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1239000000008

第8章 形篇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③,而不可为④。

【注释】①为:造成、创造。不可胜:指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②待:等待、捕捉。③知:预知、预见。④为:强求。

【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①,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②,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①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古人常用来表示极多。②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①,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②,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④。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⑤,无勇功⑥。故其战胜不忒⑦,不忒者,其所措必胜⑧,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⑨,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①见:预见。过:超过、胜过。②秋毫:兽类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极轻微的东西。多力:力气大。③聪:听觉灵敏。④易胜者:容易战胜的敌人。⑤智名:智慧的名声。⑥勇功:勇武的战功。⑦不忒(tè特):没有差错。忒,疑误、差错。⑧措:处置,这里指作战措施。⑨胜兵:胜利的军队。先胜:指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道:指政治条件。法:指法令、制度。政: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⑤。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⑥,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⑦,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⑧,形也⑨。

【注释】①度:度量土地幅员,这里指敌对双方国土面积大小。②量:计量,这里指双方物产资源的数量。③数:数量,这里指双方兵员的多少。④称:衡量轻重,这里指双方实力的对比。⑤胜:指双方胜负的情况。⑥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一两。⑦战民:指挥军队作战。民,指军队士卒。⑧千仞:比喻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等于七尺(一说八尺)。⑨形:指军事实力。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捕捉战胜敌人的时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去强求。

当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严密防守;在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积极进攻。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就像隐藏于极深的地下,使敌人无法察觉;善于进攻的人,就像自重霄而降,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够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这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力战而取得胜利,即使天下人都说好,也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既显不出智慧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无差错,是由于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的,他所战胜的敌人是已经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战胜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期望侥幸取胜。善于指挥战争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用兵的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的地域不同,产生土地面积大小的“度”;敌我双方土地面积大小“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不同的“量”;敌我物产资源不同的“量”,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不同的“数”,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就好像用镒去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好像用铢去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就像从万丈的高处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形篇》主要论述了如何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物质条件的差异,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的作战形式,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提出了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以压倒优势的兵力打击敌人,达到保全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指导思想。强调要争取战争的胜利,首先必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

公元618年六月,薛举率军队进犯唐朝的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李渊任命其次子李世民为元帅,率军讨伐薛举。

薛举原为隋朝的金城府校尉,在公元617年陇西人民暴动时,他与儿子薛仁杲乘乱起兵,自封西秦霸王,成为陇西的割据势力。

七月,薛举的军队进逼高城(今陕西长武县北)。

李世民分析敌情后,认为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一定很困难,于是就采取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的方针,要等待敌人粮尽兵疲时,再予以反击。

正在这时候,李世民不巧得了病,他就把军务托付给了长史纳言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并告诫他们说:“薛举这次孤军深入,粮少兵疲。他想速战速决,我们偏不给他这机会。如果敌人前来挑战,你们千万不要应战,等我病愈之后,再想办法破敌。”

刘文静和殷开山接掌军务后,并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吩咐,擅自出战,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从背后包抄,唐军大败,士卒伤亡惨重,大将军慕容罗、李安远、刘弘基等战死。

李世民只好带领剩余的人马退回长安(今陕西西安)。薛举随即攻战了高城。

8月,正当薛举准备采纳谋士郝瑷的计策,集中兵力直击长安时,却突然暴病身亡。薛举死后,薛仁杲继承了西秦王之位,退军到折城(今甘肃泾川东北)。

得知薛举的死讯后,唐高祖李渊再次任命李世民为元帅,讨伐薛仁杲。

9月下旬,李世民率军到达高。薛仁杲派部将宗罗前往迎击。宗罗多次挑战,李世民始终坚守营垒,不予理睬。

唐军众将在营内一个个心急难熬,纷纷摩拳擦掌向李世民请战,说:“薛举已死,薛仁杲新立,薛军内部不稳,我们应当乘机进攻,报前次兵败之仇!”

李世民对众将说:“我军前不久遭遇失败,士气低落;而敌人则因为胜利而士气正盛,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出击对我方极为不利。我们应当坚守营垒,让他们产生轻敌情绪,时间一长,敌军就会疲惫,而我军通过休整,必然士气高昂。到那时再发起进攻,就会大获全胜。”

李世民于是传令军中,说:“再有人不听将令请求出战,一律按军法问斩。”

宗罗每日继续带领人马在唐军营前挑战,可是不管薛军怎么辱骂,唐军只是不理。

转眼间,两军相持已经两个多月。薛仁杲的军队粮食已尽。其部将梁胡郎、牟君才等纷纷带着手下投降了李世民。

李世民见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带领一部分人马在浅水原安营扎寨,引诱薛军前来进攻。

宗罗一见大喜,立即带领全部精锐部队来攻打梁实的营寨。梁实据险坚守,不与宗罗交战。这样过了几天,由于营中缺水,唐军人马没有水喝,渐渐支持不住。梁实忙派人向李世民求援,而宗罗则昼夜不停地催促士兵加紧进攻。

李世民估计薛军已经比较疲惫,便命令武侯大将军庞玉率部到浅水原南面列兵布阵,策应梁实。宗罗一见,又马上集中兵力向庞玉进攻。庞玉与宗罗大战,正有些支持不住时,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面出其不意地杀出。唐军左右夹击,杀声震天,李世民带领数十骁骑冲杀在最前面。在连日进攻中已经搞得筋疲力尽的薛军,这时被杀得四散奔逃,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宗罗见大势已去,只得随溃兵一起落荒而逃。

李世民一见宗罗逃走了,立即亲率二千骑兵追击。渐渐地唐军的步兵都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李世民的从舅窦轨见李世民轻骑深入敌境,担心会有什么不测,就拉住李世民的马劝说道:“我军虽然已经击败了宗罗,但薛仁杲还据守坚城,你切不可轻易深入。最好还是收军暂息,观察一下再说。”

李世民坚决地回答说:“我已深思熟虑过,今日的战事已经势如破竹,万万不可放过。请舅舅不必多说了!”说完,扬鞭策马,继续追击。

李世民率骑兵到达泾水岸边。薛仁杲在折城外严阵以待,企图将李世民阻挡在泾水的另一边。

李世民正准备强渡泾水,薛仁杲部下的骁将浑傒等数人已经渡过泾水,向李世民投降。薛仁杲见将士毫无斗志,怕生变故,急忙引兵退入折城中。

黄昏时分,唐军大部人马陆续赶到,合力将城围住。到了半夜,守城的将士争先恐后地缒城投降。薛仁杲计穷力竭,见大势已去,便开了城门,向李世民投降了。

孙子认为,取胜条件不足时,就应采取守势,并指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无形可窥,无隙可乘,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南宋末年,宋蒙钓鱼城之战,就是我国古代防御战的著名战例。

公元1251年,蒙哥继位做了蒙古大汗,在稳定了蒙古政局后,就积极策划灭宋战争。

公元1252年,蒙哥先采取迂回策略,派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了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公元1258年初,蒙哥发动三路大军入侵南宋。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又命兀良哈台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自己亲自率领蒙古军主力攻打四川。

蒙哥亲自率领四万蒙古军主力,号称十万,于公元1258年四月,分道向四川进攻。蒙哥率军长趋而下,宋军节节败降。蒙哥军于年底抵达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企图沿嘉陵江进军重庆,向东与忽必烈和兀良哈台会师,直取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因此,钓鱼城成了蒙哥的必争之地。

钓鱼城坐落在嘉陵江、涪江、渠江汇合处的钓鱼山上。南、北、西三面环水,山势突兀耸立,地势十分险要。钓鱼城分内城、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用条石筑成。城内有大片的田地和丰富的水源。城中有百姓约十万人,守城将士一万多人。守将王坚早在蒙哥到达之前,就已进一步完善了城防,储备了足够的粮食。

公元1259年正月,蒙哥派遣南宋降将晋国宝到钓鱼城劝降。王坚命令士卒将晋国宝押至演武场上,斩首示众,并对众将士说:“今后谁再敢说一个‘降’字,晋国宝就是他的下场!如果我有背叛朝廷的行为,大家就砍下我的头!”从此以后,钓鱼城中再也没有人敢说“降”字,大家齐心协力,共守钓鱼城。

蒙哥见劝降无效,亲自率领大军向钓鱼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蒙宋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攻守战。

虽然蒙古军攻城器具十分先进,无奈钓鱼城地势险峻,不能发挥作用。王坚率全城军民据险而战,一连数月,蒙古军死伤惨重,而钓鱼城仍岿然不动。

有一天,钓鱼城南宋守军将两条重三十斤的鲜鱼和百余张蒸面饼抛给城外的蒙古军,并写信告诉蒙军说,即使再围十年,蒙古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

进入夏季后,蜀地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蒙古军日夜不安,士气消沉,战斗力大为减弱。

蒙哥自从率军入川以来,沿途经过的城寨,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还没遇上一场真正的硬仗。蒙古军困在钓鱼城城下数月,无法前进,让蒙哥伤透了脑筋,于是召集众将进行商议,看谁有什么好办法。

部将术速里认为:“钓鱼城地势险峻,城墙坚固,我蒙古大军屯兵于钓鱼城下,是很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在此,而主力沿长江水陆齐进,东下与忽必烈的军队会合,一举灭掉南宋。”

术速里的话本来很有道理,可是那些平时骄横自负的将领都嫌术速里太迂腐了,主张继续强攻钓鱼城。

蒙哥没有采纳术速里的建议,采纳了大多数将领的意见,决定继续攻城。可是,他所带领的蒙古骑兵,虽然素以灵活机动、凶猛剽悍著称,在这场攻坚战中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在钓鱼城被围期间,南宋也曾派军增援,但增援部队却被蒙古军所阻,始终未能到达钓鱼城下。

蒙哥在打退了来增援的南宋援军后,又派先锋大将汪德臣到钓鱼城下劝降。汪德臣单枪匹马来到钓鱼城下,还没喊上几句话,城上飞下一块巨石打中了他。当天晚上,汪德臣在营中吐血而亡。

蒙哥久攻不下钓鱼城,又损失了一员大将,心中十分焦急。为了观察钓鱼城的虚实以决定下一步怎么办,蒙哥命令士兵在钓鱼城东建造一座高高的望台。

王坚发现蒙哥在城下亲自督建望台,就吩咐将士准备炮石,轰击望台。望台还没建好,就被摧毁了,蒙哥本人也被飞石击成重伤,不久死于军中。

蒙古军围攻钓鱼城五个月不能攻下,蒙哥战死,大军只好撤退。钓鱼城军民就这样胜利击退了蒙古大军的侵袭。

钓鱼城之战使蒙古军遭到南下攻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对当时及后世防御作战有很大影响,是“自保而全胜”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