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1219400000024

第24章 娄近垣及其与正乙支派的关系

娄近垣是清代著名正乙派道士。他不仅深受雍正帝宠信,名闻朝野,而且对道教理论科仪和组织建设,都有所贡献。因此对其生平思想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仅就其生平作点补充,重点是对其与清正乙派的关系作些探讨。

据《重修龙虎山志》和《枫泾小志》等载,娄近垣,字三臣,号朗斋(或谓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浙江枫泾人。幼年出家枫泾仁济道院,师杨纯一。后去江西龙虎山,拜上清宫提点周大经为师,从学五雷法及丹经玉诀。雍正五年(1727),随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循例入觐,至杭州,锡麟病笃,嘱其入京“善事天子”。雍正八年(1730),帝染疾,据称娄近垣为其设坛礼斗,继以符水治愈之,于是授娄近垣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后随雍正学佛法,以解悟“禅宗妙旨”,且能贯彻“三教一源之理”,深受雍正之称赞。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命修整大光明殿为其常住,同年八月,乾隆帝即位,九月,诰封其为通仪大夫,食三品俸。乾隆元年(1736)命其带管道录司印务、兼东岳庙住持。《枫泾小志》称其“自教典外,博涉经史”,“奉命祷雨祈晴,无不立验”,“雅尚冲静,大耋而有少壮之姿”。《松江府志》谓其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年八十九。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娄近垣的籍贯。对此问题,诸书记载颇多分歧。《啸亭杂录》卷九谓其为江西人,《嘉兴府志》谓其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近人某些著作谓其为江苏娄县人,《松江府志》谓其为浙江枫泾人,《枫泾小志》谓其为枫泾惠安里人。现在看来,当以《松江府志》和《枫泾小志》所记为是。《松江府志》指出他是浙江枫泾人,《枫泾小志》更指出他是枫泾镇之惠安里人,若无确实根据,记载不会如此具体。

其次,娄近垣又是一个有多种著作传世的道士,在清代正乙道士中并不多见。过去有关论文已经指出他著有:《南华经注》一卷(似未刊行),《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被辑入雍正帝《御选语录》卷十九《当今法会》,载《续藏经》),《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乾隆五年刊,现收入《藏外道书》),删定《黄科仪》十二卷(乾隆十五年和硕亲王重刻),校订《先天奏告元科》一卷(藏北京白云观)。现据《贩书偶记》和《贩书偶记续编》,娄近垣还撰有《梵音斗科》二卷,《太极宝祭炼科仪》二卷。

下面着重讨论一下娄近垣与正乙道中正乙支派的关系。此事尚无论文提及,现提出来加以讨论。据雍正帝的一个“上谕”称:“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初一日,娄近垣面奉上谕:大光明殿现在修整与你作子孙常住,上清宫(按指龙虎山上清宫)去选些法官来,若上清宫人少,在苏州选几个来,你好好教他学法,将来光明殿你就是第一代开山的人了。钦此。”(《重修龙虎山志》卷一,《藏外道书》第19册)见在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在整修大光明殿给娄近垣居住时,曾经叫他以光明殿为基地新开一个道派,由他做第一代开山人。那么,这个道派后来是否真的创建起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从道光年间顾沅所修的《玄妙观志》中反映出来。该志记载,娄近垣遵照雍正旨意,在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大光明殿同时,又在苏州玄妙观中抽调道士去大光明殿,从中挑选徒弟,传道授业,使该道派逐渐创建起来。

不仅如此,在龙虎山方面也有明显的证据。娄近垣在《重修龙虎山志》卷三“新定本宫法派”中说,龙虎山“向分三派(按指紫微、虚靖、灵阳等三派),由来久矣,其师长之称,实同一脉,但无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难考,非法也。因定四十字,从今至后,三派合一,依次名四十字完,许‘辰’字辈再续四十字,完而复续,以此例垂于永久。续者字文不得重复。此非余敢为创作,欲使吾教祖师法裔名分尊卑,虽千百年不至凌紊,亦正宗之大要也”( 《重修龙虎山志》卷三)其所订四十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惟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重修龙虎山志》卷三)思是说,龙虎山旧有三派不应继续分传下去,应当统一为一个道派,重新“定派命名”,并按新的四十字辈传承下去。这是何人的主张呢?或者说,文中“非余敢为创作”的余到底是谁呢?我认为就是娄近垣,因为以娄近垣的“近”字作四十派字的首字,就是明显的证据。须知雍正五年(1727)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病死时,其子张遇隆尚幼,迟至乾隆七年(1742)始袭为第五十六代天师。在这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师府大真人事,先后由其弟张庆麟、张昭麟代署,天师道力量一直是很弱的;而在此期间,娄近垣却因受雍正帝宠信而显名于时,其声誉、地位、影响都超过天师,故由他出来将龙虎山道派合而为一,另创新派,并出任它的第一代开山人,是完全可能的。如这一推论不错,则娄近垣不仅先在大光明殿创立起道派,而且还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将龙虎山也纳入该道派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该道派既以北京光明殿、苏州玄妙观为其发展基地,又以龙虎山为其发展基地,从而使该道派以此三地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

那么,这个道派的名称叫什么?上引两个资料都无说明,而在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存的《诸真宗派总簿》中却可找到答案。该《总簿》第三十二“正乙派”记其传代字云:“远近资元运,久长保巨浮,道惟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教宏丹,葆真启世人,鸿图辇景祚,圣泽振昌辰。玉局受经后,贵水传灵根,青城垂氏派,妙法继洪钧。”将这六十派字和上引娄近垣所订四十派字作比较,可明显看出前四十字完全吻合,只是后者在传写时出现了误字,即误“近远”为“远近”,误“淳”为“浮”,误“敬”为“教”,误“赞”为“辇”;并在娄近垣四十字之后,另加有二十字(显然是后人所续)。从而可以证明,《总簿》所记之“正乙派”就是娄近垣所创之道派,其名称就叫正乙派。《总簿》称此派为张虚靖(名继先)留传的道派,无疑是托古以重其说。

娄传正乙派的传承情况如何呢?未见直接记录,但有侧面资料留下若干记载。首先是顾沅《玄妙观志》记有它的传承。该志卷四记有一名娄近垣所传的“远”字辈弟子。此人名惠远谟,字虚中,号澹峰,苏州人。幼孤,稍长,出家苏州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皀(号梧庵)。肆力于学,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敕修龙虎山上清宫,被调主上清宫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京师光明殿成,被征至光明殿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道法。十三年(1735)二月,潘元皀化去,远谟闻讣南旋,经纪其丧,继主玄妙观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以远谟任之。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愆期,行法辄应。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远谟责任校雠考订,出力颇多。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归苏州玄妙观,对玄妙观建设颇多贡献。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学吟稿》(《玄妙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惠远谟传弟子张资理。同书载,张资理,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师沈坚苍。嗜学不倦,由儒家言通五千道德之旨。符秘典,靡不洞贯。行法历有效应。雍正十二年(1734),被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继奉娄近垣命,往龙虎山上清宫领迎华院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四十五年(1780),高宗南巡,率道众迎驾,奏对称旨。平居惟焚香静坐,暇时喜习汉隶,兼善吟咏。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年七十五(《玄妙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玄妙观志》卷四又记娄近垣传有弟子李湛然。《志》谓,李湛然,字神彻,号冷庵,太仓人。七岁入清真观出家。后至龙虎山,娄近垣授以法。年四十,隐于横山北麓,筑澹香居,奉母极孝,兼以金针度人。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化去。著有《参同契阐注》、《(冷)庵吟稿》。得其传者,横山徐梧冈凤章(《玄妙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同治《苏州府志》又载娄近垣传有弟子蒋真昕。该志卷一三五载,蒋真昕,字偕乾,别字粟斋,吴邑人。年十九出家,投苏州穹窿山陈霄来为徒,受传道典经。乾隆戊午年(1738),入龙虎山拜娄近垣为度师,传习五雷正诀。七年(1742)入都,住大光明殿。十二年(1747)还山,三十一年(1766),继主山中法席。山中忽产芝草,众以为师之道高德重所致。

应该指出,娄近垣所传之惠远谟和再传张资理,既是娄传正乙派道士,又是苏州穹窿山派道士。穹窿山派创始于明嘉靖时之施道渊(字亮生,号铁竹道人),主修神霄雷法。其传承谱系为:施道渊→胡德果→潘元皀→惠远谟→张资理。可见惠远谟和张资理是兼传正乙和穹窿两派的道士。

其次,娄之正乙派在江西龙虎山也进行着传承。同治十年《贵溪县志》卷十之一载有一张龙虎山上清宫道官表,将清初至同治十年间任过道官的道士一一列出,表载:

娄近垣、徐远达、汪克诚、吴运茂、李元佐、毕运泰、周元定、邓久丰、杨运熙(共九人),以上俱提点;

倪久亮、毛保光(共二人),以上俱副理;

徐运诚、舒运本、欧久榕(共三人),以上俱赞教;

胡久锡、徐元机、汪运福、程久懋、鲁久章、刘久蕃、吴久畴、万长庆、饶长铭、刘运荣(共十人),以上俱知事。

在以上这串名单中,除汪克诚外,其余二十三人皆按娄近垣所定的四十派字取名,可见都属正乙派道士。现按其辈字顺序排名如下:

娄近垣

徐远达

(缺资字辈)

李元佐、周元定、徐元机

吴运茂、毕运泰、杨运熙、徐运诚、舒运本、汪运福、刘运荣

邓久丰、倪久亮、欧久榕、胡久锡、程久懋、鲁久章、刘久蕃、吴久畴

万长庆、饶长铭

毛保光

这证明从娄近垣起,至同治十年,龙虎山之正乙派已传承了八代。当然仅此尚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具体传承关系,但至少可证明该派至同治十年,是传承不绝的。而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存之《诸真宗派总簿》,又证明该派至民国时尚在传承。

由上述可得出结论:娄近垣所创立之道派名正乙派;该派主要传播基地为北京光明殿、苏州玄妙观和江西龙虎山,而龙虎山上清宫道官除少数外,皆为此派道士所充任,证明它还是龙虎山的主力派别;该派主习正一符和神霄雷法;直至民国时,该派仍有传承。

(原载《中国道教》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