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四川文艺年鉴
1233800000035

第35章 美术 书法 摄影(1)

概述

2011年,是四川美术界最值得纪念的年头之一。这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还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灾后重建谱出新篇章的一年,是美术界讨论已久的“巴蜀画派”尘埃落定、正式推广的一年,也是成都双年展首次与国际接轨的一年,也是艺术基金首次在成都市场试水的一年……在多声部合唱的格局中,整合与细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艺术与市场等众多重要议题一一浮现,引领四川艺术生态的重新调整,新的方向、新的可能性也正在酝酿生成中。2011年,预示着四川美术将迎来一个新的开端。

艺术力量:整合与重组

新年伊始,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备受各界关注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其中关于加快文化强省的建设方面,明确提到“打造巴蜀画派”,巴蜀画派正式列入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在美术界引发了很长时间讨论的“巴蜀画派”终于尘埃落定,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前期宣传工作。

巴蜀画派的呼吁是与最近几年中国涌现了大量地方画派的现象有关。这些地方画派的出现,有的是个人自封,有的是政府倡导,有以区域命名,也有以城市命名,与过去由后人归纳画派名称与内涵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这些画派对推动地方美术发展,占领文化战略制高点无疑起到推动作用。比如,上海有8名画家宣布成立“上海当代中国画意象派”,虽然这些画家“自封”画派在美术界引起争议,但也的确促进着上海国画创作的发展。广西也在大力扶持“漓江画派”,2010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漓江画派”作品展,借助漓江画派艺术家的妙笔丹青,向人们展示一座正在北部湾迅速崛起的新兴重要港口城市、重要门户城市和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2010年还有黄土画派、新金陵画派等地方画派举行的展览。

2011年年初,美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推广巴蜀画派的讨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四川应该整合资源,推出属于自己的画派,这样四川绘画水平才有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认为,巴蜀绘画与全国其他的美术派别相比,绝不逊色。积极进行“巴蜀画派”的概念梳理,既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四川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增强四川画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又有助于提升四川美术界的凝聚力,营造青年画家更好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合力,以一种鲜明的形象走向国际。众多艺术家也纷纷献计献策。著名画家叶星生建言,推广“巴蜀画派”首先要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能仅从地域上去理解“巴蜀”这个概念,而是要从文化精神血脉上看待,从而将之打造成一种带有巴蜀精、气、神的文化精品符号。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以一个美术史专家的身份为巴蜀画派追根溯源。他认为,历史上的五代、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四川美术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过三个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在巴蜀画派之前有西蜀画派,对整个北宋的宫廷花鸟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近代开始,四川美术界又为全国贡献了像张大千、张善孖、陈子庄、石鲁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一代版画家李少言、李焕明、牛文、吴凡、徐匡的引领下,四川版画成为中国版画的重镇,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叶毓山、赵树桐的带领下,四川在雕塑界也可谓独领风骚。而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的一批师生又自发形成了以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伤痕美术为主的‘四川画派’。这些光辉历史都可以视作是巴蜀画派的历史渊源。

在一系列热烈的讨论建言之后,3月18日,“首届巴蜀画派艺术品鉴会”在金牛宾馆隆重举行,“巴蜀画派”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也发布。在第一批出炉的“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和“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中,上百位巴蜀大地优秀的国画家、油画家、书法家和版画家榜上有名。5月6日,在北京展出的“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名家优秀作品展”,既是灾后“四川更加美丽”的艺术表达,也是“巴蜀画派”推进成就的集中展示。这次“巴蜀画派”首次亮相北京,也宣告了“巴蜀画派”正式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四川省艺术创作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巴蜀画派》总编辑李杰表示,今后会用多种形式来大力推广巴蜀画派,推广作品,推广画家。让巴蜀画派影响中国,走向世界。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说,巴蜀书画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对中国美术、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方式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打造推广“巴蜀画派”,加快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四川文化事业的繁荣。打造“巴蜀画派”不可一蹴而就,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本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让大众真正了解“巴蜀画派”。

巴蜀画派的建立和宣传,对整个四川艺术生态的整合、重组,包括推动地方艺术生态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艺术展览:走向国际与回归传统

整个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展超过150个。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成都双年展。曾经专属于艺术小圈子的双年展,在成都首次“变身”为一场全民盛会。据报道,双年展因为场面太过火爆,甚至不得不延展一周闭幕,而通过实名制门票回收计算,2011年成都双年展共迎来28万人次参观。

本次成都双年展,与以往四届双年展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的模式,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双年展组委会。经费由企业投入、社会赞助等构成,政府给予该项公益性文化项目一定的资金扶持与补贴,展览总投入高达3530万元。本次双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共200余人,分别来自2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全球最著名的三大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国际惯例,首度引入建筑展和设计展,并在主题展外增设了特别邀请展。

成都双年展的火爆超出了很多人预期,也引起了进一步的思考。很多艺术家都表示,本次双年展举办得非常成功,并且具备很多其他双年展所不具备的特点,希望能坚持举办下去。针对一些观众“不懂”的情况,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越界的,越出我们的日常习惯。艺术如果完全按照大众已有的审美标准展现,就无法发展了。艺术普及不是画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画,而是帮助大众理解艺术家的作品,让他们形成对艺术更丰富的理解,而普通观众也必须要接受“不懂”的洗礼,让思维、想象力和精神世界得以被打开。对政府来说,双年展正在成为成都的一张“艺术名片”,而且显然已经具备“群众基础”,这对于成都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而艺术家更关注的是:关键要坚持,两年后怎么办?四年后怎么办?能不能把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吸引到成都来?能否将它办成中国最好的艺术盛会?对于成都双年展,新的提问已然开始,更大的挑战也还在后面。

评论界普遍注意到,此次2011成都双年展可谓真正做到了艺术“成都”——无论开展之后的公众舆论和现场效果如何,这座城市的很多角落都充斥了艺术作品和艺术行为,汇成一座艺术之城,规模已经直追目前的上海双年展。当然,政府和艺术家的目标有所不同,前者更关注以艺术之名进行城市宣传,后者显然更关注艺术本身的发展,但二者也有共同的话语空间,使得这种合作成为可能。

评论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依靠“双年展”来提出某一种艺术形式或者依赖双年展去推动艺术进展的愿景已经越来越无法达成,相反,中国艺术家也逐渐开始看重个案研究式的文献展览,而不仅仅满足于展示和吸引观众的双年展。寂寥的实验与盛大的集会共生,双年展回归其位,意识形态与自由创作之间的悖论或许才会逐渐达到平衡。

但是,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在国际展览模式以及全民艺术总动员的热闹表象后面,更为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成都双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动向与趋势的关注、提炼和呈现。

2011年成都双年展以“绵延”作为学术主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引入柏格森的时间观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多年来一直唯西方艺术马首是瞻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一味追新慕奇的线性进化论。它提示人们,中国当代艺术的参照系绝非仅存西方现代艺术这样一个孤立维度,它的文化资源与观念体系应该是多向度、多系统和多样态的。产生过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张择端、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和石涛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中国古典艺术,理所应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资源宝库。

“物色·绵延”这一双年展主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史内涵,它既是对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倾向的深刻感知与领悟,更透露出为中国当代艺术指引道路的宏大历史抱负。

评论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引进、模仿甚至重复西方艺术经验与技艺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走到了告别现代西方化话语模式、重温古典艺术传统并重构中华文化身份的转折点上。在这个峰回路转的历史时刻,2011成都双年展高高擎起了重温历史记忆、承续传统绵延的旗帜。作为一次空前的话语转捩,2011成都双年展试图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趋向并重新扭转其思维模式与未来走向。

2011成都双年展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对于成都和四川艺术界所引发的影响,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来。但不管怎么看,2011年成都双年展,是一个转机,也是一个开始。

艺术生态:市场细分初露端倪

四川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生态环境,在成都表现最为突出。前几年,成都的艺术机构并不多,如果说到艺术机构的定位,人们可能只会想到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两种划分。随着本土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艺术市场大背景下,艺术机构想要求发展,差异化经营和细分发展已经初露端倪。

成都艺术生态目前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

一种是纯粹的艺术家聚居村落,首推蓝顶艺术中心和浓园国际艺术村。由周春芽、郭伟、杨冕、赵能智4位著名艺术家在2003年创立的蓝顶艺术聚落,目前已逐渐壮大成为蓝顶艺术中心、蓝顶二号坡地和蓝顶青年村,占地面积1500亩,聚集超过200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大军,成为全国重要的当代艺术聚落之一。浓园则汇集了程丛林、梁时民等为代表的两百余位油画、雕塑、书画和摄影等艺术家,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艺术原创基地,旨在为艺术家营造一个自由的创想空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

另一种是画廊性质的艺术机构,在成都大型的艺术机构已经有不下30个,中小艺术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艺术机构在定位和细分上更是日益明确。比如,千高原、K空间、空港10号等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中青年实力派艺术家,那特画廊代理当代艺术新人作品,诗婢家坚守传统书画领域等等。非营利性的A4艺术中心则以发掘当代艺术新人为己任,在去年启动了青年艺术家实验季计划和青年策展人计划,持续一年关注当代艺术的新势力,在全国率先关注青年策展人群体。在持续一年的活动中,中心发掘出了大批当代艺术新人,这一活动也奠定了该中心在全国的学术地位。艺家国际画廊专注于国际版画,画廊负责人董艺斐是著名版画家董小庄的儿子。有了这个背景,该机构就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推广欧洲名家版画,让成都观众能在家门口就看到、收藏到欧洲版画大师的作品。画廊成立不久,就已经举办了“欧洲艺术之旅”版画邀请展、“艺如既往”丹·威尔现代版画品鉴展、欧洲现代版画双人展等高端国际版画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和藏家的关注。

第三种是介于“纯粹”与画廊性质之间的艺术村落,如“西村艺术空间”、“洛带粮仓”、“红星路35号”等文化创意聚落,它们致力于建立“艺术品第三级市场”,以非画廊的方式经营为数众多的艺术作品,是永不落幕的展览馆,也是大众与广大艺术家交流的平台。这一类艺术机构的出现,正在推动成都艺术市场的发展。就成都的画廊而言,只有K画廊、千高原、A4等几家画廊在代理成都本土画家的作品,其中以代理成名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而其他不成名画家的机会则少之又少。对于艺术市场的拓展,“西村艺术空间”做了有益的尝试,它以平价方式经营各类原作艺术作品。目前,空间签约艺术家已有数百名,展销原作油画作品千余幅。

此外,一些民间美术馆也逐渐形成定位清晰的发展目标。比如,成都蓝顶美术馆是民办的非营利性美术馆,以国际性和当代性作为号召,它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成都蓝顶艺术家群体为依托,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与推广,既依靠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策展人以保持展览学术水平,更注重为未成名的艺术新锐和年轻学者提供展示与推广平台。在充分发挥展览功能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美术馆在学术交流、作品收藏、信息搜集、沙龙聚会、图书衍生品销售及教育咨询等多方面的功能。许燎源当代艺术馆主要用途为承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流动性艺术展览活动,旨在反映当下最前卫的艺术思潮并拉近普通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在承担群众性审美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为专业人士提供高端的艺术交流平台。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认为:“成都这个地方很奇特,总是一代一代地冒出优秀艺术家,这种现象全国绝无仅有。”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市场业态正是成都艺术生态的最好体现。多元业态的艺术机构令本土艺术市场呈现出一种层次感,让艺术市场健康发展。今年,在全国艺术股票疲软的情况下,艺术股票首次在成都成功发售,也印证着这个市场的起步。总的来看,成都乃至整个四川艺术生态的细分还会继续,将进一步推动艺术生态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一、主要展览

(一)个展

1.姓国名画——薛磊山水画展

1月6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主办,成都画院、浓园国际艺术村等单位承办的《姓国名画》——薛磊山水画展在成都美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