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干部
1256700000008

第8章 个人魅力成就最好的干部

守本分——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一个人很热心好不好?好!可是有人会说:“多管闲事!这么热心干吗?”但一个人不热心又会挨骂:“只顾自己,本位主义。”所以做人真的很难:你去帮人家忙就是多管闲事,不帮人家忙就是不乐于助人。

但是,你千万要记住:把本职工作做完,还要热心帮助别人,这才叫作本分。把事情做完,其他事不管了,那不可以;本分没有做好,就拼命去帮助别人,也不对。一个人只要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就没有权力去帮助别人。如果那样做,就是想讨好别人、想邀功,就是有不良企图。

所以,我们慢慢可以感觉到,人只要一动,就有人整他了。有人会想,这个人不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专门去帮助别人,他肯定有什么不良企图,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只顾自己,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会有人盯住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想把东西偷走、移走?要不然怎么会这样?

所以,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可以大胆地守,而帮助别人要很谨慎。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得很好。

比如,没有人敢帮采购员买东西。“哎呀,今天采购不在,我来代办吧。”你真的这样做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想拿回扣了。

另外,如果有人提议“我们公司去青岛旅游好不好”,马上就有人赞成:“很好,很好,我表姐在旅行社。”

如果我表姐是在旅行社工作的,我不会主动讲,大家找到我,我要说:“这种事情找别人,不要找我表姐。”如果大家一定要找她,我才勉为其难叫她来做。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我。

所以,“瓜田李下”很重要。太热心的人总是容易被人家怀疑是有企图的,如果你采取推、拖、拉的办法,推到最后,大家都会认为这样做没有问题。

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人家没话讲,你才算成功了。

守规矩——守员工心甘情愿接受的制度

中国人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规规矩矩,我不相信中国人不守法。

守规矩是什么?就是你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规章制度。我们现在很少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公司的规章制度根本就不适用——都是东抄西抄来的。制度不可以抄袭,因为每家公司的状况不一样。

而且,很多老板、干部不明白,规章制度是要用来执行的,要由员工自己定才有用,老板和干部定都没有用。

我辅导的公司要制定规章制度,都是把员工找来。生产部门要什么制度自己定,只要能生产出来,什么时间上班都可以。员工们自己开始议论,就不用我出面了。

所以,守规矩的第一条就是,企业定的制度应是员工们心甘情愿接受的,是他们愿意遵守的。

很多公司要求员工打卡,由此产生了很多弊端。员工去客户那里修理机器,修理一半就停下来,说要回去打卡。客户就不高兴,员工说:“我打卡要紧啊,机器可以明天再来修。”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是不打卡的,因为打卡有太多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关键在人。公司叫员工打卡, 8点上班,员工8点20来了,把打卡表调回去,打完再调回来。公司能把员工怎么样?管理者没有什么办法。其实,不要太相信那些死的东西,因为人是活的。

换句话说,人们愿意遵守的时候,这就是规矩;不愿意遵守的时候,这就不是规矩。

守时限——提前完成才能做到

很多人跟我讲:“我的干部不守时,每次开会都迟到。”我如果跟他讲真话,他会受不了的:“就是因为你声望不够,人家不怕你!”因为你威严不够,别人根本就不拿你定的时间当一回事。谁不守时呢?中国人该守时的时候一分一秒不差,不该守时的时候,又有那么多的“规矩”,由此才造成现在不守时的情况。这就是中国人的变动性。

还有,干部自己是不是守时也很重要。一般情况是,员工会看干部。所以,做干部的自己要去接受挑战,要学会带人——把大家带到都很守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限,否则大家都浪费时间。什么叫作守时?我认为,守时就是提前完成。如果不提前完成,几乎做不到守时。

我在英国叫计程车,司机会一分不差地来按我的门铃,有人会说,那他不是神吗?不是,是他提前到了,他在外面守候着。这才叫作守时。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去机场要多久啊?”“半个小时肯定到了。”然后他迟到10分钟,一上车就跟你讲:“时间有点紧张。”你看,自己迟到还要“要挟”别人。

对付这种人我有自己的办法。明明是10点的飞机,我会跟他讲9点半。他会在9点出发,哎呀!急得要死,我一点不急,我自己留了半小时在那里,我急什么?你要跟司机讲实在话,没给自己留有余地就会逼死自己!

守承诺——除了理,还要讲人情

“凡轻诺者必寡信。”我当领导,一个任务交代出去,如果下属马上讲“没有问题,很快可以做成”,我不能相信他,我会派人去跟踪他;我会比较相信那些跟我说“给我两个小时,我琢磨琢磨再给你汇报”的下属。

有人会问,在接受工作时,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要轻率地答应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使很有把握也不可以。

守承诺,要一诺千金。外国人对于重视的事一定要写出来才算数,讲的话绝对不算数——我们观念里的外国人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点,不要上当。而有些中国人签字也不算数,承诺也不算数,宣誓还是不算数,但是只要他心里认定了,就算数了。也就是说,凡是有形的东西,对这些人几乎都没有什么约束力。这就是区别。

面对持不同文化的人,如何让他们守承诺,确实说到做到呢?

要让一个外国员工签署一份文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会从头看到尾,有不同意的条文会跟你讲,你同意他才会签字。而他只要一签字,就是算数的。所以,假定你要罚这个外国员工1000美元,他会问:“你凭什么罚我?”你指着文件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签的。”他就乖乖认罚。

而你罚某个中国人1000元人民币,他会问:“你凭什么罚我?”同样,你指着文件说:“你来看看,这是你自己签的。”他会拿起文件再看一下(这时候他会很仔细地看),然后他会讲一句话:“奇怪,怎么会有这条?如果知道有这条,我根本不会签,我当时没有看到这条才签的。”他不认账。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怎么办?只有走合理这条路。只要你的条约合理,他签不签字都会守承诺;不合理,他签了也不算数。你的合同是很合理的,闭着眼睛签,他也一定会遵从。合理的东西没有人不遵从,这是简单的道理。

那么,我们如何要求大家按承诺去做呢?

举例而言。甲、乙二人做买卖签了约以后,物价一直涨,甲就天天在家里骂乙捡便宜了。那么乙就主动还甲一点,补贴甲一点——因为甲吃亏了。这样甲还会骂乙吗?绝对不会。甲跟乙签约以后价格一直跌,那就换成乙骂了,甲就退还乙一点货款,乙就没事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么一种思路——除了理,还要讲人情。要不然,你没法跟别人打交道。

重改善——避免突变,而要永远在变

所谓“改善”,也就是持经达变。我在欧美读书时,我的教授们跟我讲:“你们中国人不会变,你们很保守。”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我真的很高兴:一个这么会变的民族,几乎已经到了乱变的时候了,还会弄到被人家看不出来。其实是中国人习惯渐变,不喜欢突变,所以,中国人总像没有变一样。

儒家最了不起的就是“不停滞”理论,永远在变,可是没有突变。因为只要突变就有人抗拒,我们会变到让人无从抗拒。

公司总经理宣布要修改人事规章。员工会想:是不是薪酬体系要改变?如果薪酬体系一改变,所有人都反对,没有人赞成,因为大家的既得利益要受损,于是绝对跟总经理事事作对到底。

如果说你是一个部门的新主管,准备调整一下部门人员结构,按照持续而又渐变的策略,应该怎么变呢?

你要把员工找来询问:“你觉得我们现在的人员结构合不合理?”一句话就够了。如果员工讲“合理”,你就知道他不是合作者,将来准备抗拒自己,如果把工作给他做了,自己的计划就实行不了;说“不合理”,经理要进一步询问:“不合理吗?我都没有感觉到不合理,你感觉哪里不合理呢?”员工会讲出子丑寅卯,结果,总经理是顺着对方的话,却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工作。

经过这么一个推、拖、拉的过程,最后水落石出,答案就出来了——不是你的答案,而是大家的答案。既然是大家的意见,政策实行起来就没有阻碍。谁再抗拒,谁就是罪人。

善调整——分清角色,避免混淆

干部的立场,对上而言,自己是下属;对下而言,自己则是上司。面对这种忽上忽下、不上不下、既上又下的变动性,你应该清清楚楚地随时做合理的调整,以免角色混淆,变成不清不楚,让自己受到巨大的伤害。

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实,必须重视资料的搜集。但是,搜集一大堆没有用的资料简直就是浪费,所以要确立目标,搜集有用的资料,按主题分类整理,并且分析判断资料的内容,才能够充分活用。

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若干问题,赶快进一步去加深了解,并且听听现场人员的意见,汇集起来,再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来拟定对策。有了腹案,带着它去向上级反映。获得上级的许可与支持,再回头和有关人员沟通,把问题解决。

下属看见你这种清清楚楚的实事求是精神,便不致怀疑你“只看上不看下”,一切唯公司高层领导命令是从,不顾基层的实际困苦,因此比较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也比较愿意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使你更容易获得有用的资料,也更方便得到圆满的沟通。

上司看见你作为干部能够主动发掘问题,并且深入探讨,拟定有效的对策,又能够及时请示,尊重他们的最后裁决权,当然既欣赏又放心,大可以让你放手去做。

同样的清清楚楚,对上对下总归有其区别。一般说来,对上采取“干部先说”的方式,比较有效;对下则反过来,依“先听基层”的原则来进行,才能够集思广益。

作为干部,你向基层员工采集资料的时候,如果自己先清清楚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说对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是应该的,甚至还要补充一番,或者故意做一些辩解。万一说错了,就会传为笑话,对你的信心顿然消减。

最了解真相的,应该是基层员工,因为他们最接近现场,或者根本就是亲身体验。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发现可疑的再深入探究,才是掌握事实的办法。让基层先说,使其倍觉可亲,因而更加信任你,也就知无不言了。何况基层对自己所说的话,不好意思不承认那是事实,根据这些事实来共商对策,也多半愿意就事论事,并且勇于负责。要加强基层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先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尊重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他们就会先说。

基层先说,再依据他们所说的,研商对策。然后拿着对策向上司请示,上司看见你对一切工作都清清楚楚,就放心得多,因此变得很好商量,也会相当尊重你的意见。

和上司商议时,你先提出报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后请示:“打算如何如何处理,不知可不可以?”上司若有疑问,你必须清清楚楚地加以说明。对于自己的方案,显现坚定的信心,而且能够合理地坚持。相信几次下来,经由事实的证明,必能获得上司的信赖。有了良好的信誉,持续地维护,你便是优秀的干部。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必须注意立场的配合。有些可以公开的,有些应该私下的,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对上司的建议,最好是个别的,私底下清清楚楚地报告或提出问题请求解决。若是公开的场合,必须想一想是否会让上司没有面子或下不了台。更严重的,自己固然抱着死谏的决心,不料产生的后果对整体的伤害远比预期的利益大,请问是祸是福?不是怕上司,而是顾全大局。

对下属的剖析,如果是技术性的,只要应该让他知道的,公开教导他,既不必顾虑,更不可含糊。假若是人际性的,就要视一般性或个别性而定。一般性的修养,可以公开,个别性的规劝,最好私下进行。你的下属同样也有面子的需求,虽然和你的上司性质不同,却应予以同等重视。不给对方面子,自己永远最没有面子。

善沟通——沟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转达上下意见

某公司企划部新近聘请了一位企管人才。他到职不久,便向总裁提出建议,希望公司实施办公自动化。总裁心里明白:人手不足,很难马上实施。但是满口答应,问他需要多少经费。他花一星期时间便提出了预算。总裁一看金额,又表示合理,并且答应经费没有问题,问他要用多大空间。他到处观察,选好地点。总裁表示同意,接着问他:由哪些人负责推动?他斟酌了好几天,终于报告总裁,人手不够,必须招考或培养,才能够着手办公自动化。

这位企划部门的新员工,如果希望公司实施办公自动化,根本用不着直接向总裁提出建议。他还有顶头上司,为什么不向自己的直接主管报告,却要越级找总裁呢?

一方面,是因为部门主管遇事常向上推,不是“兹事体大,必须向上级请示”,便是“我非常同意,但是上级不知道会不会支持”,一心希望自己做好人,让上级充当坏人。结果自己得不到下属的信赖,下属只好凡事越级报告。

另一方面,就是部门主管经常掠夺下属的功劳。有优点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缺失则往下属身上推。下属也不是傻瓜,很快了解这种情形,于是有好的建议,自然越级,以免被顶头上司半途截夺,成为他的功劳。

所以,作为主管,你平日的表现,如果真的是“清清楚楚”,那么下属有什么意见就会直接向你建议,用不着越级找总经理。而且,对下属的功劳或过失你也应该清清楚楚,使下属知道有功有过,固然瞒不过,也不会被扭曲。这样下属就不会担心好意见、好表现被你半途截去。一则能安心和你沟通,再则不必处心积虑,设法在领导面前极力表现。

一个中层干部的职责本来就是上通下达,否则就是失职。但是上传下达,要有转折,不可以赤裸裸。干部应该有这种警惕性,应该明白事理。不负责任的干部,会把上级的话直接传给下级,这是最坏的干部;把下级的话直接传给上级,这也是最坏的干部。老板跟干部讲的话,如果干部赤裸裸地传给员工,员工来找老板,老板一定否认:“是他听错了。”

作为中层干部,你必须认清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沟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转达上下之间的意见。否则,通信器材这样发达,通信工具如此便捷的今天,实在用不着干部在那里传来传去。通上下之情的重要关键在于使得高层和基层都听得进去,乐于接受,并且产生预期的行动。