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1239000000017

第17章 军争篇(3)

项羽仰天笑道:“天要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况且我当初和江东八千子弟一起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个回来,纵然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

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下令跟随的二十六人都下马,拿上短刀,和他一起步行与汉军拼杀。拼杀中,单是项羽一人就杀死了几百名汉兵,他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项羽看见汉将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当年的朋友吗?”

吕马童把项羽指给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羽说:“我听说汉王要用千金买我的头,还封万户侯,我就来成全你吧!”说罢,拔剑自刎而死,时年三十一岁。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攻心的又一著名战例。

公元223年,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北)病逝,他的儿子刘禅继皇帝位,历史上称为后主。丞相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蜀国的军政事务,不论大小,全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完成统一的大业。就在这时,南中地区几个郡却发生了叛乱。

南中地区包括越嶲(今四川凉山)、益州(今云南东部)、永昌(今云南西部一带)、牂牁(约今贵州)四郡。这里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彝”。由于过去汉族统治者对他们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汉政权,采取了一些安抚方针。但南中一些豪强地主,勾结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趁蜀汉夷陵战败、刘备病故之机,发动了武装叛乱。

先是益州郡豪强雍闿,杀死了郡守正昂,投靠了东吴。接着雍闿又煽动益州郡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越嶲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和牂牁郡郡守朱褒反叛了蜀汉。

南中叛乱使蜀汉面临严峻的局面。当时蜀汉刚刚遭到夷陵大败和刘备病故,刘禅即位不久,政权不稳,加上外有曹魏与东吴的威胁,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临危不乱,一方面先派人出使东吴,与其重新修好,减轻了外部压力;另一方面着手整顿蜀国内部,加强法纪,奖励生产,励精图治,稳定了局面。这时,诸葛亮才开始平定南中的征战。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从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出发南征。参军马谡送行,一直送了数十里地。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着马谡的手说:“我们相处多年,今日临别,你有什么好主意要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依仗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现在把他们击溃了,以后他们还是要反叛的。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绝后患,这既不是仁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真心归服,才能够一劳永逸。”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谢谢你的建议,我一定这样做。”

诸葛亮分兵三路,对南中叛乱势力发起进攻:东路派马忠攻打牂牁郡,消灭朱褒;中路派李恢攻打益州郡,包抄雍闿;诸葛亮则亲自率领西路大军,攻打越嶲郡的高定。

诸葛亮率领大军向南进发,沿马湖江进入越嶲郡,抵达卑水(今四川美姑、昭觉邻境一带)时,高定与率军北上抗拒诸葛亮的雍闿、孟获发生冲突。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孟获退回了益州郡。诸葛亮乘机攻下了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杀死了高定。

这时,马忠也率军进抵牂牁郡,朱褒不敢抵抗,慌忙带领叛军向西逃走。马忠随即率军跟踪追击,在李恢中路军的协助下,消灭了朱褒的叛军。这样,诸葛亮很快就平定了越嶲、牂牁两郡。

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冒着酷热,渡过泸水(金沙江),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向益州郡逼近。

诸葛亮打听到在益州继续对抗蜀军的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益州郡各部族中很有威望,很多部族都听从他的指挥。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时的建议,决心尽力争取孟获。下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许伤害他。

诸葛亮和孟获第一次交战,便设下埋伏,活捉了孟获。

诸葛亮活捉孟获后,立即叫人给他松绑,亲自好言劝说他归降。但孟获不服气,说:“我是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埋伏,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见孟获不服,也不勉强,便让他参观蜀军的军营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你看我们的军队如何?”

孟获不屑一顾地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阵容,只不过如此而已。如果再战,我一定能轻易取胜。”

诸葛亮笑了笑,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放了你,让你再来交战。”

孟获被释放后,回去又重整旗鼓,再一次和蜀军交战,不料又被诸葛亮活捉了。诸葛亮再一次劝他投降,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连捉放了六次。

到孟获第七次被活捉时,诸葛亮还要放他回去。可这次孟获却不走了,他惭愧地对诸葛亮说:“丞相对我七擒七纵,可谓仁至义尽,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南人再不反叛了。”

这一年的秋天,蜀军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各地少数民族纷纷前来归附,整个南中恢复了安定的局面。诸葛亮用当地人为吏,举孟获等首领赴蜀都为官。随即班师,于十二月回成都。

诸葛亮胜利进军南中,巩固了后方,增强了国力,为攻魏创造了条件。其攻心为上的谋略,为千百年来用兵治国者所称道。

孙子认为军队刚进入战场时,士气一般都比较旺盛,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松懈下来,到了最后,就会衰竭了。为此,他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治气”军事名言。也就是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攻击它。春秋时,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让鲁军在齐军三鼓之后再与之交战,最后取得了胜利,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684年春天,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劝告,任命鲍叔牙为大将,率领大军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当时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士人,他认为当政者很多都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去求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就问:“您凭什么来迎战齐军呢?”

鲁庄公回答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样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使老百姓普遍得到好处,百姓是不会跟您去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我对神明很虔诚,祭祀用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一定老老实实地敬奉神明。”

曹刿说:“这是一种小信,神明是不会因此就降福的。”

鲁庄公又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一定根据实情,力求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为百姓尽力,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可以出兵迎战了。迎战齐军时,请让我跟随前往。”

通过交谈,鲁庄公知道曹刿是一个深具谋略的人,就让他与自己同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前线。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迎击齐军,两军都摆出了决战的姿态。布阵完毕后,就听见对面齐军鼓声震天,准备发起进攻了。鲁庄公一见,就下令鲁军也擂鼓迎战。曹刿见了,赶忙加以劝阻,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暂时按兵不动。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

齐军随着鼓声冲了过来,可是鲁军并不迎战。齐军见鲁军阵形整齐,无隙可击,只好退了回去。齐军接连擂了三次鼓,发动了三次进攻,都在鲁军严密防御之下,无功而返。

曹刿见时机已到,便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击鼓出击了。”

鲁军将士早就憋足了劲,一听见进军的鼓声,齐声呐喊,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齐军。齐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了,就要下令马上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齐军败退时车辙的痕迹,接着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眺望远方败逃的齐军,然后对鲁庄公说:“可以追击了。”

鲁庄公于是下令追击,一直把齐军赶出了鲁国的国境。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进攻的时候,士气最旺盛;第二次擂鼓进攻的时候,士气就有些消沉;第三次擂鼓进攻的时候,士气就已经耗尽。齐军三次擂鼓进攻没有结果,士气已经耗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因此一举打败了齐军。不过,齐国毕竟是一个实力强盛的大国,我怕他们是假装败退而设有埋伏,所以建议您不要马上追击齐军。当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战旗东倒西歪,这才断定齐军是真的败逃了,可以大胆去追击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