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1238100000106

第106章 夜亭度雁赋

陈叔宝

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艳词。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这是一篇哀感幽怨的抒情小赋。陈后主本身没有离愁别怨的亲身体验,作品情致取之于江南民歌的常见题材。他因声感会,把前人诗文和民歌中的形象情感融会点化,构成一篇崭新的作品,赋予它更高的艺术审美魅力。形式上也借用民歌创作的”顶真“格式,舒畅流宕,于浅明文词的整饰清丽外,更添一段回澜层波的摇曳之姿。

春望山楹[1],石暖苔生。云随竹动,月共水明。暂消遥于夕径[2],听霜鸿之度声[3]。度声已凄切[4],犹含关塞鸣[5]。从风兮前倡融[6],带暗兮后群惊。帛久兮书字灭[7],芦束兮断衔轻[8]。行杂响时乱,响杂行时散。已定空闺愁,还长倡楼叹[9]。空闺倡楼本寂寂,况此寒夜褰珠幔[10]。心悲调管曲未成,手抚弦,聊一弹。一弹管,且陈歌,翻使怨情多[11]。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四,中华书局,1958年)

[1]山楹:当指前山如柱形状。楹(yíng),厅堂的前柱。

[2]消遥:即”逍遥“,安闲自得貌。

[3]霜鸿:秋鸿。

[4]度声:指秋雁结阵飞过时的声音。

[5]犹含关塞鸣:谓秋雁飞至南方时的叫声中尚且留有北方关塞之声。

[6]前倡融:指前飞之雁的鸣叫声和谐一致。倡,唱。

[7]”帛久“句:本句典出《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不屈,被徙居北海上放牧羝羊。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苏武,苏武属吏常惠教汉使者诈称武帝在上林苑得北来雁,雁足系有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苏武因此获救归汉。后以”雁帛“喻书信。本句谓雁帛上的字迹都因为飞久而被磨灭了。

[8]”芦束“句:本句用”衔芦“典。据说大雁常口衔芦草以自卫。本句谓捆在一起的芦草因飞久而衔断故轻。

[9]倡楼:妓女居住的地方。

[10]褰(qiān):揭起。珠幔(màn):珠饰的帐幕。

[11]翻:反而。

在中国文学史上,陈叔宝是帝王与文人角色严重”错位“的典型代表。作为末代帝王,他醉心于声色犬马,行事荒唐,”全无心肝“,终于断送了陈朝帝业。作为文人,他的文学造诣颇高。《夜亭度雁赋》虽短,却可看出他的文学才华。

为什么要写”夜亭“”度雁“呢?是因为于清冷秋夜想起了春天。春夜连石头都是暖洋洋的,更不要说绿苔也是清新的了。春风夜吹,停云都好似随着竹叶翩翩起舞了,水月互相映照,简直就分不清何处为春月之明,何处为春水之清了。想到这些,心情可就愉快多了。于是随意行走于秋夜小径,往听秋雁南飞之声。也许,它们可以将自己的秋思捎给远方之人?

可是,南飞秋雁之声又如何!赋把握”飞“与”响“的关系,写出数层意味来:飞雁鸣声也凄切。甚至由于飞过无数北方的关塞,鸣声中尚且带有关塞的寒意。雁阵中顺风向前者尚可此唱彼合统一阵伍,后飞者就因暗夜而惊惧力怯了。因为飞久,即使仍如曾捎苏武之信的大雁,那信上的字迹恐怕早被磨损,用以衔在口中的自卫芦束也会折断。因为疲劳,雁阵变得散乱,声响也随之杂乱起来,声响杂乱就更影响”人“阵整齐前飞了。唉,秋夜飞雁如此,秋夜那人之情可知。想她高楼空闺,秋夜独立,珠帘漫卷,怕也正为望不见远人而黯然神伤呢!即使试调玉管,还能吹奏出完整的曲调吗?只恐抚弦弹歌也遣不去相思愁,反而招致怨情多!

赋写秋情,而由春天逆笔开篇,写秋雁南飞而落笔于想象远方情人的秋思,颇有跌宕之态。互衬见义、顶真回环诸法的运用,又显出细针密线的工巧思致。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