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四川文艺年鉴
1233800000073

第7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艺(10)

陈学春:《成都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与创新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9期。冯敏:《论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耿纪朋:《嫘祖传说舞剧式的表现形式及其推广》,《大舞台》2011年第11期。

刘超:《从人类文化学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

陈焕:《凉山彝族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以漆器为例》,《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第9期。

龙有成:《论南坪弹唱的结构特点及传承保护》,《四川戏剧》2011年第5期。

张冰松:《锅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7期。

谢宇华:《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电影评介》2011年第12期。

黄正昕:《川北灯戏〈闹隍会〉一段唱词引发的思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6期。

龙顺:《川剧:多元融合下的戏曲“高腔”》,《文化月刊》2011年第8期。

江敏华:《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塑造——以青神竹编为例》,《作家》2011年第16期。

叶娅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第9期。

吴曦聪:《论城市媒体活动营销对营造媒介品牌的作用——以成都电视台对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报道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8期。

赵崇华:《略论恢复重建中的文物保护——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

练红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

吴丹:《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罗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探究——以火把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朱佳:《“非遗”专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担当——兼谈四川省“非遗”专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

杨静:《学术整合与文化自觉——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

何政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及遗产保护工作做法考量》,《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谭继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

李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其发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杨光成:《羌年史话》,《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

徐中成:《为了留住羌文化的记忆——羌文化灾后恢复重建走笔》,《中国西部》2011/13

吴会蓉:《马边文化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

邹礼洪:《自贡井盐文化的保护对策探讨》,《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

王承华:《城市历史文化多元化保护思路探析——以绵竹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规划师〉论丛》2011年。

夏敬标:《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杨丽琼:《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安琪:《遗址·羌族·博物馆——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的分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罗澍:《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的创新发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3期。

王博:《甘孜藏族自治州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初步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程龙刚:《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国名城》2011年第8期。

蒋玉石:《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房地产的共生发展》《商业时代》2011年第20期。

黎昌友:《甘孜州藏语及藏文化的现状与保护》,《兰台世界》2011年第14期。

黄静:《产业化开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侯文辉:《非物质文化“外显性”资源在原创网络动画中的应用》,《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路海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当代昆曲发展基本走向探讨——兼谈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严福昌:《四川民俗戏剧管窥》,《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泽波:《保护传承川剧寻求川剧艺术发展新路——在第三期川剧传习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代俐:《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以黑水卡斯达温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1期。

雷少华:《锅庄舞渊源考及其体育文化价值研究》,《内江科技》2011年第6期。

龙顺:《蜀都蓉城非遗世界——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掠影》,《文化月刊》2011年第7期。

华林:《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保护研究》,《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4期。

申向阳:《古老羌语:从弱势走向濒危——阿坝州羌语生存现状调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

何文海:《“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综述》,《民族学刊》2011年第2期。

徐全利:《异地安置对羌族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及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景安东:《大学生“对川剧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蒋志:《李白故里的民间传说及其现代价值》,《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高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治立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王丹:《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杨静:《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曾平:《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立场与核心理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理解读》,《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何政军:《江安竹簧工艺的价值及特征》,《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丁淑梅:《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李明泉:《守护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李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遗产的保护初探》,《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朱婷:《探析羌族“瓦尔俄足”中的民歌》,《民族音乐》2011年第3期。

周洁:《桃坪羌寨农耕文化资源与旅游恢复关系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3期。

焦虎三:《瓦尔俄足:羌族的〈天仙配〉》,《文化月刊》2011年第5期。

文蕾:《夹江竹麻号子旅游开发的思考》,《大家》2011年第10期。

周旭:《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综述》,《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陈云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自治立法模式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实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毛小雨:《灯有戏文戏有灯满座捧腹妙趣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灯戏保护》,《四川戏剧》2011年第2期。

刘玉蓉:《由〈茶馆风情〉的创作谈四川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唐小双:《成都市民营职业川剧团的现状调查——以“一心桥老年活动中心”川剧团为个案》,《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胡晓萍:《薅草锣鼓的伦理价值和德育功能初探》,《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甘小云《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陈炜:《近十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张世均:《地域变迁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影响——以5·12地震羌族异地永久安置为例》,《民族学刊》2011年第3期。

李琴:《四川清音传统传承方式浅析》,《黄河之声》2011年第5期。

唐思敏:《川剧有个易万本九旬川剧名家易征祥的故事》,《中国戏剧》2011年第5期。

姜友维:《从川剧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地位看传承和保护》,《科技信息》2011年第12期。

王洪珅:《羌族传统体育的灾后重建与发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张晓林:《黄龙溪古镇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中国商贸》2011年第11期。

蔡京君:《作为文化展演的瓦尔俄足节》,《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曹海琴:《文化的竞争文化权利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贺贵成:《悠悠羌笛声中的文化守望——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侧记》,《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第5期。

青苗:《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现状》,《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3期。

黄文:《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研究——对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周娟娟:《复苏成都记忆》,《中华手工》2011年第5期。

朱彬:《5·12汶川地震后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四川羌族村寨文化为例》,《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6期。

陈炜:《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2期。

朱锦涛:《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统一战线》2011年第4期。

王军:《川剧动漫改编问题探究》,《四川戏剧》2011年第1期。

泽波:《守护文脉薪火相传——在南充嘉陵江灯戏节暨中国灯戏·南充论坛上的讲话》,《四川戏剧》2011年第1期。

宋华雷:《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

宋天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刘广宇:《羌族纪实影像:梳理与价值勾连》,《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罗澍:《完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思考》,《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

李海霞:《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路径与重点》,《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1期。

贾巴阿叁:《浅谈凉山州布拖县彝族火把节歌舞——“朵洛荷”》,《北方音乐》2011年第2期。

唐凯江:《成都蜀绣销售渠道创新研究》,《中国商贸》2011年第6期。

吴丹:《绵竹年画的创新与文化产业》,《装饰》2011年第1期。

朱艳:《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年锣鼓”研究——以彭州市为例》,《音乐创作》2011年第1期。

陈煦:《灾后重建中羌文化保护的考察与研究》,《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吴新星:《羌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刘能强:《绵竹“年画村”反思》,《年画研究》2011年。

朱叶莉:《论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与生命意识——川南“盐工号子”之考据》,《求索》2011年第12期。

凌立:《康巴民间歌舞保护与传承的思考——2011丹巴嘉绒藏族乡村风情节考察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王小盾:《取精用宏,亦雅亦俗——〈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评介》,《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张小燕:《莲花落流变中的活化石——泸县百和莲枪》,《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

李玲:《土音传乐谐灯弦生妙趣——嘉陵江灯戏艺术节暨南充灯戏论坛综述》,《戏曲研究》2011年第2期。

张晓俊:《论四川花灯戏的发展及现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7期。

袁联波:《川藏地区民间表演艺术现状——以泸定县岚安乡和宝兴县硗碛乡为例》,《文艺争鸣》2011年第17期。

黄志权:《原生态羌族民歌〈逮鸟〉采集与赏析》,《音乐时空》2011年第7期。

黄明政:《四川苍溪灯戏的发展特点》,《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江敏华:《青神竹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飞天》2011年第16期。

刘能强:《原生态绵竹年画与新年画的价值差异及保护与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

银进康:《论“叙泸河”花灯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传承保护》,《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严福昌:《四川民俗戏剧管窥》,《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刘卫防:《传统戏曲声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赵英:《川东薅草锣鼓的当下语境与文化价值研究》,《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雍敦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系列活动综述》,《人民音乐》2011年第8期。

郑晓光:《北川羌族民间流传器乐》,《文艺争鸣》201年第12期。

张成绪:《寻找古羌文化的“根》,《文化月刊》2011年第5期。

孙丽洁:《一场春雨一片沃土:西方现代舞与中国民间舞的结合趋势》,《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曹晋:《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法律保护》,《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吴佩林:《近三十年来的川北皮影戏研究》,《天府新论》2011年第3期。

袁联波:《成都木偶、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及文化境遇》,《戏剧文学》2011年第3期。

杨荔:《巴渝舞与竹枝(巴渝歌)的区别探析》,《前沿》2011年第6期。

五、重要文献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共188名)

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入选项目名单)

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9项)

发布时间:2011-08-23

一、民间文学(8项)

二、传统音乐(12项)

三、传统舞蹈(11项)

四、曲艺(4项)

五、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1项)

六、传统美术(6项)

七、传统手工技艺(22项)

八、传统医药(6项)

九、民俗(19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11年2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