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052

第52章 识烈性马

故事原文

伯乐①教二人相踶马②,相与之简子③厩④观马。一人举踶马⑤。其一人从后而循⑤之,三抚其尻⑥马不踶。此自以为失相⑦。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肩而肿膝⑧。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⑨,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任肿膝⑩。”(《说林下》)

注释

①伯乐:古代的“伯乐”有两位:一位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的人,善相马,他姓孙名阳,字伯乐;一位是春秋末期晋人赵简子的驾车人王良,也善相马。本故事所说的“伯乐”指后者。

②踶(dì地)马:踶,踢。踶马,用后蹄踢人的烈性马。

③简子:赵简子,春秋末期晋国的卿。

④厩(jiù就):马棚,马房。

⑤循:抚摸。

⑥尻(kāo):屁股。

⑦失相:观察错误。

⑧踒(wō窝)肩而肿膝:踒,肢体受伤。肩,肩膀。踒肩,马的肩骨受伤。肿膝,膝盖肿大。

⑨举后而任前:举,抬起。任,承担,支撑。前,指马的前腿。这句话的意思是,抬起了后腿,就要依靠前腿作支撑来发力。

⑩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任肿膝:您是善于观察踶马,但是却拙劣于不能对马作全部了解,马的前膝盖肿大(因此它是不能支撑马的全身重量的)了。

故事大意

伯乐教两个人去认识常用后蹄踢人的那种烈性马的模样。他们一起来到赵简子的马房里。有一人找出来了一匹烈性马,另一人多次从马的屁股去抚摸它而马却不踢人。选出烈性马的那位以为自己的观察有错误。另一人则对他说:“你的认识没有错。这是因为该马本身有问题。马的前腿筋骨受伤了,膝盖肿大了。大凡会踢人的烈性马,踢人时,必须举起后腿,把全身的重量集中到前腿上去。现在该马的前肩有伤,膝盖肿大,它就再也支撑不起马的全身重量了,所以就不能用后蹄去踢人。你能识别烈性马,却不懂那马前腿筋骨受伤、膝盖肿大不会踢

人这个道理。”

读后感

本故事涉及“认识论”问题。

“认识”意义重大。人生在世,“世”是通过“认识”去感知的。有“适者生存”的话,认识了世界,才能适应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认识”不是一件易事。要五官齐动员,躯体共努力,还加上动脑,动脑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五官中,眼尤为重要,因为眼是对事物的第一接触者,并能看远,看细。但要让眼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学会看,学会相,学会观。看,看表象;相,相内容;观,观实质。看相观齐用,并用脑作思考,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当然,耳、鼻、口、四肢、躯体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使人听到声音,了解事物的气味、口味及其他情况。

认识事物时,不要求表象的认知,要内内外外地去认知,要勤动脑,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本故事中,其中一人能从众多的马中找出踶马,不失为是一位善找踶马的能人。但却不知道,分辨不出踶马中有不会用后腿踢人的马。其原因就是其相马相得不全面,只相表面,知了一,不知二。

本故事,韩非说的是“马”的事,其实喻的是“人”的理。韩非在讲完本故事后有议论:“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形势不利,客观条件不具备,你就没有办法去表现自己的才能,纵然有千万才华也施展不出来。这则故事说明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韩非在本故事中,还借惠子的口说:“置猿于柙(xiá侠,关猛兽的木笼)中,则与豚(tún囤,小猪)同”。猴子聪明,有表演才能,但把它关在木笼中,则这个猴子同小猪就没有任何区别了。韩非又一次强调了事物发挥作用的条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