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1220700000042

第42章 梅花题材的文学表现(下):名家与名作(4)

“前村”、“昨夜”字眼尤为平常,但极耐咀嚼。“前村”是梅开地点,可见所咏是乡野之梅,水边篱落之村梅比宫梅、园梅之类都更具生意,多得先发之机。“前村”是相对于后村(此村)而言。村庄多朝南向阳,前村是更近春暖阳和的方向。梅花对气温极为敏感,“前村”虽然不远,相对于此在(此村、后村),总属阳和先至、梅开更早的地方。“昨夜”是时间概念,相对于今日而言,“昨夜”早于今日;相对于白天的探赏,“昨夜”是个永恒的先机。而且夜来花放,悄然无声,人不知鬼不觉,有几分事不可料、“早”不及知的幽妙。因此,“前村”与“昨夜”四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存匠心,可以说是一副标示梅开之“早”的最佳时空设置,貌不经意中,把“早梅”之象推到了一个玄不可测的时空起点。而且细味起来,“前村”之事或为传闻,未必经见;“昨夜”之景当属推知,非出目睹。事在虚实之间,景在想象之中,不仅深契早梅之景生机乍泄、春信暗传的特点,而且平添了几分虚处传神的幽妙与空灵。同时字里行间也隐约包含着人的关注、守候与惊喜,有几分犹夷含情的韵味。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使“前村”一联成了唐人咏梅中难得的妙言佳句,也成了古代咏梅史上关于“早梅”最为警策、最为经典的表达,当时便赢得喝彩齐己同时诗人尚颜(一作栖蟾)《读齐己上人集》:“诗为儒者禅,此格的惟仙……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想得吟成夜,文星照楚天。”《全唐诗》卷八四八。,后世更是赞叹不绝,“前村深雪”、“昨夜深雪”、“深雪一枝”、“昨夜一枝”、“前村一枝”等成了早梅之咏最流行、最常见的措语。

11和凝《望梅花》

词曰:“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全唐五代词》第333页。《望梅花》,词牌名,属盛唐宫廷教坊旧曲,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具体起源时间和内容已无从考察。和凝《望梅花》,是现存最早的咏梅词。和凝(898-955),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后唐时任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晋时官至宰相,长于作词,词风艳丽。此词首先赞美越梅寒中开放,又对其飘零表示惋惜,是典型的咏梅之作。

二、两宋

(一)北宋1王曾《早梅》

王曾(978-1038),宋青州益都(今属山东)人,咸平五年(1002)进士第一,累官吏部侍郎,真宗朝拜参知政事,仁宗朝两拜宰相,朝廷倚以为重,封沂国公。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王沂公曾布衣时,以所业贽吕文穆公蒙正,卷有早梅句云:‘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文穆曰:此生次第已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后皆尽然。”王曾《早梅》绝句:“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全宋诗》卷一四三。后两句用“和羹”事,又称“百花头上”(唐人进士及第有探花宴),适与其状元、宰相之经历巧合,时人以为吉谶,传为美谈。后来咏梅祈祷祝愿功名进取的,多用此典故。如陈鉴之《寄题长溪杨耻斋梅楼,楼乃其先世读书之所》:“乃翁爱书书满楼,万轴插架堪汗牛……后来应有跨灶者,百花头上文正公。吾知乃翁好梅意,不独区区为名第。”《全宋诗》卷三○二八。此意在宋以来的梅花审美中虽不属主流意识,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林逋“孤山八梅”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曾漫游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西湖孤山,不娶不仕,养鹤种梅,隐居逍遥,据说20年不入城市,因此闻名当时,名公巨卿多与之游,朝廷也命当地长吏屡予馈赠,因而生活并不寂寞。年62卒,赐谥和靖先生。一生性喜作诗,多写湖山隐居的生活和心情,擅长五律,精于琢句,与中晚唐时贾岛等人诗风相近,史称“晚唐体”。有《和靖诗集》四卷传世。西湖孤山梅花由来已久,中唐白居易即有“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全唐诗》卷四四六。的诗句,可见当时孤山园林梅花之盛。林逋同时钱塘僧人智圆(976-1022),居孤山西坡玛瑙院,与林逋为邻,其诗中也写居处有梅释智圆《春日闲居即事寄元敏上人》:“庭梅向日花全拆,岳树连云雪未消。”《全宋诗》卷一三二。且有古梅,如《砌下老梅》,《全宋诗》卷一三八。。林逋对梅花比较喜爱,居处种梅较多,梅花也就成了诗歌的常见题材,“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瑶芳看不休”,“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梅花三首》,《全宋诗》卷一○六。。诗集中有咏梅七律八首,时称“孤山八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

林逋八诗着意表现的是梅花的清雅幽静之美和自己的赏爱之意。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全宋诗》卷一○六。首联以“众芳摇落”作反衬,颔联正面描写“香”“影”,颈联借禽、蝶的喜爱侧面渲染,尾联以自己的作诗赞美收结。全诗章法严密,主题集中。其中“疏影”一联正面写梅之枝影、幽香之美,辅以水、月烘托,鲜明地传达出梅花疏雅幽静的神韵,洵为警策。明人以为是点窜南唐诗人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而得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四。,这一说法未见于宋人,值得怀疑。即或此言属实,林逋点化之功也不可没。江为一联,分写竹、桂两物,林逋合而写梅,抓住了梅花“香”、“影”两大特征,极其精辟。此前咏梅,人们多着眼梅之花容花色,安排对仗多从色、香两面着眼,几乎没有注意其枝影之美的。林逋这一点化,转换了角度,由传统的“花色花香”转为“花枝花香”组合,可以说妙契梅花神理,疏枝与幽香是梅花两个最核心的美感元素。而林逋之写枝写香,以“疏”、“暗”二字形容,也是极其简明、贴切,加以水、月之景的渲染、烘托,梅花的神韵呼之欲出。

“疏影”一联一出,好评如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当时“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司马光《续诗话》也说:“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历代诗话》上册第275页。随着人们的广泛注意,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认为此联“咏杏与桃李皆可用”《王直方诗话》引王君卿语,《宋诗话辑佚》上册第13页。又赵令畤《侯鲭录》卷八。,又有认为所写“近似野蔷薇”的《陈辅之诗话》,《宋诗话辑佚》上册第292页。。针对桃、杏皆可的说法,苏轼明确指出,“疏影”联“决非桃、李诗”《评诗人写物》,《苏轼文集》卷六八。,“杏李花不敢承当”《王直方诗话》,《宋诗话辑佚》上册第13页。。所谓“不敢承当”,不仅是形象上的不似,更是格调上的不等。苏轼从林逋诗中读到了一种不可移易、不容僭替的品格意趣。宋末方回对苏轼的话曾加以解释:“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方回《瀛奎律髓》卷二○。针对“野蔷薇”之说,也有人表示不满:“陈辅之云,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殆似野蔷薇,是未为知诗者。予尝踏月水边,见梅影在地,疏瘦清绝,熟味此诗,真能与梅传神也。野蔷薇丛生,初无疏影,花阴散漫,乌得横斜也哉?”费衮《梁溪漫志》卷八。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二:“‘疏影横斜水清浅’,野蔷薇安得有此潇洒标致?”真理越辨越明。这些辩论,从选字造语、组景衬托及实际经验等方面,肯定了林逋诗的贴切传神,加深了人们对林逋咏梅创意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林逋咏梅的影响。

后世对林逋此联也不乏疵议。关键在“黄昏”两字的理解,是作为时间概念的黄昏时分,还是指月色的昏黄朦胧。若指时之黄昏,与“清浅”二字对仗不合,于是明人杨慎便辨其“谓夜深香动,月为之黄而昏,非谓人定时也。盖昼午后,阴气用事,花房敛藏,夜半后,阳气用事,而花敷蕊散香。凡花皆然,不独梅也。”杨慎《升庵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53-654页。清田同之《西圃诗说》则另有所见:“(升庵)此解固是,然和靖以此咏梅,愚意以为不甚允协。盖南唐江为已先有句云:‘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细玩其情形理致,殊觉一字难移,恰是竹、桂。即就‘月为之黄而昏’一解论之,亦自是桂花,不是梅花。而古今诵之,不辨未详耶,抑附和盛名耶,吾不能无间然矣。”《清诗话续编》第二册第761页。“黄昏”二字作为时间概念不似“月落参横”之幽峭清寂,作为花气月色,又偏于温暖朦胧,以之烘托仲秋桂花之幽馥沁发很是切当,林逋这里移桂接梅,难尽妥贴,至少不如“疏影”句易竹为梅那样的自然合理。但瑕不掩瑜,林逋此联不失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即如“暗香”一句,虽然气氛、色泽照应不稳,但“黄昏”一词后人多倾向于作为时间概念,这一时间定位意味别致。林逋之前,人们赏梅多在光天化日之下,虽然也间有诗歌涉及夜晚月下,但实际着意不多。而林逋“暗香”句此意明显,渲染出幽寂闲静的浓重意味,正如元人冯子振《水月梅》诗中所说,“浮玉溪边夜未期,暗香疏影静相宜。一时意味无人识,只有咸平处士知”《元诗选》三集卷四。,其启发后人多多,后世咏梅多写月下幽影盖出于此。

总结上述分析,“疏影”一联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暗香”、“疏影”抓住了梅花形象美的两大特征;二是以水、月渲染烘托,写出了梅花清雅疏淡的神韵;三是将梅花置于夜色之中,写出了闲静幽谧的意趣。正是由于如此契于物理、餍于人意,加之造语简明精炼,使“暗香”、“疏影”诸语成了咏梅中最为经典的名句,赢得人们的衷心推服:“写照乍分清浅水,传神初付黄昏月。”汪莘《满江红》,《全宋词》第2195页。“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王十朋《腊日与守约同舍赏梅西湖》,《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卷八。“疏影暗香后,能吟有几人。”赵汝《西湖访梅》,《野谷诗稿》卷五。后世咏梅中,“暗香”、“疏影”诸语也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暗香疏影”之外,“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梅花三首》,《全宋诗》卷一○六。、“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梅花二首》其二,《全宋诗》卷一○八。等联也颇有情致。前两联与“疏影”联一样,都着意于写梅枝照水之境,可见林逋对梅枝疏俏条秀和梅水掩映之美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自觉的。

其中“雪后”一联引起的注意较多,围绕此联与“疏影”一联孰高孰低还有一番争论。黄庭坚《书林和静(靖)诗》:“欧阳文忠极赏林和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公何缘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后来论者或是欧阳,或袒山谷。对于这种分歧,方回解释道:“山谷专论格,欧公专取意味精神耳。”方回《瀛奎律髓》卷二○。这里所说的“格”,到底是诗法之“格”,还是梅花之“格”,方回并未明言。清人吴之振《宋诗钞·和靖诗钞序》则认为欧、黄是“一取神韵,一取意趣”。南宋杨长孺有《梅花说》一文,以理学形神体用的辩证观阐发两联诗的不同:“《易》曰‘乾为天’,前辈论乾与天异,谓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某因触类而思之,不但乾与天异而已,事事物物莫不皆有形体、性情。林和靖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淡香浮动月黄昏’,此为梅写真之句也,梅之形体也。‘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此为梅传神之句也,梅之性情也。写梅形体是谓写真;传梅性情,是谓传神。”《全宋文》第297册第59页。说得虽然玄乎些,但也不外一重写形一重写神之意。大致说来,“疏影”联主要属正面写象,勾勒其姿态,视觉效果鲜明,宋人说的“梅经和靖诗堪画”林希逸《题梅花贴(为徐山长作)》,《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四。,就是指的这种水边与月下、枝影与幽香两组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诗中有画”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杨长孺所说的“写真”。虽然是图气写貌,而意味也便油然而出,即古人所谓以象见意,以形写神,方回所说的“精神意趣”,吴之振所说的“神韵”,即指这种以形写神的效果。而“雪后园林”一联虽然也是两组意象,但在视觉上不是直面花枝的静态构景,而是侧重在梅花开放的时间(“雪后”)、环境(“水边篱落”),并用“才”、“忽”两个表示时间概念的虚词,使梅花开放的时间过程大大凸显,视觉效果让位给幽雅环境中的动态过程,诗歌意味有了新的亮点,强调的是梅花开放的幽奇、梅枝的俏劲。杨长孺所说的“性情”,吴之振所说的“意趣”,可能就是指这种梅枝恣纵所展现的峭拔奇特气格。由于两个虚字的作用,“雪后”一联也显得意脉流走,与“疏影”联纯粹实词意象的组合不同,有一种跌宕起伏、波俏曲折的语势效果,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特别注重这种语脉语势,作为江西诗派传人的方回所说的“格”,也许就指这种峭劲的句法语势效果。如此说来,“疏影”与“雪后”两联也可以说是各极其致,各具风骚。而“雪后”一联对梅花开放之时间、环境的描写“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云云,与“暗香疏影”一样,也成了咏梅常见的语汇。

林逋咏梅改变了以往梅花一般春花时艳的特色与地位,标举梅花疏雅闲静的神韵和品格,在咏梅史乃至于整个梅花审美欣赏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对此,南宋以来认识愈明,诗人多有言之。如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第496页。舒岳祥《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其三:“千秋万古梅花树,直到咸平始受知。”舒岳祥《阆风集》卷八。卫宗武《次华谷咏梅韵》:“一自孤山题品后,此花标格孰能名。”卫宗武《秋声集》卷三。林逋也因此与梅花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成了梅花的精神知音和人格代表。南宋吴锡畴《林和靖墓》“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全宋诗》卷三三九五。,吴龙翰《拜林和靖墓》“清风千古镇长在,见着梅花如见君”吴龙翰《古梅遗稿》卷一。,赞叹的正是这一意思。

3石延年《红梅》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幽州(今北京市)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仁宗朝初期著名诗人,诗风豪迈健举,技法较为精湛,时人目为“诗豪”。其《红梅》诗:“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烘笑从人赠,酡颜任笛吹。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全宋诗》卷一七六。石延年所处的时代,红梅尚是梅中新品,文人题咏极少,石延年可算是较早尝试的一位。前两联正面刻划,一写花色,一写枝叶形态。后两联拟人,把红梅想象为醉颜娇嗔的美人,构思也可谓新颖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