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1222000000015

第15章 以石击卵——正说《形篇》(3)

[1]先为不可胜:为,造就、创造。不可胜,指我方不致被敌人战胜,即所谓“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

[2]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的意思。敌之可胜,指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3]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则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

[4]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知,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战而胜之,则不能由我方来决定。张预注:“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1]。守则不足,攻则有余[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3];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胜[5]也。

【注释】

[1]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为使敌人不能胜我,在于我方防守得宜;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我方进攻得当。

[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御,是由于处于劣势;采取进攻,是因为拥有优势。按,汉简本此句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意为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用于防御则兵力有余,用于进攻则感到兵力不足。亦通。

[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九,虚数,泛指多数。汪中《述学·释三九》:“古人措辞……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九地,用于形容极深的地下。此句言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蔽军队活动,如藏物于极深之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故梅尧臣注曰:“九地,言深不可知。”此句另一种解释为:善于防守者,能巧妙利用各种地形以为坚固防守。曹操注:“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但似不如前说为善。

[4]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天,形容极高的天上。李白《望庐山瀑布》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句意谓善于进攻的人,进攻时能做到行动神速、突然,如自九霄而降,令敌猝不及防。梅尧臣注云:“九天,言高不可测。”又一说云:善攻者,善于利用天时天候主动地选择进攻时间。曹操注:“因天时之便者,动于九天之上。”

[5]自保而全胜:保全自己而战胜敌人。张预注:“守则固,是自保也;攻则取,是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1],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2],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3]。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4]。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5]。故其战胜不忒[6]。不忒者,其所措必胜[7],胜已败者也[8]。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9],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0]。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11],故能为胜败之政[12]。

【注释】

[1]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不过,不超过。众人,普通人。知,认识。

[2]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称为“秋毫”,通常比喻极轻微的东西。多力,力量大。

[3]闻雷霆不为聪耳:能听到雷霆之声算不上耳朵灵敏。聪,听觉灵敏。

[4]胜于易胜者也:易胜者,容易战胜的敌手,指已经暴露弱点之敌。

[5]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言真正能打仗的人取得胜利,并不显露智谋的名声,并不呈现为勇武殊世的赫赫战功,而于平淡中表现出来。即老子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故杜牧注云:“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

[6]故其战胜不忒:忒,音“特”,失误、差错。不忒,无差错,意为确有把握。《周易·豫》:“四时不忒”,郑玄注:“忒,差也。”

[7]其所措必胜:措,筹措、措施、措置。《礼记·中庸》:“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此处指的是作战措施。

[8]胜已败者也:战胜业已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

[9]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胜利的军队。先胜,先创造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此句意为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决战。《尉缭子·攻权》云:“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与孙子的意思相合。

[10]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指失败的军队总是轻易开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

[11]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政治条件。法,法度、法制。意为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得到贯彻落实。张预注:“先修饰道义以和其众,后保守法令以戢其下,使民爱而畏之。”

[12]故能为胜败之政:政,同“正”,主、主宰的意思。《老子·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即言清静为天下主。为胜败之政,即成为胜败问题上的主宰。又,《管子·水地》:“为祸福正。”

兵法:一曰度[1],二曰量[2],三曰数[3],四曰称[4],五曰胜。地生度[5],度生量[6],量生数[7],数生称[8],称生胜[9]。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0],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1],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12],形[13]也。

【注释】

[1]一曰度:度,指度量土地面积。贾林注:“度,土地也。”

[2]二曰量:量,容量、数量,指计量物质资源。

[3]三曰数:数,数量、数目,指计算兵员的多寡。

[4]四曰称:称,衡量轻重。王皙注:“权衡也。”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

[5]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

[6]度生量:指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

[7]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

[8]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对比强弱的不同。

[9]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10]故胜兵若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镒,《玉篇·金部》:“镒,二十两。”李筌注:“二十两为镒。”张预注同。铢,张预注:“二十四铢为两。”以镒称铢,指两者相比,轻重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张预注:“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11]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率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战民,与下篇《势篇》“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之“战人”含义同。春秋时,兵农合一,民众平时生产,战时征集从戎。

[12]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一说八尺,见《说文》、《孟子》赵岐注)为仞。千仞,形容极高。谿,同“溪”,山涧。

[13]形:喻指军事实力。《势篇》云:“强弱,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却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越普通人的见识,这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得胜利,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如同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称不上目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容易取胜的敌人。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业已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同时从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人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总是善于修明政治,确保健全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则就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进行战斗,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