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四川文艺年鉴
1233800000064

第6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艺(1)

概述

2011年对经过了近8年发展的中国非遗保护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公布并实施,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全国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文化部命名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2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陆续实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了全面成熟期。

2011年对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而言,也是不平凡的一年。《非遗法》的出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回顾2011年,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办,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于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举行。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后的首次亮相,也是四川灾后重建3年来非遗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国颁布《非遗法》之后首个非遗主题的重大文化活动。第三届国际非遗节通过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政府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推进非遗保护的一贯立场,进一步宣传《非遗法》及其立法背景,推动《非遗法》的实施。经过三届努力,非遗节已成为推动四川文化建设与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平台。

本届“非遗节”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以灾后文化重建成就展示、宣传四川的对外文化形象与《非遗法》的学习贯彻相结合,精心策划组织了7大类286项活动,9000多名国内外代表,190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各项活动,从规模、质量和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面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7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外宾出席有关活动;非遗传承与群众生活进一步融入,420多个展示、展演、展销项目,570万人次参与,比上届增加近10%,拉动各类消费61.5亿元,比上届增长11.8%;成都“非遗之都”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建成开放了世界第一个非遗主题博览园,为四川搭建了永久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遍及全省的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四川人民“感恩奋进”、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精神风貌;“非遗节”专业性更加突出,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南方片区的比赛及汇聚全国众多一流古琴大师的古琴艺术大展,开创了专业艺术家与普通观众共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新篇章。

(二)积极推进非遗保护的制度建设、机构完善与人才培养

2011年,我省相关部门制定并完善了《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扎实推进实验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阿坝州制定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雅安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雅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成立了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并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茶马古道(雅安段)保护规划》编制任务。11月6日,成都市出台《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涵盖人才培养等八方面内容,被称为“川剧八条”。11月9日,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11月10日至19日,由省政府法制办汇集的68项《拟列入省政府2012年立法计划的项目》在省政府网站、四川在线、成都全搜索网站登载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跻身36件地方性法规项目中。

2011年,我省加大了对非遗人才的培训力度。5月22日至5月26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举办“四川藏羌地区第四期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培训班”;5月29日至6月2日,省文化厅举办“第三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班”;9月16日至20日,四川省文化厅举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干部培训班”,经过培训班全面考核后的合格学员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正式结业证书,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从此迈上了持证上岗的新台阶。

(三)各类申报工作全面铺开,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川剧”与彝族“火把节”入选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相关申报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在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中,我省13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8个。8月9日,文化部公布了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我省5个文化科研项目进入立项,其中三个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5月下旬,我省申报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工作启动,为此专门成立了省评审命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评审专家组,制定了《四川省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方案》。最终,我省共有32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居全国第二。10月3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我省三家“非遗”企业进入榜单,是全国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之一。

2月12日,省文化厅正式命名成都市温江区等57个县、区、乡镇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月13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项)和第一、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38项),共计127项。至此,我省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60项。6月2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社会公示了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共有134名申报人员通过资格审查。11月7日,四川省文化厅向社会公示了第三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确定命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绵竹年画村等10家单位为第三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四川省文化厅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全省131名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审,评出了四川省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

2011年,我省阆中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茶马古道“申遗”工作都在积极规划、调研筹备之中,形成了《广元共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共识》等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四)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我省逐年加大了对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确立了四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扶持最具条件非遗项目,优先扶持最具活力非遗项目,优先扶持灾区非遗项目,优先扶持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到2011年,我省已培育了蜀锦、蜀绣、绵竹年画、成都漆器、甘孜唐卡、青神竹编、藏羌织绣等一批非遗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2011年,经过我省申报推荐,绵竹年画社、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雅安友谊茶业有限公司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行列。同时,我省充分利用国际成都“非遗节”、“文化遗产日”、“西部博览会”等规格高、影响大的节会、会展活动等平台,大力宣传展示我省的非遗品牌和非遗企业,不断扩大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成效。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遗节上,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交易十分活跃,博览会每天的平均交易额达160多万元,累计交易2200多万元,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成果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第三届非遗节还举办了全国首个大型非遗特色文化商品展销会、非遗生产性保护招商会、首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世精品拍卖会等活动,开创了我省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先河。在11月9日至13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上,我省精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推介,包括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城、音乐剧《金沙》等多个项目,推介项目总金额超过4亿元。

为了大力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震后我省规划建设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覆盖了我省阿坝州和绵阳市的7个县、22个乡镇。到2011年,实验区内已建成一批羌族刺绣、羌族水磨漆工艺品等“非遗”生产基地,将培训、生产、展览、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生产性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促进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经验,民众生活

2011年初,全川各级文化部门、文化单位和民族民间文艺社团精心策划组织举办的民族民间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在全川各地的上千个广场、街道、农村开展,与各地举办的春节大庙会、焰火晚会,元宵节灯会、新春民间民俗文化游园活动交相辉映,在全省城镇和乡村营造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5月29日至6月11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非遗节更成为民众踊跃参与的文化盛会,参与活动的市民及游客高达570万人次。2011年,全省各地不仅举办了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民众文化生活的结合,也陆续启动了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四川省博物院、成都图书馆及成都大学、西南民大、绵阳音乐学院等高校成为我省非遗普及工作的生力军。2011年,四川省博物院多次举办非遗宣传活动,除了举办年画展和我省非遗传承人活态技艺展之外,还举办了首届四川百家工艺大师作品展及为期一月的有关国家级非遗项目“格萨尔”的系列知识讲座,在多所小学建立社会教育基地。2011年,全省各地举办了多次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及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非遗知识的广泛普及,推动了各地非遗项目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

(六)构建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的广阔平台

2011年,我省非遗项目频繁参与了国内外各类交流合作活动,广泛展示、宣传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我省非遗项目的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窗口与舞台。2011年春节前夕,南充市大木偶剧团访问智利并参加“圣地亚哥一千”国际艺术节,四川歌剧舞剧院“天姿国乐”女子民乐团赴丹麦演出,阿坝州民族歌舞团随国家统战部赴尼泊尔慰问演出。2月24日至3月5日,“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团”赴台交流演出。4月,台湾民间文化团体“十分老街观光发展协会”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行祭典,恭迎先贤忠烈“诸葛亮”赴台;“感知中国·印度行——四川周”系列活动在印度举办;阿坝州藏族原生态歌舞剧《藏谜》剧组赴日本演出。5月,四川省川剧院赴美演出,“四川·成都大庙会”在台湾高雄市文化中心举行“开庙大典”。7月,“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在川举行。8月,来自都江堰市的艺术家和武术家参加“2011爱丁堡艺穗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国际展演活动,表演了川剧、变脸、武术等节目。9月,阿坝州九寨沟县“南坪曲子”弹唱队赴澳门进行文化交流表演。11月,《羌魂》剧组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表演。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省非遗项目的国际知名度,向世界展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的风采,也使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获得了国际视野与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回顾2011年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改进。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1.理顺非遗保护与市场开发之间的关系,避免掠夺式的恶性开发和对非遗文化生态的破坏;2.由重申报向重保护过渡,加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建立对学艺者的助学、奖学激励机制;3.突出整体性保护原则,注重保护非遗项目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项目实施系统性、整体性保护;4.加强对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管理监督,建立定期自查、报告机制,定期对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5.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对非遗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表彰、奖励;6.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大培养高素质非遗保护人才的力度,努力建构有巴蜀特色的非遗保护理论,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支持与理论动力。

一、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一)筹备工作

1.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组工作汇报会在京举行

按照省政府2011年2月11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总体方案专题研究会及黄彦蓉副省长指示精神,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忠林于2月12日率队赴北京汇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筹备工作。文化部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听取了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并就总体方案及开(闭)幕式、博览陈展资料提供及有关赛事等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研究,达成了一致意见。

2.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就举办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在北京召开部省联席会议

3月10日下午,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四川大厦召开了“非遗节”部省联席会议。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及办公厅、财务司、非遗司、外联司、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副厅长泽波等领导出席了部省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文化厅关于第三届国际非遗节筹备情况的汇报,审定通过了总体方案,明确和研究拟定了相关重要事项。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进入全面推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