上的过失导致的。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①,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②,不蚤为图,生将巽③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④。平正擅匈⑤,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注释]

①泽薄:去除浅薄②薄:通“迫”,压迫。③巽:通“逊”,逊让,这里指离开。④其征不丑:其征象不好归类。⑤擅:占据。匈:通“胸”。

[译文]

凡是道,必定周全细密、宽广舒畅、坚实稳固。可以做到守善而不遗弃,驱逐淫荡,舍弃浮薄,已经明白了这个准则,就可以返回到道德的路途上来。健康的心在内部,不能隐藏,能够体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够体现在肌肤颜色上。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恶如利刃。没有讲出来的声音,比雷鼓传得还要快速。心气的形体,比日月还光明,比父母懂得子女更清楚。赏赐不足于勉励善,刑罚也不足于惩罚恶。气意已得,天下就会归顺;心意已定,天下就会服从。聚集精气达到神明的境界,万物就能全部存于心中。问题是人们能专一吗?能一致吗?能够不用占卜而预测凶吉吗?能想停止就停止吗?能想结束就结束吗?能不求于人而依赖自我觉悟吗?思虑,思虑,反复思虑。思虑而不通,鬼神将能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在起作用,而是精气的极妙作用。四体已端正,血气已平定,专心一致,耳目不受外物的扰乱,这样尽管是遥远的事情,也会像临近的事情一样。思考产生智慧,懈怠忽视产生忧虑,暴虐傲慢产生怨恨,忧伤产生疾病,疾病困窘就会致死。忧伤过度而过于执著,身心就内忧困窘外有压迫,如果不早想办法,生命之气将会远离躯体。吃饭最好不要太饱,像是最好不要费尽心机。调节恰当,生气自然兴盛。

人的生命,天赐予他精气,地赐予他形体,两者组合才成为人。两者和谐就有生命,不和则没有。观察“和”的规律,很难见到它的细微,很难见到它相应的预兆。平和正中独擅于胸中,安静定神,便能寿命长。忿、怒失了控制,就加以调整。控制五官的欲望,消除喜、怒两种凶事,不喜不怒,符合中正就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胸怀。人的生命,必定要依靠平和中正。生命之所以有失,必定是由于喜、怒、忧患的失调。所以,控制忿怒莫过于诗歌,除去忧闷莫过于音乐,控制享乐莫过于守礼,遵从礼仪莫过于保持谨慎,保持谨慎莫过于内心虚静。内心虚静而外表谨慎,就能回到生命本性,这样生性就会充实稳定。

对于饮食的道理:吃得太饱,就伤胃而体形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止。多少适当,就是体现了中和之道,因此精气有所寄托,神智得以增长。如果饥饱失调,就要想办法解决。太饱就赶紧活动,太饿就放松心思,人年纪大了要勤用脑。吃饱而不赶紧活动,血气不可通四肢;饥饿却不放松心思,饱却不赶紧行动,年纪大了而不勤用脑,都会造成困顿加速生命枯竭。放松心思,故能勇敢,舒张意气,故能广阔,形体稳定而德性不移,心性专注而万种烦恼俱绝。见利不被诱惑,见害不生恐惧,心宽而气和,自能自得其乐,这样气行如云,精神振奋,有行空之感。人的生命活力,必是来自于情绪的欢乐。忧伤会使生命失常,愤怒会使生命无序。心里充满喜怒哀乐,“道”就无地自容。遇到爱欲,应当平息它;遇到杂乱的念头,应当纠正它。不让杂念引来推去,幸福自将到来。道自然来临时,人们可凭借它思考。虚静就可得道,焦躁就会失道。灵气在人的心中,来来往往,既小得无比,又大得无限。人们之所以失去它,是因焦躁作怪。内心可以平静,道自会稳定下来。得道之人,邪气能从腠理毛孔中蒸发释放出去,使胸中没有污秽。推行节欲之道,就不受万事万物的损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