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1221100000024

第24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3)

2.十八罗汉。由于五代时纷纷绘画罗汉像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十六罗汉又发展为十八罗汉。根据现有史料,最早的十八罗汉画像是10世纪的张玄和贯休画的。后来苏轼见到这两幅画,分别题了十八首赞,还在贯休画的那幅像的十八首赞下一一标出罗汉的名字,即在《法住记》所列前十六罗汉外再列庆友为第十七罗汉,宾头卢为第十八罗汉(《东坡全集》卷20《十八大阿罗汉颂》)。庆友是《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是第一尊者宾度罗跋惰阇的重出。所以这又引起后人的异议,其说不一。《佛祖统记》认为第十七、十八两位罗汉是迦叶和君屠钵叹。有的则说是迦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也有人认为是降龙和伏虎。清乾隆皇帝认为第十七位应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弥勒尊者)。经此番御定,这种说法就成定说了。十八罗汉的传说相当广泛,后来逐渐取代了十六罗汉的传说。自元朝以后,寺院大殿中多雕塑和供奉十八罗汉像。

(六)三大士

有的寺院在大殿的佛像背后,还塑有坐南向北的三尊菩萨像:文殊、普贤和观音。因菩萨也译为“大士”,故俗称为“三大士”。三大士塑像分别骑着狮子、六牙白象和。这也和民间传说有关。《封神演义》把佛教三大士变成为破太极阵的文殊广法天尊、破两仪阵的普贤真人和破四象阵的慈航道人,他们分别坐骑虬首仙的青毛狮子、灵牙仙的白象和金光仙的金毛,从而也就使三大士愈来愈汉化了。

(七)海岛观音

有的寺院在大殿后面还修有海岛,观音菩萨像立于海岛之上,观音像旁塑善财童子和龙女,四周作观音救八难(八处见佛闻法的障难,指地狱、饿鬼、畜生等)的塑像,这是受《西游记》中童子拜观音的描述的影响。

五、菩萨殿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还译为“开士”、“圣士”、“大士”等,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菩萨在佛国世界中的等级地位仅次于如来佛。相传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以菩萨为称号。

根据佛经,菩萨可以穿僧衣,也可作在家装束。中国佛教的菩萨像很少穿僧衣的。从唐代开始菩萨的形象、装束日趋定型。佛经中的菩萨一般是“善男子”出身,又说菩萨变相是“非男非女”的。中国的菩萨多是面作女相(佛经对于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的性别没有定说,有说是妙庄主的女儿,也有说是无诤念转轮王的王子。《红楼梦》第五十回“暖春坞雅制春灯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黛玉笑答:“虽善无征”。这个谜底是说观音的生平不可考。实际上,文殊、普贤等菩萨的生平也都无从稽考。),又有蝌蚪形小髭,自北宋以后小髭取消了。圆脸盘,宋后变长。翠眉长且弯,凤目微张,樱桃小口。高髻或垂鬟髻,散落下来的长发垂在两肩上,头戴香宝冠。上身赤裸或斜披天衣,北宋后为带袖天衣,但仍袒胸,有披巾。还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锦裙或罗裙,两足丰圆。菩萨的健美面庞和体态,当是唐代女艺术家和贵族妇女的写照;菩萨的华丽衣饰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混合。

在中国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佛作为教主,其形象无比崇高,与世俗相距甚远,给人一种庄严感和隔距感,然而菩萨却以普度众生同登彼岸为宗旨,时出莲座来到下界导化众生,给人以一种慈悲感和亲切感。这样,就逐渐萌生出对菩萨的特殊信仰。隋唐以后,佛教徒通过种种附会,宣扬一些著名的菩萨东来定居,自立道场。汉译佛典中著名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等。弥勒后来升级为佛了,大势至也未能独立成军而默默无闻。观世音、文殊、普贤成了中国化的菩萨,并称为“三大士”。三大士和地藏菩萨又合称四大士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别以大智和大行为尊号,而观音菩萨也有大悲、地藏菩萨又有大愿的美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常以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身份出现,而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却各有自己独居的殿堂,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僧人对这两个菩萨是何等的亲切和崇拜。

(一)观音殿(大悲殿)

观音亦称“观世音”,因其能普遍“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而得名。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也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佛教说他(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为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表现了一切佛的大悲心,是救世之最切者。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他(她)能现三十三种化身,救七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一心念诵他(她)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使其得到解脱。观世音还主张“随类化度”,即不分贵贱愚贤,对一切人的苦难都拯救,所以其美名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为“大悲”。在隋唐时代,已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仰。观音菩萨崇奉,是广大人民对象征慈母之爱和大慈大悲的女性之美的神的一种崇拜,是经历深重苦难的劳苦大众,切望为自己滴着鲜血的、破碎的心,在佛国里找一个美和善的避难所,找一个幸福的恩赐者。

佛典说观音菩萨可以随机应变出种种化身去拯救众生的苦难,所以他(她)的化身形象特别多,有所谓“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身”、“千手观音”和“四十八臂观音”等称谓。大都为密宗所传。通常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诸观音的总体代表的“圣观音”亦即“正观音”而言。其标准像是一手二臂,头戴天冠,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结跏趺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此外是“自在观音”像,一足盘膝,一足下垂,显得十分自在。像旁或有一净瓶,内盛甘露,瓶中插有柳枝,象征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旁有一对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所以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童男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善知识”:指具有高深的佛教道德学问,善于说法开导众生者。),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大得教益。在中国大约自南北朝始,至唐代更出现鲜明的转折:观音菩萨由男性形象改塑成为慈爱、典雅、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了。

千手观音,全称为“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世音”。佛经说他(她)发誓要为所有众生谋利益,所以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维护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千手观音像一般是两手两眼下面左右各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再各配二十五种众生生存的环境,共为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观音像,最主要特征是四十二臂,如手下伸,掌向上,各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持锡杖手,慈悲维护一切众生;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和鬼神敬爱;等等。一般来说,千手观音是立像,四十八臂观音(略去千手便是四十八臂观音像)是坐像。千手千眼、四十八臂都是观音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形象化。实际上这是采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表现其神奇的魔力。河北正定隆兴寺内的大悲阁,铸有千手千眼观音铜像,高22米。这一巨像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誉为“河北四宝”。

(二)地藏殿

地藏,梵文Ksitgarbha,意译。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地藏”,故名。佛经故事说他是菩萨。释迦牟尼嘱咐他,要他在释迦牟尼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世间之前这一段时间里普度众生。他为此发了大誓愿,一定要尽度在六道轮回的众生,拯救他们各种苦难之后,自己再升级成佛,所以他的美称尊号是“大愿地藏”。他发的大愿是:孝顺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荷一切艰难苦行;满足众生生活需求,令大地五谷杂粮草木花果生长;祛除疾病;度尽地狱众生。这些大愿,和中国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相适应,也适合农业中国的国情,特别受农民的欢迎,符合人民要求摆脱各种苦难的愿望,极易为老百姓所接受。这样,除了观音菩萨以外,地藏在古代中国下层人们中也是拥有最多信奉者的一位菩萨了。

地藏与文殊、普贤、观音的形象不同,现出家相,作比丘装束。他的像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要使众生的愿望得到满足。有的像两旁还侍立一比丘像和一长者像,据说长者是将九华山布施给地藏的闵公,比丘是闵公的儿子,后也随地藏出家,法名道明。

六、东西配殿——伽蓝殿和祖师殿

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殿一般是伽蓝殿,西殿一般是祖师殿。

(一)伽蓝殿

伽蓝殿是梵文音译“僧伽蓝摩”的简称。意译为“众园”,音兼意译为“僧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此处的伽蓝专指“祇树给孤独园”。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的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也供十八位护伽蓝神。伽蓝殿的来历,就是前文讲过的,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为了请释迦牟尼到舍卫城来说法教化,用黄金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花园的故事,伽蓝殿就是为了纪念给孤独长者、祇陀、波斯匿王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的善士而建的。殿正中供波斯匿王,他后来也归信佛教,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作出了不少贡献。左边是祇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殿内两侧还常供十八位伽蓝神——守护神。《释氏要览》卷上载有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有的是古印度次大陆神话传说中的小神,而被佛教所吸收改造作为守护神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天台宗创始人智所谓白日见关公显圣而建立玉泉寺的传说,中国佛教还把“归佛”的关公也算作伽蓝神了,但因是汉族的“神”,故特在殿中另作一小龛供奉。这表明中国人很善于将古代的圣贤名将改塑为神,也表明佛教的附会力和涵摄力之大。

(二)祖师殿

祖师殿多属禅宗系统,为纪念该宗奠基人(祖师)而建。殿中央为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侧为禅宗六祖、实际创宗人慧能,右侧为慧能三传弟子、制定《百丈清规》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后来其他宗派也仿照禅宗,在寺院的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

七、罗汉堂

罗汉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关于五百罗汉的故事,佛经中的说法很不一致。如《法华经》有《五百弟子授记品》,说佛为五百罗汉授记。这是指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又有说是佛灭后第一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如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记载佛灭后迦叶尊者主持五百罗汉最初结集的事。南传佛教还有五百罗汉参加在今斯里兰卡举行第四次结集的说法。这些说法不仅互相矛盾,而且也都没有说明具体的名字和事迹。我国在五代时尊崇五百罗汉之风日益盛行,各地寺院纷纷建立五百罗汉堂。著名的如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上海龙华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五百罗汉的名号依据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见《金石续编》卷17著录)所列举的从第一阿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无一遗漏。但这实际上是宋人附会的作品。碑已不存,碑文收在《嘉兴续藏》第四十三函中,为近代五百罗汉塑像列名的依据。

五百罗汉堂中还另有济公像。济公(1148—1209)是南宋僧人,原名李心远,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后移净慈寺。传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尤其喜好狗肉蘸大蒜。性格诙谐幽默,举止如痴如狂,世称“济颠和尚”。后来中国佛教把他加以神化,说是降龙罗汉转世,故被称为“济公”。传说他到罗汉堂报到迟了一步,只好委屈地站在过道里或蹲在房梁上。济公是古代深受民间崇奉和喜爱的极富个性的中国罗汉。他的传说和塑像是中国人的美妙创造,体现了与印度佛教的差异。长篇小说《济公传》就是关于他的济困扶危、嘲弄官府的神话传说。

八、法堂(讲堂)

禅宗称演说大法之堂为“法堂”,其他宗派称为“讲堂”,是宣讲佛法皈戒集会的场所,在佛寺中通常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百丈禅师主张不立佛殿,只树法堂。后来禅宗又恢复了佛殿。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也称“狮子座”。法座是一高台,上置座椅,供宣讲佛法之用。法座后挂有象征释迦牟尼说法传道的画像。法座前面设有讲台,台上供小佛座像,象征听法诸佛。台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法堂里面还设大钟、法鼓;鼓在右,钟在左。法师上堂说法时要击鼓鸣钟。鸣大钟是号令僧众集合,击法鼓表示说法是为劝诫僧众进趣于善。有的法堂设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