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1221100000011

第11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5)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轨极端繁杂,因比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来。

十一、慧能和禅宗

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还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又名“佛心宗”。因唐代北方的神秀主渐悟和南方的慧能主顿悟,形成了不同派别,而有“南北宗”、“南北禅宗”之称。后来慧能创立的南宗取代神秀的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所传习的不是自古以来所修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后来南宗禅先分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后在唐末五代年间,南岳一系分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也号称五宗。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南印度的菩提达摩到金陵见武帝,因两人见解不同答问不契,又渡江北上,在北魏传授禅法,以《楞伽经》宣扬的世界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思想为印证。达摩传法(还有袈裟)给慧可,慧可又传僧璨。这三个人后来分别被禅宗奉为初祖、二祖、三祖,称为“楞伽师”一派。唐初道信继僧璨的衣法,但在楞伽禅法外又参用了般若法门,世称四祖。道信门下有法融,因住金陵牛头山而成为牛头禅一系,传承数代而终结。道信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601—674)。他在黄梅双峰山东的冯茂山传法40多年,常劝僧俗奉持《金刚经》,宣扬世界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人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他的这种说法被尊称为“东山法门”。弘忍门下多至700人,其中著名的是神秀和慧能,后分别开创“北渐”、“南顿”两派。神秀(约606—706),原是弘忍门下的上座,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弟子普寂、义福等在长安传授禅法。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曾盛极一时。

慧能(638—713)世称禅宗六祖大师。本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北京南)人,父亲因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慧能在新州出生后数年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后靠卖柴赡养老母。据传,一天他在市井中听客店有人诵《金刚经》,有所领悟,于是往冯茂山见弘忍。弘忍命他在碓房舂米。8个月后,弘忍召集弟子,要每人作一偈呈上,以便根据每人对禅理解的深浅传衣付法。上座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奉为佳作,一时传诵全寺。慧能听到后,也请人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净(此据敦煌本《坛经》,通常此句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见地透彻,就在夜间秘密地把法衣传给他,并叮嘱他急速南下隐居,待时机成熟再出来行化。于是慧能到广东曹溪(今曲江县东南),在怀集一带隐遁15年才南下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据传,当时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幡,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慧能便插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僧人听了十分诧异。寺院主持宗印法师便请他至上席,相问佛法,慧能对答如流,并乘机出示黄梅衣钵,随之应请,为僧人开示禅法。不久,慧能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又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后来门人法海将其录为《坛经》。此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性净,强调自悟。认为人人本来是有心性(佛性)的,彻见此心性就能成佛。也就是提倡单刀直入,求得开悟,顿见心性,自成佛道。慧能提倡顿悟法门,又结合世俗信仰而推崇《金刚经》,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又不专主坐禅,认为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和神秀一系信奉的《楞伽经》所主张的渐悟相反,从而形成了南北宗的对立。慧能一派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重禅定,强调顿悟,不仅和包括神秀在内的以往禅学不同,而且更和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各个学派不同,是世界佛教史上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变革。

慧能的门人很多,嗣法弟子中最著名的有怀让、行思、神会。神会后来北上河南宣传慧能禅法,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举行大会,论定达摩一宗的法统,评定南北是非,力争正统,指责神秀及其弟子普寂都没有得弘忍的传衣,不是正系,批评北系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造成了慧能是达摩以来的直接继承者的印象,致使南宗禅的势力大增,北宗禅的势力渐弱。但神会的一系(后来形成荷泽宗)并不太盛,在唐末繁衍流传广远的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

怀让(677—744),少年出家后随慧能学习15年,后往南岳传法。弟子中最著名者是道一(709—788)。道一本姓马,后世称为马祖。年幼出家,后到南岳结庵而居,常日坐禅。《景德传灯录》卷5载:怀让见问道:“大德(“大德”:对和尚的尊称。)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就拿一块砖来在道一庵前的石头上磨。道一问:“师磨砖作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惊异地问:“磨砖岂得成镜耶?”怀让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更为惊异,就向怀让请教,日后深得堂奥。后往福建、江西一带建立丛林,聚徒说法,弟子众多,禅宗至此大盛。马祖的著名弟子怀海(720—814)后在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西)创立禅院,并制定“禅门规式”,规定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和仪式,成为后代“丛林清规”的模式。马祖弟子甚多,其中灵祐(771—851)嗣法后,长期住潭州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境内)弘道多年。灵祐的弟子慧寂(814—890)后在袁州(故治在今江西省宜春)仰山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他们主张众生和万物都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9)世称“沩仰宗”。怀海又一弟子希运(?—855)住高安(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其弟子义玄(?—867)后在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别成一大宗派,称“临济宗”。此宗重视当面问答,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说教,特别是采用棒喝,对所问不作正面回答,以大棒或大喝来暗示和启发问者,以迅速的手段或警句使学人“省悟”,机锋(“机锋”:指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含蓄有深意的语句。)十分峻烈。其“宗风”的特点是“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人天眼目》卷2)中唐以来此宗最为盛行。

行思(?—740)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从慧能得法,后回吉安,住青原山静居寺弘法。同门希迁(700—790)在慧能去世后,来青原从行思,得法后往南岳的南寺,结庵于寺东的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当时希迁和道一分别为江西和湖南两地禅学的中心人物,称并世二大士。希迁传惟俨,惟俨传昙晟,昙晟传良价(807—869),良价住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传法。弟子本寂(840—901)得法后住曹山(今江西宜黄)传法。良价和本寂别倡新说,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人天眼目》卷3),称“曹洞宗”。希迁还传道悟,再经崇信、宣鉴、义存,义存弟子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寺弘法,奉行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的说教方式。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人天眼目》卷2),世称“云门宗”。义存的别系经师备传桂琛,桂琛传文益。文益(885—958)在金陵(今南京)清凉寺行化、阐扬“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景,扫除情解”(《人天眼目》卷4)的禅风。学者云集。文益去世后,南唐中主李璟给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由此世称其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

结合传统说法,禅宗的传法世系,可列简表如下(此表所列世系自唐代一直延至五代、宋代。表中“?”,表示直接的继承关系,“……?”表示中间有所省略。):

唐代禅宗带有鼎新的精神,主张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禅宗还导化于山区地带,宣扬砍柴挑水,即境开发。山区民情朴质,因此禅宗容易征服人心,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中唐以来佛教的主流。

§§§第六节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五代以来,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开始由高峰向下跌落。同时,由于各个朝代的佛教政策不相一致,因此,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并不相同,各个宗派的变化也不平衡,这样又表现出佛教不同宗派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

一、五代以来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

五代的50余年间,南北分裂。北方屡兴兵革,社会动荡不安。总的说来,国家对佛教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还对佛教严加整顿,实行淘汰。佛寺半数以上被废弃。铜制佛像全部被没收,用来铸钱以充国库。这样北方佛教更见衰弱。南方情况却不同,各国相安无事,社会稳定,王朝热心护佛,以南方为根据地的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分别获得程度不同的发展。

宋代,包括北宋、南宋两代共32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采取保护佛教的措施。他曾派遣沙门行勤等157人去印度求法,放宽度僧名额,寺院得以举办长生库和碾碨、商店等谋利事业,寺院经济又有所发展。同时又与政府财政收入形成越来越大的矛盾,导致北宋后期徽宗强令佛教与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并使佛号、僧尼名都道教化,给佛教以沉重的打击。但不久佛教又恢复了元气。宋代南迁以后,王朝对佛教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使佛教得以维持,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较为流行。天台宗也有一定的发展,华严宗也曾一度中兴。

与北宋、南宋大体上相应的辽和金两代,统治中国北部地区约330年。辽代的帝王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佛教臻于鼎盛。刻经(如北京房山云居寺续刻的石经)、建塔、开凿石窟,风行一时。辽代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华严宗最为发达。金代的王室也崇奉和支持佛教,所以佛教也相当发达,最为流行的是禅宗。但章宗以后,朝廷为了筹措军费,滥发空名度牒(“度牒”:封建政府发给出家者的证明书,出家者需交纳钱财,而持此牒可免赋税、徭役。),促使佛教滥杂腐化,日趋衰退。

元代百余年间,自元世祖忽必烈始就崇奉喇嘛教,奉西藏地区的名僧为帝师,规定每个帝王必须先就帝师受戒,然后才能登基。由于王朝对佛教的大力支持,寺院经济畸形发展,既拥有大量土地,又经营工商业,当时各地的当铺、酒店、碾碨、渔场、货仓、旅馆及商店,相当一部分是由寺院经营的。元代除喇嘛教外,禅宗也在流传。此外,除传统的宗派外,在江南还有白云宗、白莲宗。白云宗因北宋末创立者清觉(1043—1121)居杭州白云庵而名。此宗奉《华严经》为最高教义,排斥禅宗,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重视忠孝慈善。信徒持素食,被称为“吃菜”的道民,俗称为“白云菜”。“白莲宗”是南宋初沙门茅子元所创,他在上海青浦县西建“莲宗忏台”,自称“白莲导师”,劝人奉信净土教义,提倡念佛,励行菜食,信徒号为“白莲菜人”。这两宗的创始人都被认为是“传习魔法”、“妖妄惑众”而发配到边远地区,后又被赦。元代白莲宗又渗入其他宗教观念,与弥勒信仰相混合,演化为白莲教,成为民间的秘密宗教。元末农民起义曾加以利用。到明清时代,两宗均遭严禁。

明代共276年。开国皇帝明太祖原来出身于僧侣,鉴于农民利用秘密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他特地对佛教进行了整顿,限制了佛教的发展。这时出现了在家居士研究佛教的风气,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稷、焦竑、屠隆等,都撰有佛学著作,对佛教的复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268年。清王朝继承了明代的佛教政策,不同的是又重视喇嘛教。明末遗民出家为僧的颇多,如方以智、八大山人(朱耷)等。清代官私刻经事业颇盛。如杨文会居士(1837—1911)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对清末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还创办了佛教学堂——祇洹精舍,欧阳渐、太虚等均是其入室弟子。杨文会信奉净土、华严,暮年深探法相学,后为弟子欧阳渐居士所阐扬,对于民国时代的佛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五代以来佛教诸宗的历史演变

五代以来,佛教各宗派中主要是禅宗在流行,其次是净土宗,再就是天台、华严、律诸宗的宗绪未绝。在此后的长期间里,出现了各宗派互相融合的趋势,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结合在一起,禅宗和净土宗又分别和其他宗派合为一体,如“天台禅”、“华严禅”、“念佛禅”等。

(一)禅宗

前面已经提到慧能禅宗的根据地在南方山区,地理条件优越,因此五代时仍有较大的发展。青原一系又分化出云门宗和法眼宗,流行于江、浙、闽、粤一带。连同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禅宗五家从此完全建立起来。在宋代,禅宗仍然是佛教诸宗中最为流行的宗派。但宋初禅宗五家内的沩仰宗已不传,曹洞宗和法眼宗也都委靡不振,盛行于各地的是临济宗和云门宗。北宋时临济宗人楚圆门下慧南(1002—1069)和方会(992—1049)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两派,与临济宗等五家合称七宗。黄龙派因慧南住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黄龙山,故名。杨岐派因方会住袁州(州治在今江西宜春)杨岐山普明禅院,故名。两派同时盛行于南方。至南宋黄龙派趋向衰落,杨岐派成了临济宗的正统。杨岐派的大慧宗杲提倡看话禅。即把用以判断是非的前辈祖师的言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当做“话头”(即题目)来参究,影响十分深远。云门宗人雪窦重显著《颂古百则》,大振宗风。又云门宗人灵隐契嵩一反当时禅教一致的常见,重新强调禅为教外别传,同时他又作《辅教篇》,竭力调和儒佛的矛盾。云门宗至南宋时代即趋衰弱。此外曹洞宗人正觉虽与宗杲交谊颇深,但提倡静坐看心的默照禅,反对看话禅,从而引起与宗杲的相互非难。此后虽然临济宗比较盛行,曹洞宗也在流行,但总的说来,禅宗在学说思想方面是日趋停滞了。

(二)净土宗

宋以来天台宗等各个佛教宗派都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各宗都有净土之说,纯粹的净土信仰很少了。这样,一方面推动了净土信仰的流行,另一方面典型的净土宗也就由于和其他各宗相涉而失去其独立的面貌了。这也是宋代以后净土宗的基本特征。

(三)天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