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易经 尚书
1231500000021

第21章 系辞传①(1)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②卑高以陈,贵贱位矣。③动静有常,刚柔断矣。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⑤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⑥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⑦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⑧乾道成男,坤道成女。⑨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注译]

①《系辞传》:《易传》之一。传文对《易经》经文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系辞”二字是系属或联系之辞的意思。②尊:高。卑:下。③以:已。陈:列。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各居其位。④常:指一定的规律。断:分。⑤方:道,即思想观念。物:具体事物,与“方”相对。⑥象:表象,指天上之日月星辰。形:形体,指地上之万物。见:通“现”,显现。⑦摩:迫击。荡:推动。⑧鼓:鼓动。这四句是说明天上物象的阴阳变化。⑨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是说明地面形体的阴阳变化。知:为,作。大始:即太始,最初创始。成物:生成万物。易:平易。知:知晓。简:简约。能:功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可大则圣人之业:这八句是阐发乾坤“易”、“简”之理,最后归结于人事,说明若能效法此道,即可造就贤人的“德”、“业”。成位:确定位置。中:适中。

[译文]

天尊贵而居高,地卑下而居低,而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这样乾卦为首而坤卦为次的位序也就确定了。卑下与尊贵的位序一经排列,万物便各居其位。天的动和地的静有恒常的状态,阳刚阴柔的性质因而就判然分明。天下万事万物都以类别相同而聚合,以群体相异而区分,吉利和凶险就在这样的同与异的矛盾之中产生了。悬在天上的事物呈现出的是虚空的表象,处于地面的事物呈现的是实在的形体,这样,事物的变化就能从象与形上显现出来。

所以刚柔才会相互冲突迫击而生成八卦,八卦又会相互推动重叠而生成六十四卦。

比如雷与霆相互鼓动,风与雨相互滋润;日与月相互推动,寒与暑一往一来。又如乾道运行构成男性,坤道运行构成女性。

乾的作为体现于万物的最初创始,坤的作为体现为顺承于乾的万物生成。

乾的作为以平易而为人所知,坤的作为以简约而显其功能。

平易就容易为人知晓,简约就容易使人顺从。容易知晓则有人亲近,容易顺从则能够建功。有人亲近则处世就能长久,建功立业则立身就能宏大。而处世长久是贤人的美德,立身宏大是贤人的事业。

懂得乾德平易和坤德简约,就能掌握天下的道理;而掌握天下的道理,就能遵循这些道理而居处适中合宜的地位。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②,《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③,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④。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

[注译]

①三极:天、地、人为宇宙万物最崇高的,故称之为三极。②安:或读为按,案。观察也。③玩:玩赏,揣摩。④占:占断,临事卜问占断其吉凶。

[译文]

圣人创立八卦及六十四卦,观察卦象爻象,把卦爻辞联系在卦爻后而来说明未来的吉凶。(分阳爻阴爻为刚柔),由刚柔的激荡而产生变化。因此卦爻辞中的吉和凶,是人事得和失的象。卦爻辞中的悔和吝,是人心忧惊的象。卦爻辞的变化,是事物旧的退去、新的进来的象。卦爻辞中的刚柔,是昼夜阴阳的象。六爻的变动,是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因此君子平居之时而细心观察的,是《易经》的象,喜乐而揣摩的,是爻的辞。所以君子平居就观察卦象和揣摩爻辞,行动就观察它的变化揣摩它的吉凶,因此上天自然保佑他,而获得吉祥,无所不顺。

§§§第三章

彖者①,言乎象者也。爻者②,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③。忧悔吝者,存乎介④。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各指其所之⑤。

[注译]

①彖:此处不是指《彖传》,而是指《卦辞》。②爻:《系辞》作者称辞为爻,不是指爻画。③辞:指卦爻辞。④介:《周易集辞》:“虞翻曰:‘介,纤也。故存乎介,谓识小疵也。’”⑤各指其所之:卦爻辞个个指示人的所住,趋吉避凶。

[译文]

卦辞是讲卦的整体的象征意义。爻辞是讲爻所显示的微妙变化。吉凶,是讲人们行动的得失。悔吝,是讲人们行为有小的偏失。无咎,是讲人们善于补过。因此排列贵贱的在于爻位,分清大小的在于卦,辨别吉凶的在于辞,忧悔吝的在于识小疵,行动而无咎的在于追悔(而惩戒)。所以卦有大小,辞有险难平易。总之,卦辞、爻辞是各自指出他的去向(趋吉避凶)。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①,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②。范围天化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③。

[注译]

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阴阳凝聚之气,古人认为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即下文所谓“神”;游魂,魂气游散所生的变异,即下文所谓“鬼”。②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犹言“安处其环境”。这是说明通《易》者有“安土”、“敦仁”之德,故能泛爱天下。③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总结前三句并全章大旨,以神的奥妙不泥于一方,比拟《易》的变化不定于一体,正是指明“阴阳不测”的辩证哲理。

[译文]

《周易》的象征与天地相准拟,所以能普遍包涵天地间的道理。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地面山川原野的理致,就能知晓幽隐难见和显明可察的事理;推原事物的初始并返求事物的终结,就能知晓死和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成为物形,魂体游散造成变化,就能知晓鬼神的情实和状态。(人们掌握的《周易》哲学)和天地的道理相似相通,所以行为不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智慧周遍于万物而道德足以匡济天下,所以动止不会偏差;权力广泛推行而不流溢淫滥,乐于天然而知其命数,所以无所忧愁;安处于自身的环境并温柔敦厚地施行仁义,所以能泛爱天下。(可见《易》道之大)足以拟范周备天地的化育而不致偏失,足以曲尽细密地助成万物发展而不使遗漏,足以会通于幽明昼夜的道理而无所不知,所以说神奇奥妙的《易》旨不泥于一方而《周易》的变化不定于一体。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①。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②。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③。

[注译]

①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以阴阳变更运动释“道”的概念,即指出事物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②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不与圣人同忧,犹言“与圣人之忧不同”。此句揭明天地之“道”化育万物,与圣人体“道”为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无为,后者是有为而未免忧患,故称“不同”。③阴阳不测之谓神:此句总结上文,说明阴阳变化的神妙,不可测变,即前章“神无方而《易》无体”之义。

[译文]

一阴一阳的矛盾的变化规律就叫做“道”。传继此道发扬光大以开创万物的就是“善”,蔚成此道柔顺贞守以孕育万物的就是“性”。仁者发现“道”与仁德相通就称之为仁,智者发现“道”与智德相通就称之为智,百姓日常应用此“道”却茫然不知,因此君子所谕示的《易》“道”的全面意义就很少人懂得了。天地阴阳之“道”显现于仁德,潜藏于日用,在自然无为中鼓动化育万物而与圣人体“道”尚存忧患之心有所不同。然而圣人努力效法“道”的盛美德行和宏大功业也算至极无比了!大获所有而众物归附称作宏大功业,日日更新而自我完善称作盛美德行。阴阳转化以致生生不绝叫做变易,画卦形成天的象征叫做乾,画卦仿效地的法式叫做坤,穷极蓍数以预知将来叫做占筮,会通万物的变化叫做天下的事态,阴阳矛盾互转而不可测定叫做微妙的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注译]

①不御:不止。正:通“证”,验证。备:全,无所不备。②翕:闭。辟:开。

[译文]

《易经》的范围广大啊!说到远处则是没有止境的,说到近处则是静止而方正的。说到天地之间的事物是完备的。乾象征天,它静时为团圆形;它动时是刚直的,因此产生了大。坤象征地,它静时为闭合收敛状;它动时是开辟的,因此可产生广。乾坤所指的范围广大与天地相配,乾坤讲的变通跟四季相配,乾坤所讲的阴阳的意义跟日月相配,乾坤所讲的平易简约的美善道理,可以与圣人至德相配为统一。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①,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②,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注译]

①知崇礼卑:是说智慧之可贵在于崇高,礼节之可贵在于谦卑。②设:确立。

[译文]

孔子曰:“《易》是至善至美的啊!《易》,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扩大功业的一部分。智慧是宝贵的,其宝贵之处在于崇高;礼仪是宝贵的,其宝贵之处在于谦卑。崇高是效法天,谦卑是效法地。天地确定位子,《易》道就运行在天地之中适当的地方了。它成就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存在的必然条件,成为道义开启之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①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②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⑤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⑧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⑨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译]

①见:通“现”,发现。赜(zé):幽深难见,这里指深奥的道理的意义。象:象征。会通:会合变通。典礼:典常,规范。典,常。②恶:厌恶。乱:错乱。③拟:即上文的“拟诸形容”。言:指言说《易》理。议:指审议物情。动:指揭示变动规律。④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中孚卦九二爻爻辞。⑤枢机:机要。枢,门轴。机,弩机。⑥同人,先号而后笑:这是同人卦九五爻爻辞。⑦出处:二者相对,出指出仕任职,处指隐退居家。利:锋利。金:金属。臭: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⑧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这是大过卦初六爻爻辞。⑨错:放置。斯:这。术:方法。劳谦,君子有终,吉:这是谦卦九三爻爻辞。伐:矜夸。不德:不自居有德。下人:谦卑而甘居人下。亢龙有悔:这是乾卦上九爻爻辞。不出户庭,无咎:这是节卦初九爻爻辞。阶:阶梯,这里是导引或起因的意思。几:微,这里是机密的意思。出:出口,即说出来。负且乘,致寇至:这是解卦六三爻爻辞。慢藏:轻慢地收藏。冶容:妖冶地打扮。

[译文]

圣人发现了天下幽隐难见的道理,觉得它们非常复杂,就模拟其形态而设卦分类,并分别采用合宜的形象表达出来,这就叫做象。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觉得它们非常散乱,就观察其阴阳会合交通之处,从万变中提炼出不变的常理规范,并写出文辞加以说明,用来论断发展变化的结局是吉是凶,这就叫做爻。

象能说明天下幽隐难见的复杂道理,有了象之后,人们就不再厌恶它复杂了;爻能说明天下万物散乱的运动变化,有了爻之后,人们就不再觉得它散乱了。学《易》的人,也应该在模拟卦象之后才述说其中的道理,在审议爻辞之后才根据其中揭示的吉凶采取行动,通过模拟和审议来实现自己的运动变化。

中孚卦九二爻说“鹤在树荫下鸣叫,小鹤应声相和;我有美酒一爵,愿与你共享其乐。”孔子解释说:“君子平居家中,发表言论,他的言论只要是美善的,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闻风响应,何况近处的人呢?平居家中,发表言论,他的言论如果不美不善,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逆背离,何况近处的人呢?言论是自身发出的,却能够影响百姓;行为是近处发生的,远方的人却能够看见。可见,言论和行为,犹如君子门上的门轴和弩上的扳机,作用很大;门轴的旋转和扳机的扳动,决定着将要降临的是荣光或是耻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用来鼓动天地万物的手段,难道能够不慎重吗?”

同人卦九五爻说“与人和同亲近,起先失声痛哭,尔后又放声大笑。”孔子解释说:“君子处世待人的准则,是无论奔走到外面还是静处于家中,无论沉默不语还是发表言论,都要力求两人意气投合,以形成一股锋利得可以切玉断金的力量;而意气投合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芬芳。”

大过卦说“初六,用洁白的茅草铺地以陈放祭品,没有灾祸。”孔子解释说:“假若直接把祭品陈放在地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现在又铺上一层洁白的茅草,还会有什么灾祸呢?这样做,简直慎重到了极点了。茅草这种东西,本来是微不足道的,却可以用来陈放祭品,发挥重大作用。只要能够继续用这种慎重的态度办理所有的事情,就一定不会有什么过失。”

谦卦九三爻说“勤劳而谦虚,君子如果有始至终保持这种美德,必获吉祥。”孔子解释说:“勤劳而不自我夸耀,有功而不居德自傲,真是敦厚到了极点了。这里说的是那些有功而能谦居人下的人啊。道德讲究的是隆盛,礼节讲是恭谨。谦虚的要旨,就是通过致力恭谨而保持其地位。”

乾卦上九爻说“巨龙飞升至极顶,会遭困厄。”孔子解释说:“虽然身份尊贵,但是由于高高在上而失去了根基,使自己实际上失去了权位;虽然地位崇高,但是由于接触不到下层,使自己实际上失去了百姓;贤明的人由于身居下位而无法辅佐他,所以轻举妄动会遭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